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之聲

2019年3月 九十六期
編者的話
專訪渠務署新任署長盧國華先生
污水處理部2 (ST2)
渠務署開放日2019入場人數三連升
屯門鄉村污水收集系統改善工程 優化管理減風險,村民工人齊得益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 - 豐收之年(2018)
渠務署「2018研究及發展論壇」圓滿結束
親善探訪計劃
部門聖誕聯歡會
渠務之「星」
渠少facebook
專訪時任社區關係經理呂娉娉小姐
渠記遊戲皇那些年大Sir青蔥的歲月Part III – 得獎名單
那些年大Sir青蔥的歲月Part III – 抽籤及頒獎儀式
「山竹」之後
跑馬地蓄洪池樂與樂 全港首個蓄洪池音樂會
渠務署時任署長唐嘉鴻先生榮休晚宴
榮休專訪牛哥
機電創科之旅
晴夜
與「山竹」搏鬥48小時 - 前線同事大澳抗洪紀實
與渠務署同行十載
天然護膚品手工製作班
香港街馬2019
渠務署伙伴參與渣打香港馬拉松2019
大埔新春一日遊
渠記廚房
派米送暖 關懷長者
「愛‧耀能聖誕狂歡嘩啦啦 - Star Wars奇兵」
渠務署30周年「愛‧渠務30小時義工馬拉松」活動
重拾往昔
第8屆國際水協亞太地區 會議及展覽
步步高陞
渠務之聲編輯委員會
渠務署「2018研究及發展論壇」圓滿結束
回想最初加入本署,獲派統籌部門舉辦一年一度的研究及發展論壇時,既擔心又徬徨。由於筆者並無組織大型活動的經驗,連研究及發展是什麼也弄不清,統籌這項「大工程」真的不知從何入手。
當時心想,要把這項「大工程」辦妥,須先了解其背景及由來。早於1998年,本署已成立研究及發展督導委員會,以統籌部門所有科研工作。由於當時部分研究項目亦有大學參與其中,因此從2006年起,本署便邀請一些大學教授和本署同事,一起分享合作研究的成果。根據前輩所述,首兩年舉辦的論壇,只是在本署總部進行短短半天的分享會及工作午餐,與會人數在50至60人之間。人數雖不多,但卻有好開始,讓署方和大學教授建立了良好的網絡。其後數年,隨著研究項目日漸增加,論壇規模不斷擴大。例如2011至2013年期間,本署便分別舉辦了一天、兩天及四個為期半天的論壇,而地點亦改為更寬敞的北角政府合署、科學園、以及中央圖書館。至2014年,本署為慶祝成立25周年,首次舉辦了為期兩天半的國際會議,邀請數十位來自十多國的雨水管理和污水處理專家參與,並在會上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水教育學院簽署諒解備忘錄,把科研工作網絡擴展到海外,令本署的工作得到國際認可。
由於本署已有12年舉辦論壇的豐富經驗,而多位曾參與其事的同事又無私地分享經驗,並提供參考資料,筆者在籌辦論壇時,可以省時省力,更加得心應手。
筆者籌辦論壇時,除了獲籌委會管理層提供寶貴意見外,土地排水部及機電工程部數十位同事其間亦攜手合作,更在排練時及論壇當天把每項細節都做到盡善盡美,令論壇圓滿閉幕。為此,筆者深深感受到團隊精神的重要。
秉承過往佳績,剛於去年12月5日在科學館舉辦的論壇亦反應熱烈,吸引了五百多位本地學者、專業人士及業界代表參加,範疇涵蓋智慧技術、可持續及創新雨水管理和污水處理。論壇邀請了11位分別來自四間院校、天文台及本署的講者,旨在分享智慧技術、可持續排水系統管理、創新能源回收及先進污水處理技術的科研成果及經驗。深信同事及其他與會者都獲益良多。
是次論壇圓滿結束,並獲得學界及業界多方面的正面評價,謹此多謝各同事鼎力協助。深信部門會繼續與各大院校的學者和專家積極研究最新技術,並與學術界以至國際機構建立良好而長遠的工作關係,為香港科研作出貢獻,把香港建成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城市。
土地排水部
工程師
葉沛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