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之聲

2019年3月 九十六期
編者的話
專訪渠務署新任署長盧國華先生
污水處理部2 (ST2)
渠務署開放日2019入場人數三連升
屯門鄉村污水收集系統改善工程 優化管理減風險,村民工人齊得益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 - 豐收之年(2018)
渠務署「2018研究及發展論壇」圓滿結束
親善探訪計劃
部門聖誕聯歡會
渠務之「星」
渠少facebook
專訪時任社區關係經理呂娉娉小姐
渠記遊戲皇那些年大Sir青蔥的歲月Part III – 得獎名單
那些年大Sir青蔥的歲月Part III – 抽籤及頒獎儀式
「山竹」之後
跑馬地蓄洪池樂與樂 全港首個蓄洪池音樂會
渠務署時任署長唐嘉鴻先生榮休晚宴
榮休專訪牛哥
機電創科之旅
晴夜
與「山竹」搏鬥48小時 - 前線同事大澳抗洪紀實
與渠務署同行十載
天然護膚品手工製作班
香港街馬2019
渠務署伙伴參與渣打香港馬拉松2019
大埔新春一日遊
渠記廚房
派米送暖 關懷長者
「愛‧耀能聖誕狂歡嘩啦啦 - Star Wars奇兵」
渠務署30周年「愛‧渠務30小時義工馬拉松」活動
重拾往昔
第8屆國際水協亞太地區 會議及展覽
步步高陞
渠務之聲編輯委員會
專訪渠務署新任署長盧國華先生
《渠務之聲》採訪隊非常榮幸邀得新任渠務署署長盧國華先生分享工作經驗及公餘嗜好,讓同事加深對他的認識。
盧Sir1988年加入政府任職助理工程師,曾於多個政府決策局及部門(包括前拓展署、路政署、前運輸局、發展局、土木工程拓展署)擔任要職,至本年2月出任本署署長。雖然盧Sir首次在本署工作,但對部門卻印象良好,覺得部門充滿活力,在工程上勇於創新,敢於嘗試,亦非常重視員工的培訓及發展。
事不避難、迎難而上
盧Sir在前拓展署任職助理工程師時,負責當時剛通車的屯門元朗輕鐵項目,主要職責是優化路口設計以便加強交通控制。他笑言:「因輕鐵與其他交通公具共用路口是首次引入香港,剛做助理工程師便要處理投入服務不久而時有意外的輕鐵項目,就此開始了在政府的『救急』生涯。」
1991至1999年期間,盧Sir加入路政署。曾擔任西九龍走廊項目駐地盤工程師。他憶起那段經歷,印象深刻,除了十分享受在工地工作的日子外,亦勉勵年輕工程師:「擔任駐地盤工程師是絕佳訓練機會,也是奠下穩固工程管理基礎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1995年8月,當屯門公路擴闊工程正在大欖段進行分裂岩石工序時,其中一塊大石突然裂開,從山坡上滾下,造成傷亡及嚴重阻塞交通。9月時,盧Sir被調派負責該路段工程的善後工作。他表示,當時屯門公路往九龍方向全線封閉,首要工作是清除山坡上有危險的石塊,盡快重開道路,以減少對交通的影響;他提出了一個大膽方案 - 在九龍方向路面鋪鬆軟泥土,直接把石塊在山坡面凹坑處放下滾落路面,而該方案和當時承建商聘請的海外專家(Dr. Hoek)所建議竟不謀而合,結果方案落實後,石塊很快清除,屯門公路亦得以迅速解封。盧Sir亦借此個案鼓勵同事敢於進言。他強調:「要勇於表達意見,不要因為地位及身分而有所顧慮。」
1999年,盧Sir被調派往前運輸局,負責籌劃《鐵路發展策略2000》,其工作夥伴除工程師外,主要是政務官。他被問及和政務官合作有何區別時笑道:「初時有些不習慣,因為工程師一般會提供詳盡理據來說明和理順緣由,而政務官則力求簡明精準,惟兩者合作,可建立更強大的團隊」。盧Sir指本身較為目標為本,湊巧獲委派的工作多屬「救急工作」,而很多都要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壓力沉重,因此曾有兩、三次於工作時聽到自己的心跳聲,實在難以忘懷。盧Sir於2002年再次派往路政署工作,曾於約一年間完成11個工程顧問合約的招標工作,及在維修工程合約完工一年半內完成結算。他寄語年輕工程師:「成功推動工程項目的秘訣,是主動項目管理和進行全面風險管理。」
靈活變通、親力親為
