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务之声

2019年3月 九十六期
編者的話
專訪渠務署新任署長盧國華先生
污水處理部2 (ST2)
渠務署開放日2019入場人數三連升
屯門鄉村污水收集系統改善工程 優化管理減風險,村民工人齊得益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 - 豐收之年(2018)
渠務署「2018研究及發展論壇」圓滿結束
親善探訪計劃
部門聖誕聯歡會
渠務之「星」
渠少facebook
專訪時任社區關係經理呂娉娉小姐
渠記遊戲皇那些年大Sir青蔥的歲月Part III – 得獎名單
那些年大Sir青蔥的歲月Part III – 抽籤及頒獎儀式
「山竹」之後
跑馬地蓄洪池樂與樂 全港首個蓄洪池音樂會
渠務署時任署長唐嘉鴻先生榮休晚宴
榮休專訪牛哥
機電創科之旅
晴夜
與「山竹」搏鬥48小時 - 前線同事大澳抗洪紀實
與渠務署同行十載
天然護膚品手工製作班
香港街馬2019
渠務署伙伴參與渣打香港馬拉松2019
大埔新春一日遊
渠記廚房
派米送暖 關懷長者
「愛‧耀能聖誕狂歡嘩啦啦 - Star Wars奇兵」
渠務署30周年「愛‧渠務30小時義工馬拉松」活動
重拾往昔
第8屆國際水協亞太地區 會議及展覽
步步高陞
渠務之聲編輯委員會
与「山竹」搏斗48小时 - 前线同事大澳抗洪纪实
衣服贴在身体上,是冷的。雨点打在嘴唇上,竟然可以是 - 痛的。
踏上大澳之路
2013年,土木工程拓展署在大澳一涌建成了一条长220米的河堤和相关挡水设施,而当中的挡水板则交由本署操作及维修。挡水设施过去数年都未遇上真正的风暴潮考验;直至2017年,上任的当区工程师黄工一调职,新来的邓工刚接任,便遇上了一只相当凶猛的「天鸽」。当大家都在由衷地赞叹邓工的「脚头」好时,亦终于明白,何谓真正的考验了。
「天鸽」袭港期间,大澳防洪设施的功效未如理想。为此,往后一年多,邓工和香港及离岛渠务部(HK&I)的同事,以及负责防洪策划的我多次到大澳视察,研究改善措施。回想「天鸽」袭港当日,邓工在水深及腰的大澳四处「游走」,而我却安在家中、吃着杯面与她联络,心里一直不是味儿。而这一年来,虽然已多次实地视察,但总觉得有点纸上谈兵,于是有次在饭局上我跟邓工说:「如果‘山竹’比‘天鸽’更‘猛’,我就随你们一起入大澳面对真实的风暴潮吧!想必这也对防洪策划大有裨益。」
当时大家尚未知道「山竹」到底有多「猛」,而剔看牙缝的我说那番话时亦无可否认有点随意。毕竟,「天鸽」的风暴潮已打破多年记录,不会连续两年都有如此「猛」的台风袭港吧?邓工也不会这么好「脚头」吧?但没过几天,我便坐在开赴大澳的contract car上,食指轻放在下唇,听着收音机报道说「山竹」的预测中心风力高达每小时210 公里,以深邃的目光看着窗外一片波诡云谲。
感觉,就如连开两铺围骰,除了佩服邓工的「脚头」外,亦只能慨叹,气候真的变化了吧!
那是,2018年9月15日(星期六)上午8时正。
无分彼此,守望相助
大澳位处大屿山西南端,最低洼处仅约1 .7mPD (主水平基准面以上1.7米),是香港易受风暴潮影响的地方之一。土木工程拓展署建造的河堤和挡水设施,可抵御3.3mPD的天文大潮;配合河堤加装的可拆式挡水板,以及在街上和通道出入口安装的临时挡水板(约长100米),永安街及太平街以南一带便成为可抵御3.8mPD风暴潮的保护区 (「3.8保护区」)。HK&I前线同事的主要任务是于风暴潮来临前装妥挡水板,以及确保风暴期间挡水板运作正常。至于负责防洪策划的土地排水部同事,一般不需在风暴期间到场视察,但见「山竹」来势汹汹,我与上司商讨后,认为现场视察有利于检视自「天鸽」后HK&I和我们对「3.8保护区」内所落实改善措施的成效,以及策划未来防洪改善方案。
但故事的主人翁并不是我,是他们。
风季期间,安装挡水板的指挥工作属「轮班制」,每两星期由两位HK&I同事轮流当值。其中有我们巾帼不让须眉的当区工程师邓工,和当区的丘帮、林帮(阿昌)及监工阿高。为加强人手,东涌的王工是次也主动请缨,一起「取经」。数人如此「轮班」,感觉就如某电影里传递炸弹的情节。但面对这只「张牙舞爪」,势超越去年「天鸽」,还声称要挑战当年「温黛」的「山竹」,各人都无分彼此,全都自发总动员,所以到现在我还不知究竟是谁中了炸弹,但这些都不再重要了吧!
