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之聲

2019年3月 九十六期
編者的話
專訪渠務署新任署長盧國華先生
污水處理部2 (ST2)
渠務署開放日2019入場人數三連升
屯門鄉村污水收集系統改善工程 優化管理減風險,村民工人齊得益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 - 豐收之年(2018)
渠務署「2018研究及發展論壇」圓滿結束
親善探訪計劃
部門聖誕聯歡會
渠務之「星」
渠少facebook
專訪時任社區關係經理呂娉娉小姐
渠記遊戲皇那些年大Sir青蔥的歲月Part III – 得獎名單
那些年大Sir青蔥的歲月Part III – 抽籤及頒獎儀式
「山竹」之後
跑馬地蓄洪池樂與樂 全港首個蓄洪池音樂會
渠務署時任署長唐嘉鴻先生榮休晚宴
榮休專訪牛哥
機電創科之旅
晴夜
與「山竹」搏鬥48小時 - 前線同事大澳抗洪紀實
與渠務署同行十載
天然護膚品手工製作班
香港街馬2019
渠務署伙伴參與渣打香港馬拉松2019
大埔新春一日遊
渠記廚房
派米送暖 關懷長者
「愛‧耀能聖誕狂歡嘩啦啦 - Star Wars奇兵」
渠務署30周年「愛‧渠務30小時義工馬拉松」活動
重拾往昔
第8屆國際水協亞太地區 會議及展覽
步步高陞
渠務之聲編輯委員會
與渠務署同行十載
回想起加入渠務署不久的我,於20週年慶祝活動上,莫名奇妙地被邀上台與數位同事分享令自己深刻的人和事。當時,渠務署VMV的冠軍標語是「以心為心盡力盡心」。我腦海便泛起一位可以秉持這個信念的舊上司。他擁有很強的「共感力」,以行動感染身邊的同事和下屬,積極進取地發揮所長,共同達致部門所訂一系列的目標,令我印象難忘。
時至今日,我仍然深信,領導所作出的政策方針及建立的部門文化會深深影響部門團隊的工作態度和士氣,而我有幸自己人生有十餘年的工作生涯見證渠務署的變遷、優良的團隊文化和高層對推動創新文化的熱忱,我也感謝在這段生涯軌跡裹留下足印的各位,豐富我人生經驗,帶給我不同程度的歷練,才成就了現在的我。
猶記起,當我成為工程師後重返渠務署,就被派往香港及離島工程部工作,內斂的我,默默耕耘、深耕細作的工作最適合我。當時我參與渠務署轄下斜坡維修的管理和污水廠的維修,工作性質以維修為主,當中見證到維持「地下秩序」的幕後功臣所付出的艱辛,在夜闌人靜的時間定期於廠房進行渠務設施的維修工作,盡量減少對市民及周邊環境的影響,於風雨更時,更冒著惡劣天氣確保渠道暢通,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貢獻令我十分敬佩。
隨後,我被派往污水工程部工作,工作性質變得更廣泛,除了參與污水廠的規劃、設計、撥款申請和招標等等行政工作外,還需要兼顧對外的社區聯繁工作,接觸不同層面的人士如議員、環保人士、市民等等,聆聽他們的關注點,盡力尋求共識。
當中有幸參與多項工程項目如元朗市明渠工程、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往岩洞工程、石湖墟淨水設施及元朗淨水設施等等。見識到不同項目有其獨特性,並視乎情況作出一些調節,而自我得著可以總括為以下各點:
裝備自己,持續進修
污水處理是一門專業知識,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實戰經驗,有見及此,署方積極投放資源培訓同事如開辦實務的污水處理課程,讓同事出國考察和上課,我也透過這機會將所學到的直接應用在實際污水工程上。當中亦請教污水處理的翹楚,以加深理解污水處理的運作。
各司其職,迎難而上
我所涉獵的每項工程涵蓋的範圍都非常廣泛,尤其是面對大型污水基建的工程,非靠個人之力能順利完成。而在落實過程中也深深體驗到伙伴合作的重要,大家在各自善長的範疇,發揮所長,各司其職,古語有云「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
開放思維,敢於創新
在推動大型污水處理工程其中所面對兩大挑戰,包括土地短缺和尋求市民支持,在土地短缺的情況,我們盡可能在原址進行提升污水處理,而署方的支持下我們積極探討於外國引入佔地更少,更高效能的污水及污泥處理技術。另外,為了提升污水處理設施的正面形象,我們突破固有的框框,加入環保設計的概念如綠建環評設計及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並注入社區共融的空間設計概念,拉近同市民間的距離。而後者也得到市民的正面評價。
平衡生活,提升士氣
署方也十分重視同事需要生活平衡,因此署方在工餘時間亦積極舉辦一系列的社康活動如音樂會、興趣班、開放日、烹飪班、行山和義工活動等等,促進同事間的交流,加強親子聯擊和加強員工對部門的歸屬感。
將來是未知數!正如電影阿甘正傳描述,"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但我仍然秉持「以心為心盡力盡心」的信念,始終不變!
祝願渠務署蒸蒸日上,優良的團隊精神及創新文化得以延續。
污水工程部
工程師
唐綺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