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之聲

2019年3月 九十六期
編者的話
專訪渠務署新任署長盧國華先生
污水處理部2 (ST2)
渠務署開放日2019入場人數三連升
屯門鄉村污水收集系統改善工程 優化管理減風險,村民工人齊得益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 - 豐收之年(2018)
渠務署「2018研究及發展論壇」圓滿結束
親善探訪計劃
部門聖誕聯歡會
渠務之「星」
渠少facebook
專訪時任社區關係經理呂娉娉小姐
渠記遊戲皇那些年大Sir青蔥的歲月Part III – 得獎名單
那些年大Sir青蔥的歲月Part III – 抽籤及頒獎儀式
「山竹」之後
跑馬地蓄洪池樂與樂 全港首個蓄洪池音樂會
渠務署時任署長唐嘉鴻先生榮休晚宴
榮休專訪牛哥
機電創科之旅
晴夜
與「山竹」搏鬥48小時 - 前線同事大澳抗洪紀實
與渠務署同行十載
天然護膚品手工製作班
香港街馬2019
渠務署伙伴參與渣打香港馬拉松2019
大埔新春一日遊
渠記廚房
派米送暖 關懷長者
「愛‧耀能聖誕狂歡嘩啦啦 - Star Wars奇兵」
渠務署30周年「愛‧渠務30小時義工馬拉松」活動
重拾往昔
第8屆國際水協亞太地區 會議及展覽
步步高陞
渠務之聲編輯委員會
與「山竹」搏鬥48小時 - 前線同事大澳抗洪紀實
衣服貼在身體上,是冷的。雨點打在嘴唇上,竟然可以是 - 痛的。
踏上大澳之路
2013年,土木工程拓展署在大澳一涌建成了一條長220米的河堤和相關擋水設施,而當中的擋水板則交由本署操作及維修。擋水設施過去數年都未遇上真正的風暴潮考驗;直至2017年,上任的當區工程師黃工一調職,新來的鄧工剛接任,便遇上了一隻相當凶猛的「天鴿」。當大家都在由衷地讚嘆鄧工的「腳頭」好時,亦終於明白,何謂真正的考驗了。
「天鴿」襲港期間,大澳防洪設施的功效未如理想。為此,往後一年多,鄧工和香港及離島渠務部(HK&I)的同事,以及負責防洪策劃的我多次到大澳視察,研究改善措施。回想「天鴿」襲港當日,鄧工在水深及腰的大澳四處「游走」,而我卻安在家中、吃著杯麵與她聯絡,心裡一直不是味兒。而這一年來,雖然已多次實地視察,但總覺得有點紙上談兵,於是有次在飯局上我跟鄧工說:「如果『山竹』比『天鴿』更『猛』,我就隨你們一起入大澳面對真實的風暴潮吧!想必這也對防洪策劃大有裨益。」
當時大家尚未知道「山竹」到底有多「猛」,而剔看牙縫的我說那番話時亦無可否認有點隨意。畢竟,「天鴿」的風暴潮已打破多年記錄,不會連續兩年都有如此「猛」的颱風襲港吧?鄧工也不會這麼好「腳頭」吧?但沒過幾天,我便坐在開赴大澳的contract car上,食指輕放在下唇,聽著收音機報道說「山竹」的預測中心風力高達每小時210 公里,以深邃的目光看著窗外一片波詭雲譎。
感覺,就如連開兩鋪圍骰,除了佩服鄧工的「腳頭」外,亦只能慨嘆,氣候真的變化了吧!
那是,2018年9月15日(星期六)上午8時正。
無分彼此,守望相助
大澳位處大嶼山西南端,最低窪處僅約1 .7mPD (主水平基準面以上1.7米),是香港易受風暴潮影響的地方之一。土木工程拓展署建造的河堤和擋水設施,可抵禦3.3mPD的天文大潮;配合河堤加裝的可拆式擋水板,以及在街上和通道出入口安裝的臨時擋水板(約長100米),永安街及太平街以南一帶便成為可抵禦3.8mPD風暴潮的保護區 (「3.8保護區」)。HK&I前線同事的主要任務是於風暴潮來臨前裝妥擋水板,以及確保風暴期間擋水板運作正常。至於負責防洪策劃的土地排水部同事,一般不需在風暴期間到場視察,但見「山竹」來勢洶洶,我與上司商討後,認為現場視察有利於檢視自「天鴿」後HK&I和我們對「3.8保護區」內所落實改善措施的成效,以及策劃未來防洪改善方案。
但故事的主人翁並不是我,是他們。
風季期間,安裝擋水板的指揮工作屬「輪班制」,每兩星期由兩位HK&I同事輪流當值。其中有我們巾幗不讓鬚眉的當區工程師鄧工,和當區的丘幫、林幫(阿昌)及監工阿高。為加強人手,東涌的王工是次也主動請纓,一起「取經」。數人如此「輪班」,感覺就如某電影裡傳遞炸彈的情節。但面對這隻「張牙舞爪」,勢超越去年「天鴿」,還聲稱要挑戰當年「溫黛」的「山竹」,各人都無分彼此,全都自發總動員,所以到現在我還不知究竟是誰中了炸彈,但這些都不再重要了吧!
