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參與
渠務署致力實踐與民共議。透過恆常舉辦多項公眾參與活動,我們能夠有效地向公眾傳遞與渠務署相關的最新資訊。年內,我們就不同的工程項目與市民溝通,並舉辦一系列社區活動及展覽和教育計劃,從而加深公眾對本署服務和工程的認識,並提升本署的工作透明度。
工程項目公眾參與
渠務署於年內舉辦不同的公眾參與活動,與市民分享本署工程的資訊,例如沙頭角污水處理廠第一期擴建工程及塘肚鄉村污水收集系統,以及啟德河改善工程。
沙頭角污水處理廠第一期擴建工程及塘肚鄉村污水收集系統
為增加公眾對項目和施工進度的了解,項目團隊設立了專門網頁和製作通訊,定期更新以發放項目資訊。項目團隊與沙頭角區鄉事委員會保持緊密聯繫,聆聽他們對工程的意見,回應所關注的議題,務求減少工程對區內居民的影響。此外,我們亦積極與社區互動,於年內邀請了田家炳中學的學生到工地實地考察,了解工程項目的目的、挑戰和成效。此外,團隊自行研發的智能手機工地管理程式榮獲建造業議會創新奬2019─可持續建築第二名,他們於頒獎禮上向業界代表分享創新工地管理的應用,讓參加者認識本署的創新工地管理技術。
同學到訪位於沙頭角的工地實地考察
項目團隊與沙頭角區鄉事委員會保持緊密聯繫
啟德河改善工程
本署於年內安排多個團體實地考察啟德河,並於啟德河附近的中學舉辦講座,藉此加深公眾對啟德河改善工程的認識,以及了解工程為社區所帶來的裨益。除了社區宣傳活動外,我們亦於啟德河(黃大仙段)的導賞徑設置資訊牌,期望市民在欣賞啟德河活化及綠化成果的同時,亦可認識啟德河的歷史演變、改善工程概要,以及自然生態資訊。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成員於2019年7月參觀啟德河
導賞徑資訊牌
社區活動及展覽
年內,本署舉辦和參與多項不同類型的社區活動及展覽,包括:
「工程師體驗巡禮」
2019年4月13日,本署參與由香港工程師學會及香港理工大學合辦的「工程師體驗巡禮」,以「從污水到能源:污水處理廠的全面能源管理」為題,展示多幅有關再生能源及提升用電效能的展板和短片。
公眾參觀渠務署的展區
2019香港科學節
為配合「2019香港科學節」的主題STEM,即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渠務署特意於2019年4月為公眾安排參觀跑馬地地下蓄洪池和赤柱污水處理廠,認識防洪和污水處理設施的設備及其運作。此外,本署亦在科學講座以「適應氣候變化—藍綠建設概念」為題,介紹本署在提升香港適應氣候變化的貢獻,以及締造宜居和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方面的工作。
本署工程師陳敬樂先生向參觀者介紹赤柱污水處理廠的運作
本署時任工程師李靜文女士在科學講座中介紹渠務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
晴天行動2.0
「晴天行動2.0」在2019年6月10日正式啟動,是為期一年的跨部門公眾教育活動,透過舉辦一系列的展覽、講座、參觀和比賽等活動,提高市民大眾對自然災害的認識。本署在活動中以短片、展板、模型及互動遊戲,向市民介紹本署於加強城市耐洪能力和提升防洪意識的工作,例如建造防洪牆、安裝可拆卸式擋水板、止回閥、設立洪水警告系統、加強巡查和清理等,以減少人命傷亡和財物損失。
渠務署署長盧國華先生親身體驗安裝擋水板
科學為民巡禮
本署於年內繼續參與「科學為民」年度服務巡禮。在題為「活在科學都市」的2019年服務巡禮中,我們除了向公眾簡介部門的科學工作和應用的科技,亦重點介紹了活化河道工程的多重益處,包括有助提升生物多樣性、綠化和美化河道,同時能夠推廣親水文化和近水活動。
本署工程師梁建基先生在2019年8月10日的論壇中介紹活化河道的資訊
香港生物多樣性節2019
本署在2019年10月19日於螢火蟲保育基金會的「螢火蟲生態教育廳」舉辦「保育河道螢火蟲講座/手作坊」,向參加者介紹了螢火蟲的基本知識,以及改善新界河道水生生物生境工程情況。
公眾可以近距離觀察螢火蟲幼蟲、成蟲和其他水棲昆蟲
參觀及外展教育活動
我們為學校及公眾團體安排參觀及外展教育活動,務求以靈活多變的模式加強他們對本署工作的了解。
團體參觀
年內,我們共接待超過11,000名來自中小學、內地及海外等多個機構的訪客,安排他們參觀跑馬地地下蓄洪池、小蠔灣污水處理廠、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沙田污水處理廠,以及元朗排水繞道人工濕地等本署設施。
外展教育活動
我們定期到學校推行外展教育活動,向師生講解本署的工作及工程項目。年內,我們到訪了11所學校,向約2,000名師生介紹香港的污水處理及防洪工作。
青少年工作體驗計劃
於2019年暑假,渠務署再次參與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的「Y-WE」計劃,為青少年提供職場體驗的機會,幫助其規劃未來職業發展方向。計劃中的一位中學生到本署進行為期一星期的工作體驗,在工作導師指導下,同學積極參與導師給予的職務,加深了解自己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