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务之声

2018年3月 九十二期
编者的话
渠务署开放日2018
大禹之后:艺术与工程的结合
东京国际研讨会及河川考察之旅
渠务署伙伴参与香港马拉松2018
专访助理署长/设计拓展 - 曾国良先生
部门圣诞联欢会
渠务之「星」
京港合作水专题论坛
2017沙田厂长杯
检测排放水大肠杆菌(E. coIi) 含量的自动化系统
瑜伽旅程
香港及离岛渠务部
专访 温伟超先生
渠少facebook
乐施毅行者2017
第十一届友谊杯足球邀请赛
渠记厨房
城门水塘摄影游
2018建造业开心跑暨嘉年华
爱·与孩同行:参观渠务署开放日2018
爱·关怀「探访独居长者及派米」
爱·关怀「新春探访及家居清洁」
重拾往昔
家有喜事
步步高升
渠务之声编辑委员会
大禹之后:艺术与工程的结合
究竟蓄洪池如何和艺术拉上关系?大家有否想过在蓄洪池举办跨界(crossover)活动?近来,《大禹之后》这媒体艺术展览宣传铺天盖地,究竟其内容为何,跟本署有何关系?本署在当中又担当什么角色?
《大禹之后》是香港艺术发展局(艺发局)和香港赛马会合办的《赛马会艺坛新势力》项目之一,概念来自本地艺术家伍韶劲先生(Kingsley Ng)。去年初,Kingsley参观大坑东蓄洪池,即被此庞大地下建筑深深吸引,于是构思这大型公众参与项目。艺发局和本署在大坑东蓄洪池合办艺术展览,可谓一大突破。正如署长在活动开幕礼中表示,是次活动有助市民从艺术角度了解防洪设施和渠务工作。以往我们介绍部门工作,多是利用数据说明,而此项目则借助艺术,以崭新方式让观众认识香港的防洪历史及蓄洪池功用。
是次展览利用灯光、风扇、音乐及大型纱布,营造蓄洪池水波荡漾的情景,让参观者感受滂沱大雨时,蓄洪池的运作情况。参与导赏团人士在导赏员带领下,由大坑东泵房出发,经大坑东道进入蓄洪池;其间,戴着播放音乐的耳机,通过视觉和听觉全面感受该区昔日的水浸情景,以及了解本署在防洪方面付出的努力。参观过程生动有趣,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虽然每节导赏团为时只约45分钟,但准备功夫殊不简单。本署9月与艺发局落实合办项目,由九龙及新界南渠务部统筹己方活动。其间,该部须与各分部(包括香港及离岛渠务部、污水处理部、公共关系组、安全顾问组)紧密沟通,听取有关安全措施、人手调配、电力供应等方面的意见;并与艺发局保持联系,务求确保参与者及工作人员安全之余,展览亦能呈现最佳艺术效果。本署安全至上,所有访客均须佩带印有编号的安全带,以便工作人员在导赏团开始及结束时点算人数,确保没有人遗留池内。导赏团开始前及进行期间,本署均开启蓄洪池的通风系统,并持续监察池内的空气质素。我们亦一直监测溢流堰水道水位,并事前制定紧急应变措施及逃生方案。此外,我们特加设多台风扇,以加强池内空气流通,并在池上方的溢流堰水道及上游雨水沙井放置水凝胶,以改善来水水质。
展览除展示大坑东蓄洪池如何运作外,亦着墨蓄洪池的背景及旺角一带以往的水浸情况,以期引起观众对蓄洪池及本署一众「现代大禹」的关注。此外,艺发局在展览开始前访问本署助理署长/操作维修简炎辉先生(简sir)。简sir详述当时区内水浸情况,以及蓄洪池的背景、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及解决方案。简sir娓娓道来,令人眼界大开。
凭着各方齐心协力,为期一个月的《大禹之后》深获好评,而参与市民逾万,是次展览更广受网上媒体宣传,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市民透过这项活动,不但能置身大坑东蓄洪池这个宏伟而神秘的地下建筑,更可进一步体会本署贯彻现届政府勇于创新、重视互动和协作精神的管治方针。
笔者有幸参与筹办这项活动,从中加深对部门防洪工程的设计、建造、运作及维修的认识。近年香港的水浸情况大为改善,实有赖渠务署前辈的努力及创新精神,在此谨向他们致敬。最后,感谢所有参与其事的同仁,包括在蓄洪池当值的同事。你们的辛劳付出,值得嘉许,从参观人士的灿烂笑容以至媒体的好评,可见是次「crossover」非常成功!
你可前往(影片已删除),以观赏是次艺术展览的影片
影片提供
主办单位:香港艺术发展局
九龙及新界南渠务部
工程师
林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