盧Sir還分享了他對工程月刊的情意結。他當年在水務署當見習土木工程師期間,接觸的是在岩石層中建造隧道的技術,但在考取工程師專業資格試時,題目卻是關於在軟土層建造隧道的技術。盧Sir謙稱:「尚幸平時有閱讀工程刊物裝備自己的習慣,點滴累積了相關知識,曾加香港工程師月刊碰巧讀過多篇有關軟土層隧道施工的文章,所以答題時還能應付過去,」順利過關。若非如此,當年考取工程師資格的過程便會困難得多」。自此,盧Sir更加肯定閱讀工程刊物的增益性。盧Sir又說:「在工作上,尤其是規劃和決策層面上,都須 『度橋』。那麼點子是怎麼想出來的呢?除了多思考外,無非向別人借鏡,觸類旁通,然後切合實際情況,作出相應改動。正如2011年我在發展局制定《承建商合作培訓計劃》(CCTS)時,就合約的指定培訓人數,容許承建商在其他合約下的受訓學員也可計算在內的做法,便是參考《京都議定書》提出的『碳交易』的類似安排。你那邊尚未開始可以培訓所需行業的工程嗎?行,我這邊的工程正進行中,就安排幾個學員為你的工程合約完成所需培訓要求吧。」
盧Sir於2015年在土木工程拓展署擔任助理署長(行政)時,成功推動工務部門工程師及水務署工程師兩個職系合併,為政府土木工程師職系樹立了里程碑。他坦言:「推動職系合併並不容易,因涉及廣泛的利益矛盾,反對者眾;我的策略是根據適當合理的數據分析,加上坦誠及堅定的信念成功說服兩個職系的同事接受方案」。回想當年,盧Sir謙稱:「人事管理非我所長,竟完成為兩個職系合併的任務,非常幸運。」
盧Sir於2016年在路政署主要工程管理處任職期間,為了確保中環及灣仔繞道如期通車,對消防設備亦需要有認知。他說:「根據經驗,消防裝置的驗收都會在整個工程項目尾段時才進行。可是,繞道工程規模龐大,檢驗消防裝置需時,若最後關頭才發現紕漏,工程便會延誤。所以,我當時提出分階段檢驗消防裝置; 哪一部分建好了,就先檢驗該部分,以提早發現及解決問題。」由於《土木工程一般規格說明書》(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 Civil Engineering Works)並未涵蓋消防裝置規格,盧Sir便參考了建築署出版的《香港特區政府建築物內消防裝置的一般規格》,從中了解如何管理消防設備和驗收準則。盧Sir笑言:「自己對消防設備認識不多,但搜集資料時卻發現消防處負責驗收設備的同事所撰寫的相關文章,遂細心熟讀,所以開會時便容易溝通,令該處同事安心達成共識。工程管理的確很難顧及每一細節,但基本概念還是不可或缺。你對議題了解越深,便會更獲對方信任及尊重」。最終消防設備順利驗收,而繞道亦如期上年尾完工及今年初通車。盧Sir總結經驗時表示:「工程管理的不二法門是:預早規劃(Early Planning)和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
伯樂與千里馬
盧Sir回想昔日工作時光,特別感激時任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韋志成先生及時任副秘書長(工務)2林天星先生。他說:「韋先生及林先生是我任職發展局時的上司。他們不時對我耳提面命,又對我大度包容及信任,令我獲益良多,不勝感銘。」
家庭、運動同樣重要
工作以外,盧Sir非常重視家庭生活。盧Sir育有兩子,長子已大學畢業(主修商務),而次子還在中學階段。 盧Sir直言:「為人父母,當然關心兒子的發展。最初我十分著緊兒子的學業,但回想自己大學選科時的經歷,便放鬆對兒子的限制。現在我給予兒子很大支持,亦讓他們自由發展,因為明白到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才會堅持,正如我喜歡解決問題,亦有做到最好服務市民的熱誠,雖則最初家母希望我當醫生,但我覺得工程師也是不錯選擇。」盧Sir當年瞞著母親報讀土木工程科而非母親心儀的醫科,母親知道後,曾經不悅,後來明白行行出狀元,便順其自然。公餘時,盧Sir會跑步游泳,以保健康。
寄語年青工程師
盧Sir鼓勵大家積極參加社交活動,以擴闊視野,並建議大家多磨練溝通技巧。他強調,由於未經共事,大家或會不清楚別人的能力,所以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而第一印象主要取決於溝通技巧。盧Sir亦再三強調閱讀工程師月刊以涉獵多方面工程知識的益處。最後他寄語年輕工程師:「在政府工作,往往受很多程序規條限制,因此同事更須通透規條,才能在不違規定下發揮創意,推出新的構思,克服困難」。最後,盧Sir鼓勵同事繼續發揮「以心為心 盡力盡心」的渠務署精神,令部門「業務」蒸蒸日上。
《渠務之聲》採訪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