渠务之声

2019年3月 九十六期
編者的話
專訪渠務署新任署長盧國華先生
污水處理部2 (ST2)
渠務署開放日2019入場人數三連升
屯門鄉村污水收集系統改善工程 優化管理減風險,村民工人齊得益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 - 豐收之年(2018)
渠務署「2018研究及發展論壇」圓滿結束
親善探訪計劃
部門聖誕聯歡會
渠務之「星」
渠少facebook
專訪時任社區關係經理呂娉娉小姐
渠記遊戲皇那些年大Sir青蔥的歲月Part III – 得獎名單
那些年大Sir青蔥的歲月Part III – 抽籤及頒獎儀式
「山竹」之後
跑馬地蓄洪池樂與樂 全港首個蓄洪池音樂會
渠務署時任署長唐嘉鴻先生榮休晚宴
榮休專訪牛哥
機電創科之旅
晴夜
與「山竹」搏鬥48小時 - 前線同事大澳抗洪紀實
與渠務署同行十載
天然護膚品手工製作班
香港街馬2019
渠務署伙伴參與渣打香港馬拉松2019
大埔新春一日遊
渠記廚房
派米送暖 關懷長者
「愛‧耀能聖誕狂歡嘩啦啦 - Star Wars奇兵」
渠務署30周年「愛‧渠務30小時義工馬拉松」活動
重拾往昔
第8屆國際水協亞太地區 會議及展覽
步步高陞
渠務之聲編輯委員會
与渠务署同行十载
回想起加入渠务署不久的我,于20周年庆祝活动上,莫名奇妙地被邀上台与数位同事分享令自己深刻的人和事。当时,渠务署VMV的冠军标语是「以心为心尽力尽心」。我脑海便泛起一位可以秉持这个信念的旧上司。他拥有很强的「共感力」,以行动感染身边的同事和下属,积极进取地发挥所长,共同达致部门所订一系列的目标,令我印象难忘。
时至今日,我仍然深信,领导所作出的政策方针及建立的部门文化会深深影响部门团队的工作态度和士气,而我有幸自己人生有十余年的工作生涯见证渠务署的变迁、优良的团队文化和高层对推动创新文化的热忱,我也感谢在这段生涯轨迹裹留下足印的各位,丰富我人生经验,带给我不同程度的历练,才成就了现在的我。
犹记起,当我成为工程师后重返渠务署,就被派往香港及离岛工程部工作,内敛的我,默默耕耘、深耕细作的工作最适合我。当时我参与渠务署辖下斜坡维修的管理和污水厂的维修,工作性质以维修为主,当中见证到维持「地下秩序」的幕后功臣所付出的艰辛,在夜阑人静的时间定期于厂房进行渠务设施的维修工作,尽量减少对市民及周边环境的影响,于风雨更时,更冒着恶劣天气确保渠道畅通,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贡献令我十分敬佩。
随后,我被派往污水工程部工作,工作性质变得更广泛,除了参与污水厂的规划、设计、拨款申请和招标等等行政工作外,还需要兼顾对外的社区联繁工作,接触不同层面的人士如议员、环保人士、市民等等,聆听他们的关注点,尽力寻求共识。
当中有幸参与多项工程项目如元朗市明渠工程、搬迁沙田污水处理厂往岩洞工程、石湖墟净水设施及元朗净水设施等等。见识到不同项目有其独特性,并视乎情况作出一些调节,而自我得着可以总括为以下各点:
装备自己,持续进修
污水处理是一门专业知识,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战经验,有见及此,署方积极投放资源培训同事如开办实务的污水处理课程,让同事出国考察和上课,我也透过这机会将所学到的直接应用在实际污水工程上。当中亦请教污水处理的翘楚,以加深理解污水处理的运作。
各司其职,迎难而上
我所涉猎的每项工程涵盖的范围都非常广泛,尤其是面对大型污水基建的工程,非靠个人之力能顺利完成。而在落实过程中也深深体验到伙伴合作的重要,大家在各自善长的范畴,发挥所长,各司其职,古语有云「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开放思维,敢于创新
在推动大型污水处理工程其中所面对两大挑战,包括土地短缺和寻求市民支持,在土地短缺的情况,我们尽可能在原址进行提升污水处理,而署方的支持下我们积极探讨于外国引入占地更少,更高效能的污水及污泥处理技术。另外,为了提升污水处理设施的正面形象,我们突破固有的框框,加入环保设计的概念如绿建环评设计及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并注入社区共融的空间设计概念,拉近同市民间的距离。而后者也得到市民的正面评价。
平衡生活,提升士气
署方也十分重视同事需要生活平衡,因此署方在工余时间亦积极举办一系列的社康活动如音乐会、兴趣班、开放日、烹饪班、行山和义工活动等等,促进同事间的交流,加强亲子联击和加强员工对部门的归属感。
将来是未知数!正如电影阿甘正传描述,"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但我仍然秉持「以心为心尽力尽心」的信念,始终不变!
祝愿渠务署蒸蒸日上,优良的团队精神及创新文化得以延续。
污水工程部
工程师
唐绮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