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之聲

2018年9月 九十四期
編者的話
殺泥(SANI)技術榮獲2018年「國際水協全球項目創新獎 - 突破性科研」銅獎
「建造業安全周2018」渠務署4項工程合約 榮獲第24屆「公德地盤嘉許計劃」獎項
污水處理中的微生物世界
排水工程部
與學界分享污水處理及化驗服務的經驗
請打2300 1110
專訪黎超良先生
渠記遊戲皇「那些年大sir青蔥的歲月」Part II
渠記遊戲皇「那些年大sir青蔥的歲月」上期答案及得獎名單
渠記遊戲皇「那些年大sir青蔥的歲月」 抽籤及頒獎儀式
渠務之「星」
親善探訪計劃
渠少facebook
跑馬地的日與夜
有趣的泥鯭釣魚機
開「宗」明義‧金石「良」言 - 機電工程項目及合約管理心得分享
2018年讀者意見問卷調查得獎名單
與退休同事茶敍
戲裡戲外 一「渠」兩得
渠記廚房
職員康樂會暑期活動 - 親子暢遊香港小島
渠務龍同心同德 同舟共濟
「友‧導向」師友計劃2017/2018 (第二部分)
建造業義工嘉許禮2018
愛‧與孩同行:參觀小蠔灣污水處理廠暨杯麵工作坊
重拾往昔
家有喜事
步步高陞
渠務之聲編輯委員會
排水工程部
「排水」是指在一個區域中將地表水(地表逕流)或地下水任其自然或以人為方式排除(摘自維基百科)。然而,排水工程部的工作又「豈止排水咁簡單」。
本部的主要職能包括推行不同類型的排水系統改善工程,由規劃、設計以至建造,都一手包辦。本部曾進行多項河道治理及排水系統改善工程,大大減少香港水浸黑點數目,解決地區水浸問題。隨著時代進步,本部的工作範疇不斷擴大,近年更積極推展河道活化項目,為明渠及河道加入活化水體概念,務求在有效排水的同時,兼顧綠化、生物多樣性、美化及近水活動等發展目標,為社區提供更美好的居住環境。
提升排水系統 應對氣候變化
大家可曾記得,以往新界北區經常氾濫成災,對生命財產造成嚴重威脅?為免「案件重演」,本部在推行大型河道治理工程上下了不少苦功,例如早年完成的山貝河治理工程、新田東主排水道工程,以及元朗排水繞道工程等,當中深圳河治理工程可算是北區最重要的防洪計劃之一。
深圳河治理工程第一至三期先後於1997、2000及2006年完成,大大提升平原河口、羅湖至后海灣河口一段深圳河的防洪能力,配合新界北區其他河道整治工程,已大致消除新界北區的水浸威脅。另外,為配合蓮塘/香園圍口岸的發展需要,我們去年完成深圳河第四期治理工程,將平原河河口至蓮塘/香園圍口岸一段深圳河的防洪水平,提升至可抵禦五十年一遇的暴雨。
嶄新概念 應對挑戰
隨著全球氣候劇變,海平面加速上升、極端暴雨及風暴潮不斷增加,我們須採納更多嶄新防洪概念,以應對未來的防洪挑戰,因此近年在深圳河、林村河、大埔河及麻笏河等地進行的改善工程都加入「海綿城市」設計概念,以現代雨水管理模式解決排水問題,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例如在深圳河第四期治理工程中加建容量達80,000 立方米的蓄洪湖泊,在暴雨期間暫存洪水,控制下游河道流量,從而達到蓄洪和滯洪效果。
我們亦正依據雨水排放整體計劃檢討研究的建議,在多區進行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的磡查研究工作,為香港未來發展及愈趨惡劣的氣候變化早作準備。
蓄洪拓源 綠建宜居
香港城市發展迅速,部分舊區的現有排水系統已不合時宜。奈何在這彈丸之地,鋪設新渠道實在需「過五關、斬六將」。究竟如何才能提升市區的防洪能力,而又不須進行大規模挖掘工程?本部遂採用蓄洪概念,在城市中心的地底建造蓄洪池。在蓄洪的同時,引入綠色元素,締造一個綠建宜居的空間。
上環雨水泵房
上環雨水泵房位於維多利亞港海濱,項目包括一個容量達 9,000立方米的地下蓄洪池、泵房、裝有水閘的導流室等,可有效阻止海水倒灌至上游低窪地區。項目於2009年落成後,已大大減低上環「海味街」一帶的水浸風險。同時,為減低泵房對臨海景觀的影響,本部調整座向,並在蓄洪池上蓋約5,700平方米的空地建造海濱長廊、廣場和寵物公園等設施,設計受市民歡迎。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
政府當年為試行新工程合約模式(NEC),推展數個先導項目,當中西貢福民路明渠改善計劃及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正由本部負責,為後來的NEC工程奠下基礎。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設置一個容量達6萬立方米的地下蓄洪池,能大大減低跑馬地及灣仔一帶的水浸風險。計劃引進不少創新意念,包括香港首個結合「智能水閘」及「數據採集與監控」系統的蓄洪設施,透過系統實時監察潮水、蓄洪池及箱形暗渠的水位,自動控制「智能水閘」的升降,不但能暫存及排放雨水,更能節省建築成本和時間,以及操作耗能。計劃的另一特色是採用「水資源採集及回用系統」,利用底土排水系統、綠化天台及滲透地磚,讓雨水滲透地下,同時將收集得來的地下水、灌溉水及雨水,重用於澆灌跑馬地運動場、場內沖廁系統及周邊地區街道清潔等,以實踐「海綿城市」理念。