由於估計是次風暴潮或會再破記錄,政府罕有地提早發出大澳風暴潮預警,呼籲居民撇離。誰知我們一到埗,卻發現大澳人山人海,各救援組織和義工早已在場幫忙(例如協助長者把電器搬到較高位置,以防被水浸壞),盡顯我們獅子山下守望相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團結精神。
這到底是愛,還是責任?
早於9月14日,監工阿高已率領工人到大澳安裝擋水板。我們到達時,更意外發現時任署長唐嘉鴻先生及HK&I的葉總工亦到場為前線同事打氣,各人即時士氣大振。
中午視察後,鄧工、王工、丘幫、阿昌、阿高等人兵分幾路與居民協商安裝擋水板的時間及監督安裝工作;鑑於在「天鴿」一役個別擋水板出現滲水情況,大家都一絲不苟地逐一檢查每塊擋水板的螺絲配件是否上緊。由於當晚仍有居民撒離,為減低對他們及救援人員的影響,設於主要通道的擋水板則須於「山竹」襲港當日(9月16日)凌晨後才安裝,同時加裝了臨時樓梯方便出入。
隨著「山竹」迫近,公共交通即將停駛,義工隊亦相繼撒離。看著義工陸續離開,我不禁想,那些選擇留下的前線人員,仿佛是戰爭片中的殿後部隊,他們當中沒有一人想過要離開。這到底是愛,還是責任?
「天鴿」一役,為配合居民撒離和救援,最終未及安裝位於一涌的擋水板,加上其他難以發現的缺口,導致「3.8保護區」部分地方水浸。為此,HK&I同事一年多來多次到大澳進行視察、修復及改善等工作,並與居民商討涉及他們房屋的擋水安排。一次來回就是三個小時,還要九曲十三彎,每次下車我就打嗝,為的,就是不想「3.8保護區」再次失陷。如今,身後仍舊有一批隨時準備著拍攝的媒體在場,我們更加不能鬆懈。所以,除了愛和責任,還有管理層的支持外,我想,讓HK&I同事戰意如此高昂的是 - 不忿,不忿付出這麼多的努力和時間後,等待著自己的還是負面的聲音。
「當過風更,以後就是好兄弟了!」
到了晚上,天文台預測風暴潮竟高於4.0mPD甚或達5.2mPD,即「3.8保護區」沒法抵擋洪水,大澳恐成澤國。我們心中一沉,心想可以做的,就是在水浸前爭分奪秒地識別防線的缺口,以策劃將來的改善措施吧!
主要通道的擋水板裝妥後,已是凌晨二時。當時還未下雨,疲憊的我們到了河堤旁的公園稍事休息。此刻,風也仿佛暫緩下來,但又像是大風暴前最後的平靜。我們在那兒談笑風生,也忘了期間說了些什麼,但就記得一句話:「當過風更,以後就是好兄弟了!」聽後只覺豪情萬丈,意氣風發,真想大喝一聲:「小二!來!三碟紅豆壽司!」
上板,or not上板?
9月16日上午7時40分,9號風球高懸,狂風大作,街上帆布吹得獵獵作響。幸而天文台隨後大幅調低風暴潮的預計高度,大澳預計低於3.8mPD,我們總算稍鬆一口氣。
儘管如此,指揮中心早已如臨大敵,各救援隊伍和政府部門保持緊密溝通、互相協調,還有記者、居民不斷進出。 至於本署最後的難題,就是在「3.8保護區」和「3.3保護區」(可抵禦3.3mPD風暴潮的保護區)之間最高的擋水板。若風暴潮介乎3.3mPD及3.8mPD之間,就只會淹沒「3.3保護區」,其水位亦會隨海平面升降;而「3.8保護區」則安然無恙,兩處會出現明顯的水差。「3.3保護區」內地面僅約1.9mPD,而「山竹」期間大澳最高水位達3.71mPD(「天鴿」時3.72mPD),因此水浸最嚴重時」該處水深達1.8米。當地居民認為擋水板反加劇了「3.3保護區」的水浸,因而曾經反對在該處安裝擋水板。爭持期間,整個指揮中心都是各人響亮的聲音。幾經波折,最終得靠時任署長那「神的來電」,以及警方的陪同下,確保了該處的擋水板在風暴潮來臨前順利保留。
「山竹」來襲,「初戰」告捷
上午9時40分,天文台改掛10號颶風信號,黃色暴雨警告同時生效。HK&I同事和工人無懼惡劣天氣,在保護區各處檢查擋水板。10時55分,天文台改掛紅色暴雨警告,大雨滂沱,招牌搖搖欲墜,大澳河上游水位早已暴漲,大澳道一條橋的橋墩幾被淹沒。如此山洪加上即將到來的風暴潮,可見大澳的形勢將會相當險峻。
「山竹」逐步迫近,海平面明顯上升。各人輪流駐守一涌橋橋口(「天鵲」襲港期間出現最大缺口之處),因眼前就是大澳的地標—藍色的一涌橋,而身後就是一群隨時準備著拍攝的媒體。
