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之聲

2018年9月 九十四期
編者的話
殺泥(SANI)技術榮獲2018年「國際水協全球項目創新獎 - 突破性科研」銅獎
「建造業安全周2018」渠務署4項工程合約 榮獲第24屆「公德地盤嘉許計劃」獎項
污水處理中的微生物世界
排水工程部
與學界分享污水處理及化驗服務的經驗
請打2300 1110
專訪黎超良先生
渠記遊戲皇「那些年大sir青蔥的歲月」Part II
渠記遊戲皇「那些年大sir青蔥的歲月」上期答案及得獎名單
渠記遊戲皇「那些年大sir青蔥的歲月」 抽籤及頒獎儀式
渠務之「星」
親善探訪計劃
渠少facebook
跑馬地的日與夜
有趣的泥鯭釣魚機
開「宗」明義‧金石「良」言 - 機電工程項目及合約管理心得分享
2018年讀者意見問卷調查得獎名單
與退休同事茶敍
戲裡戲外 一「渠」兩得
渠記廚房
職員康樂會暑期活動 - 親子暢遊香港小島
渠務龍同心同德 同舟共濟
「友‧導向」師友計劃2017/2018 (第二部分)
建造業義工嘉許禮2018
愛‧與孩同行:參觀小蠔灣污水處理廠暨杯麵工作坊
重拾往昔
家有喜事
步步高陞
渠務之聲編輯委員會
重拾往昔
今期排水工程部專輯提及上環雨水泵房工程,非常值得重溫。上環永樂街(又稱為海味街)一帶的水浸問題10多年前經常困擾渠務署。海味街的乾貨鋪,每逢大雨,鋪內的海味乾貨都會被水浸弄濕,非常狼狽及損失慘重。渠務署深受壓力。同事努力找出水浸原因及設計建造渠務改善工程,紓緩上環低窪地帶積水問題,海味街水淹情況,已不復見。當年二篇有關的文章摘錄如下,供大家重溫:
(原文刊於2007年3月第44期及2005年9月第35期出版的「渠務之聲」)
分部快訊
上環水浸之謎
渠務署於本年先後批出上環渠務改善工程合約,工程目的是紓緩上環低窪地帶的水浸問題,特別是永樂街(又稱為海味街)一帶。工程包括沿中港道鋪設全長約600米的雨水截流渠和興建上環雨水抽水站。待2008年年中皇后大道中的雨水截流渠及2009年上環雨水抽水站完工後,上環一帶低窪地帶的水浸危機會大大減少。
相信許多同事對於這項工程都略有所聞,但是何以上環會「得天獨厚」,擁有一個低窪地區呢?
1857年的第一期填海計劃
香港不少地方都是填海而來,而第一期填海計劃歷時34年,包括皇后大道、德輔道及干諾道等地方。香港第四任港督寶靈於1857 年開始展開填海計劃,西起石塘咀,東至現今遮打花園的昃臣道,直到第十任港督德輔離任時方完成,當時為1891年。
1851年的第一場大火
填海計劃得以落實展開,與一場火災有莫大的關係。在香港開埠初期,內地來港謀生人士漸多,開始在上環和西營盤的一段皇后大道臨海淺灘上用竹草蓋成居所。1851年12月28 日發生了一場空前大火,引致472間房屋遭到燒毀 (東起今日的永和街,西至今日的皇后街),以及20多人死傷。火災後,政府遂規定日後興建的房屋要用磚瓦,並需要預留走火通道。
當時港督文咸政府派員清理災場時,為了盡快清理,便順勢將大量燒毀的瓦礫木石和垃圾推向附近的海灘 – 皇后大道的北灘(即今日的文咸街)。這就是上述香港歷史上第一次填海工程。
火燒旺地
而這一次的填海工程,開闢許多新街道,包括今天的文咸街,蘇杭街和永樂街等;特別是永樂街,更是取其永久安居樂業的意思。不久,隨著行莊,銀號的開設,這區更成為華人的商業金融區,而香港黃金交易所也先後設在這區的德輔道中和孖沙街。
上環低窪土地的形成
上環一帶地區的填海計劃不斷向北擴展,隨著科學的發展及對填海造地的要求,海旁地區在後期填海時的一般水平,比德輔道中、永樂街、文咸街等一帶為高,但估計當時由於永樂街一帶已成重要的金融貿易之地,不能清拆填高路面,遂形成現時面積約10.3公頃的上環低窪土地了。現今沿海地方一般水平為+4.0m PD,而其中位於地勢最低點的永樂街卻只有 +2.64m PD,成為香港市區的低窪地帶。