由于估计是次风暴潮或会再破记录,政府罕有地提早发出大澳风暴潮预警,呼吁居民撇离。谁知我们一到埗,却发现大澳人山人海,各救援组织和义工早已在场帮忙(例如协助长者把电器搬到较高位置,以防被水浸坏),尽显我们狮子山下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
这到底是爱,还是责任?
早于9月14日,监工阿高已率领工人到大澳安装挡水板。我们到达时,更意外发现时任署长唐嘉鸿先生及HK&I的叶总工亦到场为前线同事打气,各人即时士气大振。
中午视察后,邓工、王工、丘帮、阿昌、阿高等人兵分几路与居民协商安装挡水板的时间及监督安装工作;鉴于在「天鸽」一役个别挡水板出现渗水情况,大家都一丝不苟地逐一检查每块挡水板的螺丝配件是否上紧。由于当晚仍有居民撒离,为减低对他们及救援人员的影响,设于主要通道的挡水板则须于「山竹」袭港当日(9月16日)凌晨后才安装,同时加装了临时楼梯方便出入。
随着「山竹」迫近,公共交通即将停驶,义工队亦相继撒离。看着义工陆续离开,我不禁想,那些选择留下的前线人员,仿佛是战争片中的殿后部队,他们当中没有一人想过要离开。这到底是爱,还是责任?
「天鸽」一役,为配合居民撒离和救援,最终未及安装位于一涌的挡水板,加上其他难以发现的缺口,导致「3.8保护区」部分地方水浸。为此,HK&I同事一年多来多次到大澳进行视察、修复及改善等工作,并与居民商讨涉及他们房屋的挡水安排。一次来回就是三个小时,还要九曲十三弯,每次下车我就打嗝,为的,就是不想「3.8保护区」再次失陷。如今,身后仍旧有一批随时准备着拍摄的媒体在场,我们更加不能松懈。所以,除了爱和责任,还有管理层的支持外,我想,让HK&I同事战意如此高昂的是 - 不忿,不忿付出这么多的努力和时间后,等待着自己的还是负面的声音。
「当过风更,以后就是好兄弟了!」
到了晚上,天文台预测风暴潮竟高于4.0mPD甚或达5.2mPD,即「3.8保护区」没法抵挡洪水,大澳恐成泽国。我们心中一沉,心想可以做的,就是在水浸前争分夺秒地识别防线的缺口,以策划将来的改善措施吧!
主要通道的挡水板装妥后,已是凌晨二时。当时还未下雨,疲惫的我们到了河堤旁的公园稍事休息。此刻,风也仿佛暂缓下来,但又像是大风暴前最后的平静。我们在那儿谈笑风生,也忘了期间说了些什么,但就记得一句话:「当过风更,以后就是好兄弟了!」听后只觉豪情万丈,意气风发,真想大喝一声:「小二!来!三碟红豆寿司!」
上板,or not上板?
9月16日上午7时40分,9号风球高悬,狂风大作,街上帆布吹得猎猎作响。幸而天文台随后大幅调低风暴潮的预计高度,大澳预计低于3.8mPD,我们总算稍松一口气。
尽管如此,指挥中心早已如临大敌,各救援队伍和政府部门保持紧密沟通、互相协调,还有记者、居民不断进出。 至于本署最后的难题,就是在「3.8保护区」和「3.3保护区」(可抵御3.3mPD风暴潮的保护区)之间最高的挡水板。若风暴潮介乎3.3mPD及3.8mPD之间,就只会淹没「3.3保护区」,其水位亦会随海平面升降;而「3.8保护区」则安然无恙,两处会出现明显的水差。「3.3保护区」内地面仅约1.9mPD,而「山竹」期间大澳最高水位达3.71mPD(「天鸽」时3.72mPD),因此水浸最严重时」该处水深达1.8米。当地居民认为挡水板反加剧了「3.3保护区」的水浸,因而曾经反对在该处安装挡水板。争持期间,整个指挥中心都是各人响亮的声音。几经波折,最终得靠时任署长那「神的来电」,以及警方的陪同下,确保了该处的挡水板在风暴潮来临前顺利保留。
「山竹」来袭,「初战」告捷
上午9时40分,天文台改挂10号飓风信号,黄色暴雨警告同时生效。HK&I同事和工人无惧恶劣天气,在保护区各处检查挡水板。10时55分,天文台改挂红色暴雨警告,大雨滂沱,招牌摇摇欲坠,大澳河上游水位早已暴涨,大澳道一条桥的桥墩几被淹没。如此山洪加上即将到来的风暴潮,可见大澳的形势将会相当险峻。
「山竹」逐步迫近,海平面明显上升。各人轮流驻守一涌桥桥口(「天鹊」袭港期间出现最大缺口之处),因眼前就是大澳的地标—蓝色的一涌桥,而身后就是一群随时准备着拍摄的媒体。
