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長序言

渠務署署長 盧國華

渠務署署長 盧國華

( 攝於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往岩洞項目工地,背景為鑽孔機)

 

渠務署自1989年成立,一直致力為本港構建世界級的高效優質渠務系統。我們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及適應性管理,以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渠務署致力提供專業的污水處理和雨水排放服務,為市民創建潔淨而健康的生活環境。

隨着香港人口持續增長,本地對污水處理設施的需求不斷增加。經本署的公共污水處理設施所處理的污水由1989年的3.85億立方米增加至今年的10.34億立方米;同期的污水收集網絡總長度亦由約955公里大幅增加接近一倍至約1,900公里。現時,我們的污水處理服務範圍已覆蓋超過本港93%的人口。

香港作為全球其中一個人口密度最高的都市,在雨水收集和防洪工作受到極大挑戰。本署現時管理總長接近2,800公里的雨水渠和河道,較本署成立時多出約1,230公里。我們與時並進,致力在科技、工作模式,以至設計思維等不同範疇積極求變,藉以滿足公眾對本署的期望。

 

用創新技術

渠務署一直配合政府推行「智慧城市」和「建造業2.0」的發展方向,於工程設計、建造項目和日常維修操作方面採用頂尖技術,以持續提升渠務設施的效能。本署勇於嘗試,除了廣泛利用「建築信息模擬技術」(BIM)、「供製造和裝配的設計」(DfMA)和「組裝合成」建築法(MiC)等建造技術,以提升施工速度、準確度和質素外,亦積極引入手機應用程式、虛擬實境等其他科技,達至智能工地管理。在操作維修方面,本署引入了新式的遙控清淤機械人,協助進行密閉和淹水渠管的維護,減少需要工友進入高危的工作場所,以提升安全水平。在提升渠務設施的能源效益方面,我們積極探索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應用,例如安裝太陽能光伏系統、水力渦輪系統,以及採用污泥與廚餘共厭氧消化技術以更有效產生生物氣,向污水處理廠供應部分電力和熱能。

 

創新工作模式

在進行渠務建設項目時,本署重視與各工作伙伴的溝通、互助、互信,尤其是工程承辦商、顧問及其他業內人士。「新工程合約」作為一種創新的工作模式,旨在以團隊精神為重點,共同提升施工效益,減少或避免不必要的工程超支或延誤風險,從而確保工程能順利完成。自2009年起,我們以「新工程合約」方式合共批出90份合約,績效有目共睹。

為確保渠道有效運作,在大雨來臨前,本署會調配人手巡查全港約200個容易受垃圾或枯葉等阻塞的渠道位置,並即時為阻塞的進水口進行清理,達至「及時清渠」效果,主動減低暴雨期間的水浸風險。

 

鼓勵「設計思維」

作為城市基礎工程的重要部分,渠務設施與社區的距離愈見接近。渠務署一直本着創新的精神,落實「藍綠排水建設」的概念,藉以建造一個宜居城市。我們已先後完成蠔涌河、林村河、啟德河的改善工程,紓緩水浸風險,同時活化水體,改善自然生態系統。我們正逐步推展翠屏河、佐敦谷明渠、火炭明渠和大圍明渠的活化工程項目,進一步促進親水及近水文化和改善社區環境。

渠務與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鼓勵同事改變舊有思維,主動與民共議,將「設計思維」融入渠務設施之中,實現「與民共生、與民共用」的共享精神。舉例說,我們在「社區環境工作室@石湖墟淨水設施公共空間」社區共創項目,透過一系列親身體驗及多平台的公眾參與活動,深入了解市民需求,與市民共同構思石湖墟淨水設施的共享方案,達至共贏目標。

我們正進行觀塘污水泵房優化工程,廠房上蓋會建造成一個面積達11,000平方米的園景平台。我們將邀請非政府組織舉辦工作坊,讓公眾就園景平台的布局,包括綠化走廊、觀景平台、野餐地點、親子遊樂場等提供意見。

 

盡力盡心

儘管香港過去一年經歷前所未見的挑戰,本署同事仍克盡己任,維持優質服務,更提供超過1,300小時的義工服務。全賴同事共同努力,渠務署年內得以在多方面長足發展,我在此由衷感激各位同事。

回顧渠務署過去30年的輝煌成績時,不得不歸功於許多同事本着「以心為心」的信念,竭誠盡責為市民服務。事實上,本署同事的表現獲公眾及其他政府部門的讚賞,我為此深感自豪,謹向渠務署過去及現在所有同事致敬。未來,我們定當繼續努力,不忘初心,為香港服務。

 

盧國華

盧國華

渠務署署長

2020年11月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