譚傑帆 朱敦瀚
排水工程部
同心協力 解決上環永樂街水浸問題
上環永樂街及附近的文咸東街和德輔道西是著名的「海味街」,近街地鋪都以售賣各式乾貨海味為主,平日已經有不少市民和遊客光顧:年近歲晚時,遊人和顧客在當地更是擠得水洩不通,熱鬧非常。
另一方面,上環永樂街亦是知名的水浸黑點。話說永樂街及文咸東街一帶的土地, 是於1857年填海得來的。由於當時欠缺周詳計劃,這一帶的地面高程,都比四週為低,而最低點比天文大潮海平面還要低,所以當遇上天文大潮及北風的湧波時,海水便可能會經排水渠管由馬路集水溝倒灌到街上,雨水亦不能有效地排放出海。近期於2005年6月24日及2006年7月 16日因天文大潮遇上特大暴雨造成的兩宗水浸事件,便影響了該區的商戶及住戶,亦引起了公眾的關注。
為了解決該低窪地區的水浸問題,排水工程部分別於2006年3月及6月開展了皇后大道中截水管敷設工程及上環雨水抽水站地基及排水渠工程。截水管及雨水抽水站的地下蓄水池預計可於2009年兩季前投入運作,(詳情見渠務之聲第35期)
在該工程完成前的兩三年,上環永樂街一帶仍會受到水浸威脅。為了讓該區商戶及住戶預早知道暴雨或天文大潮可能會引起的水浸威脅,從而可以及早採取預防措施,土地排水部已於2008年4月初推行了一套名為「上環水浸短訊」的水浸通報機制。該機制全年二十四小時自動運作,每當特大暴雨或颱風警告生效或預測潮水將超越警戒線時,電腦系統會以手機短訊及話音短訊形式,向已登記服務的商戶、住戶及有關人士發出水浸信息。截至現時為止,已經有三百多人登記使用該項服務。
另一方面,香港及離島渠務部的員工已經加強巡查及清理上環永樂街一帶的雨水渠道,以維持有關雨水渠道暢通,並於大雨過後巡查該區的排水口及集水溝,以確保排水系統運作正常,此外,路政署已應渠務署的要求增加了在蘇杭街一帶的集水溝數量,以截走部分流向上環永樂街一帶的地面徑流,從而紓緩該低窪地區的水浸情況。
除此之外,香港及離島渠務部與排水工程部還制定了一項應變計劃:每當遇上惡劣 天氣或天文大潮時,排水工程部便會立即派出緊急應變小組到上環永樂街一帶疏通 集水溝,並在有需更時協助處理水浸投訴事宜,以期把水浸危機及影響減至最低。單在2006年期間,緊急應變小組共出動了近二十次,傳媒亦時有報道員工在該區 工作的情況。
除上述長期、短期及緊急的應變措施外,我們各分部亦有定期商討進一步改善上環 永樂街一帶排水系統的可行性,務求徹底根治該區的水患,以保障市民及商鋪免受 水浸之苦 。
吳逸飛
香港及離島渠務部
6月24日上環激流噴泉遊記
上環雨水抽水站及截水管道工程
本年6月24日,香港島西區下了一場18年一遇的大雨,在上午10時45分前的1小時內,錄得112毫米的雨量。雨勢加上週期性的大潮,令本身已為低窪地區的上環永樂街一帶頓成澤國,水深一米及膝。如此情況下,途人面對來勢洶洶的洪水顯得狠狽不已,也不敢貿然「渡河」,中上環的部分交通亦幾近癱瘓,最震撼的莫如於永樂街上演的一幕鮑魚海味飄流記。
筆者在水力工程設計方面略有經驗,亦曾經運用 Hydroworks電腦軟件模擬上環低窪地帶於大雨及高潮水時的水浸情況。所得出的模擬結果是,電腦屏幕上出現一條條高過地面的藍線,悄悄地告訴筆者水浸要發生了。在6月24 日,筆者有「幸」剛剛在最大雨時身處上環低窪地帶,感覺就如參加激流之旅,不同之處只是不知自身將何去何從,驚險萬分。大雨時而夾著怒哮的雷聲,這親身體驗實非筆墨所能形容,亦非一元空間的電腦模擬所能匹敵。暴雨中又見路面的渠務清水井蓋猛烈地噴出「泉水」,頓時間天上地下都在隆隆作響,這確不同於大家旅遊時所參觀的地下噴泉,不知有幾人能有如此震撼的經歷?