計劃還採用了「一地兩用」概念,實行地下蓄洪,地面綠化,例如在風扇房旁設置休憩用地,為公眾遮風擋雨;而泵房上蓋則鋪設小草坡,既可為泵房散熱,亦能為公眾提供舒適恬靜的空間。
活化河道 促進可持續發展
「發展」與「保育」如何並存?排水設施該如何融入社區?這都是本部關注的事項。
生態保育 成效顯著
渠務署近年積極推廣「活化水體」概念,務求在有效排水的同時,提升明渠及河道的生態價值和提供一個更綠化的環境,並推動近水活動,改善社區環境,締造宜居城市。本部近年完成的河道改善工程項目,例如大埔林村河及九龍坑麻笏河,都屬於極具生態價值的天然河溪。我們對項目中的生態保育尤其關注,因此與綠色團體舉行聯絡會議,將各項有利生態保育的意見融入項目設計當中,其中包括盡量保留天然河曲及河床、河岸使用較環保的石籠、在河道跌級處興建魚梯,以及在兩岸植樹等。這些設計不但可營造天然河道生境,更可減少使用混凝土。
此外,我們亦注重保育稀有物種,因此與綠色團體及有關政府部門共同制定針對性的保育措施,使有關物種能於工程完成後繼續繁衍。經過多年努力,後續環境監察顯示,我們的生態保育措施卓有成效,部分稀有物種(如棲息於林村河的香港瘰螈)數量更勝從前,而河道的生物多樣性亦有所提高,成績令人鼓舞。
活化河道 引進市區
近年,我們更將活化河道的概念由郊外帶入市區,例如「活化翠屏河」項目便是在不影響雨水排放功能的前提下,利用環境、生態和園景美化等改善工程,將現有觀塘敬業街明渠轉化為翠屏河。
由於現有明渠下游位處潮間帶,水位會因潮汐漲退而變動,潮退時明渠會露出河床。為使將來的翠屏河能凸顯水體美態,我們計劃在下游設置可因應潮汐漲退而升降的智能水閘,適當調節水閘高度,形成蓄水區,讓河水緩緩向下流,營造瀑布效果。
我們亦會在蓄水區設置近水設施(如人工浮島),豐富河道的水景和氛圍。我們又會在河道兩旁加建行人通道,以及連接兩岸的行人天橋和觀景平台,加強與周邊連繫,使翠屏河成為社區的綠化河道走廊。屆時,河道和毗連的翠屏河公園、觀塘海濱花園及觀塘繞道下的文化藝術空間,透過協同效應為市民帶來一個「暢道通行、綠色環保」的社區環境。
創新 互動 協作
工務工程實有賴公眾支持方能順利進行。本部一向以民為本,秉持「創新、互動、協作」的原則,與社會不同團體保持緊密聯繫,除了為工程項目舉辦公眾參與活動外,更會主動舉辦各式各樣的社區活動,與公眾打成一片。
例如本部曾就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聯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灣仔民政事務處和承建商,在跑馬地運動場舉辦兩次同樂日,藉此讓市民更了解本署的工作,以及有關工程項目。活動吸引逾2 000名市民參與,場面熱鬧。
生態保育和環境保護與我們日常工作密不可分。我們會定期與環保團體舉行聯絡會議,聆聽他們對本部轄下工程項目的意見。本部更邀請多個綠色團體合辦有關城市河道生態的訓練課程,深入淺出介紹香港河道生態,討論河道治理工程中常見的生態問題,以及工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務求進一步提高同事對環境生態的保育意識。
為加強外界對本部工程項目的認識,我們經常接待不同團體(包括海外及本地政府部門、專業團體、各大院校、公眾及傳媒等)到訪參觀。自2013年起,本部已舉辦超過280次參觀活動。
群策群力 水到渠成
正所謂「齊心便事成」!本部一直以來上下一心,無論是前線同事,或是幕後功臣,都猶如齒輪般緊密相連,缺一不可。工作上,我們事事盡心,親力親為,工作以外仍然團結一致,work hard play hard!共同分享工作的樂趣與成果。
本部部分工程計劃屬內部項目(in-house project)。即由設計、招標,到建造期間對承建商的監督,均由本部同事「一腳踢」。過程中,除工程師外,實有賴一眾圖房、工程測量組、工料測量組,以及工程監督同事各司其職,群策群力,促使工程順利完成。
工作以外,本部同事不時舉辦或參與部門活動,藉以建立默契,促進友誼;亦積極參與義工活動,除了探訪獨居長者,更身體力行,清潔社區,回饋社會。
外界肯定
本部轄下工程項目近年屢獲殊榮,證明努力獲外界認同。本部會繼續盡心盡力為市民服務,為香港建設更優質的居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