風聲,就在耳邊呼嘯作響;雨滴,就懸掛在他們的睫毛上。豆大的雨點打在我的嘴唇,是痛感,但他們依然把注意力放在潮水和擋水板上。在此,不得不介紹承建商的「太子」(即老闆之子,故獲此稱),我一看他這身造型,就聯想到明朝東廠的錦衣衛,再看他那頹唐的鬚根,憂鬱的眼神,只能說,男人就應該是這樣,「來杯Dry Martini, 唔該!」
下午1時,風暴潮殺到,潮水開始接近地面。所有擋水板早已裝妥,餘下可能入水的位置,就是一些難以察覺或修復的缺口(如私人排水口),但這些缺口一般較小,利用保護區內兩個雨水泵房基本上能迅速把湧入的海水泵走。隨後水位急漲,越過地面,保護區內外水位出現明顯差距,表示擋水板奏效。HK&I同事都欣喜雀躍,但也不敢鬆懈,繼績在狂風暴雨下巡查各處擋水板。
與「山竹」「肉搏」
下午4時30分,水位將達峰值約3.71mPD,保護區內外水位相差近1米。為免影響私人建築物,部分擋水板與其「碰口位」往往只能靠防水膠及海綿利用壓力充塞,不能加裝螺絲。就在此時,由於水壓太大,導致部分海綿被沖走,海水湧入。
首先在永安街驀地聽到鄧工一聲叫喊,原來她附近的一塊擋水板出現缺口。鄧工事後憶述:「正想離開時突然聽到「唦」一聲,發現一塊防水膠被沖脫,海水隨即湧入。眼見擋水板將被沖掉,只可以雙手托著,但卻無法致電求援。未幾看見阿昌經過,隨即大叫一聲「阿昌」,阿昌便和「太子」飛奔過來幫忙。他倆隨後用腳支撐住擋水板,並急召工人調動沙包和帆布修補缺口。
另一邊廂,我在一涌橋親歷其境,看到擋水板一個「碰口位」的防水膠突然「唦」一聲被沖走。雖然缺口僅寬約5厘米,但在近1米的水壓下,海水洶湧流入保護區。附近水位由本來只高100至200毫米,急升至約半米。在附近的王工和我率先以海綿堵塞缺口,但水流實在太急,根本塞不進去。隨後丘幫趕至,情急智生,二話不說,上演一幕大澳真實版的「荷蘭堵水壩的男孩」,用的不是手指,而是整個人坐下以背脊抵擋洪水,然後王工和我再把海綿固定,直至工人送來沙包,而保護區的水位亦徐徐降至早前的100至200毫米。
為何不把整個大澳納入「3.8保護區」?事實上,大澳一涌的河堤只長220米,其他地方因涉及棚屋和私人土地等問題而未能興建河堤。因此,我們只能在各缺口逐一安裝擋水板,以抵禦洪水。
擊退「山竹」,來一盒「黯然銷魂飯」
長達6小時的風暴潮終於過去,水位緩緩降至地面以下,而HK&I同事隨即安排拆除擋水板。回顧整個過程,除了因上述缺口引致短時間水位上升外,基本上保護區內的水位最高就是一涌附近的100至200毫米,其他地方則完全沒有水浸。相比「天鴿」襲港期間,永安街一帶最高水位及腰,我們這次可算打了漂亮一仗。當然,我們仍然任重道遠;例如在保護區範圍外的吉慶街和太平街以北一帶,這次仍受風暴潮影響。我們會繼績努力設法妤緩該等地區的水浸風險。
入夜後我們終於可稍作休息。不少人的手提電話都因雨水滲入而相繼失靈。大家飢寒交迫,疲憊不堪,實在不想再以乾糧裹腹,無奈食肆還未營業。此時,暖男「太子」竟命人從東涌購買燒味飯送入大澳給大家。 當我們接過那些燒味飯時,竟然還感覺到溫暖,而那溫暖也迅速地直達心頭。此情此景,我想大家也猜到,那就是傳說中的 - 「黯然銷魂飯」了!
在處理清拆工作後,我們把握少許時間在車上休息,直至清晨時分,天文台取消8號風球,便立刻乘車離開大澳。儘管已連績值班48小時,但到抵家一刻,或許腎上腺素尚未回復正常水平,整個人仍是精神奕奕,剛才驚險難忘的景象還歷歷在目,不停在腦海旋轉……
向前線人員致敬
回顧這48小時,我無悔踏上開赴大澳的contract car;反而慶幸能親睹HK&I前線同事和工人與「山竹」搏鬥的英姿,並能參與其中,汲取經驗,以助策劃更切合實際需要的防洪改善措施。在此謹向本署及其他部門(包括消防處、警務處、民眾安全服務隊、民政事務總署等)同事,以及一些熱心居民和義工致敬;他們都在10號颶風信號下無私付出,守護大澳以及香港。一向低調的我,從沒想過會投稿到《渠務之聲》,但經歷這令人難忘的48小時,有幸參與前線工作的我,也覺有責任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辛酸、付出,還有那份令人敬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土地排水部
工程師
張飛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