在大雨過後的6月25日,有見暴雨成災的情況,甫上任的行政長官曾蔭權先生在渠務署同事的陪同下,到上環及西區巡視。受大雨影響的商戶紛紛向特首反映其數以十萬計的貨物損失。特首予以商戶安慰及同情之餘,亦著力要求渠務署同事加快防洪工程的進度,以保障市民的性命財產。
事隔兩個多月,相信大家對上述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歸根究底,造成上環水浸問題是由於早期填海造地太低的緣故,其中的最低點就只有+2.59mPD,比兩年一遇的大潮時海平面 (約2.65mPD)更低。究其原因,便要把時光倒流到19世紀。話說於1851年12月28日(文咸爵士出任港督的年代),中上環發生了一場罕見大火,其中達472間華人房屋被燒毀。當時政府因利成便,將被焚毀的瓦爍推到皇后大道對開的淺灘及海床,造出現時永樂街和文咸街一帶的土地,以騰出空間增加房屋之間的距離,避免日後祝融光顧。該片填海區也成為維港「第一」新填地,而新填地上出現的新路亦以港督名命,稱為文咸街。至於何以當局在以後的填海工程中,未有就該低地再進行加高工程,便有待查考了。
其實渠務署的土地排水部已於1996年就香港島的水浸問題展開調查,並於1999年完成報告文件 -《香港島北雨水排放整體計劃》,當中建議興建上環雨水抽水站及皇后大道中截流管道,以改善上環的水浸問題。及至2002年,該項工程由排水工程部同事接手設計及建造。
截流管道主要利用650米長的管道,由樂古道沿皇后大道中一直伸延至機利文新街,把大道中以南的雨水收集並導流至隔鄰的中環集水區,以減少上環低窪地區內雨水排放系統的受雨量。同時,為了將工程期間對路面交通及商戶的影響減至最少,設計中近一半的截流管道會採用地下挖掘方法,而非一般的開坑鋪渠法,此舉可大大減低挖掘路面的需要 。
雨水抽水站擬建於上環大笪地,引入大道中以北的雨水(包活永樂街一帶水浸黑點的地面逕流),集中抽排出大海。根據設計,雨水會先進入地下的蓄洪池,當水深達至設計的高度,站內的6台泵機便會啟動,將儲水抽排出海,為達到更佳的能源效益,進入抽水站前的排水管道裝有壓力水閘,於潮低時,雨水可直接排出海,不需要經過抽水站,以節省運作成本。預計工程完成後,雨水能有效疏導,水浸情況亦會大幅改善。
由於新建抽水站為6米高建築物,會破壞上環大笪地的原有地貌,建築署提出海濱長廊的設計概念,以美化維港景觀,長廊從干諾道中直向海旁伸延至中港道,最後與抽水站上蓋連接成為觀景台。長廊亦與康樂文化事務署的孫中山公園互相配合,令抽水站對該地的景觀影響減至最少。
上述的雨水抽水站及截水管道工程原定於本年下旬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惟公眾諮詢的過程需時,有不少意見認為設計中的海濱長廊及觀景台不足以彌補對維港景色的影響。故此,工程選址被移至原本淨化海港計劃深海排污隧道的位址,而有關的設計亦要作出更改。
為了解決上環水浸的燃眉之急,排水工程部的同事決定先為皇后大道中的截水管道先行「上馬」, 準備明年3月展開工程,預計可於2009年雨季前竣工。而抽水站則預計於明年中動工,其中地下蓄水池會首先於2009年初完成,配合臨時泵機,抽水站望能於2009年的雨季運作,疏導洪水。
譚傑帆 朱敦瀚
排水工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