风声,就在耳边呼啸作响;雨滴,就悬挂在他们的睫毛上。豆大的雨点打在我的嘴唇,是痛感,但他们依然把注意力放在潮水和挡水板上。在此,不得不介绍承建商的「太子」(即老板之子,故获此称),我一看他这身造型,就联想到明朝东厂的锦衣卫,再看他那颓唐的须根,忧郁的眼神,只能说,男人就应该是这样,「来杯Dry Martini, 唔该!」
下午1时,风暴潮杀到,潮水开始接近地面。所有挡水板早已装妥,余下可能入水的位置,就是一些难以察觉或修复的缺口(如私人排水口),但这些缺口一般较小,利用保护区内两个雨水泵房基本上能迅速把涌入的海水泵走。随后水位急涨,越过地面,保护区内外水位出现明显差距,表示挡水板奏效。HK&I同事都欣喜雀跃,但也不敢松懈,继绩在狂风暴雨下巡查各处挡水板。
与「山竹」「肉搏」
下午4时30分,水位将达峰值约3.71mPD,保护区内外水位相差近1米。为免影响私人建筑物,部分挡水板与其「碰口位」往往只能靠防水胶及海绵利用压力充塞,不能加装螺丝。就在此时,由于水压太大,导致部分海绵被冲走,海水涌入。
首先在永安街蓦地听到邓工一声叫喊,原来她附近的一块挡水板出现缺口。邓工事后忆述:「正想离开时突然听到「唦」一声,发现一块防水胶被冲脱,海水随即涌入。眼见挡水板将被冲掉,只可以双手托着,但却无法致电求援。未几看见阿昌经过,随即大叫一声「阿昌」,阿昌便和「太子」飞奔过来帮忙。他俩随后用脚支撑住挡水板,并急召工人调动沙包和帆布修补缺口。
另一边厢,我在一涌桥亲历其境,看到挡水板一个「碰口位」的防水胶突然「唦」一声被冲走。虽然缺口仅宽约5厘米,但在近1米的水压下,海水汹涌流入保护区。附近水位由本来只高100至200毫米,急升至约半米。在附近的王工和我率先以海绵堵塞缺口,但水流实在太急,根本塞不进去。随后丘帮赶至,情急智生,二话不说,上演一幕大澳真实版的「荷兰堵水坝的男孩」,用的不是手指,而是整个人坐下以背脊抵挡洪水,然后王工和我再把海绵固定,直至工人送来沙包,而保护区的水位亦徐徐降至早前的100至200毫米。
为何不把整个大澳纳入「3.8保护区」?事实上,大澳一涌的河堤只长220米,其他地方因涉及棚屋和私人土地等问题而未能兴建河堤。因此,我们只能在各缺口逐一安装挡水板,以抵御洪水。
击退「山竹」,来一盒「黯然销魂饭」
长达6小时的风暴潮终于过去,水位缓缓降至地面以下,而HK&I同事随即安排拆除挡水板。回顾整个过程,除了因上述缺口引致短时间水位上升外,基本上保护区内的水位最高就是一涌附近的100至200毫米,其他地方则完全没有水浸。相比「天鸽」袭港期间,永安街一带最高水位及腰,我们这次可算打了漂亮一仗。当然,我们仍然任重道远;例如在保护区范围外的吉庆街和太平街以北一带,这次仍受风暴潮影响。我们会继绩努力设法妤缓该等地区的水浸风险。
入夜后我们终于可稍作休息。不少人的手提电话都因雨水渗入而相继失灵。大家饥寒交迫,疲惫不堪,实在不想再以干粮裹腹,无奈食肆还未营业。此时,暖男「太子」竟命人从东涌购买烧味饭送入大澳给大家。 当我们接过那些烧味饭时,竟然还感觉到温暖,而那温暖也迅速地直达心头。此情此景,我想大家也猜到,那就是传说中的 - 「黯然销魂饭」了!
在处理清拆工作后,我们把握少许时间在车上休息,直至清晨时分,天文台取消8号风球,便立刻乘车离开大澳。尽管已连绩值班48小时,但到抵家一刻,或许肾上腺素尚未回复正常水平,整个人仍是精神奕奕,刚才惊险难忘的景象还历历在目,不停在脑海旋转……
向前线人员致敬
回顾这48小时,我无悔踏上开赴大澳的contract car;反而庆幸能亲睹HK&I前线同事和工人与「山竹」搏斗的英姿,并能参与其中,汲取经验,以助策划更切合实际需要的防洪改善措施。在此谨向本署及其他部门(包括消防处、警务处、民众安全服务队、民政事务总署等)同事,以及一些热心居民和义工致敬;他们都在10号飓风信号下无私付出,守护大澳以及香港。一向低调的我,从没想过会投稿到《渠务之声》,但经历这令人难忘的48小时,有幸参与前线工作的我,也觉有责任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辛酸、付出,还有那份令人敬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土地排水部
工程师
张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