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务之声

2018年3月 九十二期
编者的话
渠务署开放日2018
大禹之后:艺术与工程的结合
东京国际研讨会及河川考察之旅
渠务署伙伴参与香港马拉松2018
专访助理署长/设计拓展 - 曾国良先生
部门圣诞联欢会
渠务之「星」
京港合作水专题论坛
2017沙田厂长杯
检测排放水大肠杆菌(E. coIi) 含量的自动化系统
瑜伽旅程
香港及离岛渠务部
专访 温伟超先生
渠少facebook
乐施毅行者2017
第十一届友谊杯足球邀请赛
渠记厨房
城门水塘摄影游
2018建造业开心跑暨嘉年华
爱·与孩同行:参观渠务署开放日2018
爱·关怀「探访独居长者及派米」
爱·关怀「新春探访及家居清洁」
重拾往昔
家有喜事
步步高升
渠务之声编辑委员会
香港及离岛渠务部
香港及离岛渠务部隶属操作维修科,除了3个分区维修保养组别(港岛东(Eastern Team)、港岛西(Western Team) 和离岛区 (Islands Team))外,还设有厂房及土木维修组(Building and Civil Maintenance Team)和斜坡渠管组(Slope Drains Team)两个较特别的组别,其工作范围相当广泛,包括负责本署所有厂房的土木维修和小型改善工程、检查和维修海底排放管、污水和雨水排放隧道,以及管理统筹本署辖下树木、斜坡和影响斜坡的渠管。
以下简介本部数项专门工作。
检查和维修海底排污管道(Submarine Outfall Pipelines)
香港现时每天约有280万立方米污水经污水收集系统输送到全港各个不同规模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再经海底排污管道输送到离岸海域,利用扩散器 (Diffuser) 在海底排放。现时全港共有31组海底排污管道,普遍投入服务逾30 年。由于该等管道的作业环境较为独特,有关检查和维修工作亦与别不同。
我们会进行色粉测试(Dye Test),检查管道有否破损泄漏,并会利用直升机进行高空拍照,以作记录;另会进行水文测量 (Hydrographic Sounding Survey),利用声纳仪器及卫星定位设备,探测海床深度及水底较大型物件,以确定海底排污管道有否被大型海洋垃圾或过厚淤泥覆盖,阻塞扩散器及影响出水效能。我们亦会派潜水员进行水底检查(Underwater CCTV inspection),透过目测、触摸和录影海底排污管道,了解管道的外部状况,以及各出水口(扩散器)有否损坏或被外物覆盖。由于这些工作属于海事工程,事前须向海事处申请,获批后方可根据所列条款进行。
近年,我们尝试采用新技术,利用遥控潜水器(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 (ROV))检查海底排污管道内部。遥控潜水器装有水底推进器,并配备照明装置及录影器材,能在黑暗的海底排污管道自由移动并拍摄管内情况。操作人员在陆上控制潜水器,透过录影镜头,实时观察管内情况。
现存海底排污管道之「最」 |
|
---|---|
最长的海底排污管道 |
约3.1公里 (新围基本污水处理厂) |
最短的海底排污管道 |
约60米 (石澳基本污水处理厂) |
最旧的海底排污管道 |
华富污水处理厂的海底排污管道 (建于1970年) |
最新的海底排污管道 |
榕树湾污水处理厂及索罟湾污水处理厂的海底排污管道 (建于2015年) |
最大的海底排污管道 |
直径5米 (昂船洲污水处理厂) |
最细的海底排污管道 |
3条直径各140毫米 (石澳基本污水处理厂) |
处理量最大的海底排污管道 |
设计处理量每日245万立方米 (昂船洲污水处理厂) |
最深的海底排污管道 |
约-100mPD (昂船洲污水处理厂) |
检查和维修隧道
香港现时共有4条雨水排放隧道及4条污水隧道,前者分别为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荃湾西雨水排放隧道及启德雨水转运隧道;后者则为新界西北污水隧道、将军澳污水隧道、吐露港经处理污水排放计划的污水隧道,以及净化海港计划第一期和第二期甲污水隧道。
每条雨水及污水隧道都须定期检查、保养及维修,尤其以雨水隧道的检查、保养及维修工作最为频密。每当雨季来临前,我们都会开启雨水隧道进水口的水闸,以迎接雨季时大量雨水涌入;雨季期间,则会定期检查进水口,确保其畅通无阻,更会做好安全措施,确保没有未经准许人士进入隧道。
旱季期间,我们会进行主要检查、清理和维修工作。由于隧道属密闭空间,因此须严按法例规定的安全守则进行工作,包括派员驻守密闭空间外,与密闭空间内的工人保持联络。雨水隧道内已全面铺设特别电线及讯号传输线,以便与外界联络。这些网络既要适合在狭长的隧道内运作,更要符合密闭空间的安全需要。隧道内使用的工具亦有特别规定,例如不得使用以汽油或柴油推动的机械,因此电动机械成为唯一选择,而工作人员亦须以特别设计的电动车作为隧道内的代步工具。有特别规定,例如不能使用汽油或柴油的机械,所以电动机械成为了唯一的选择,而工作人员也以特别设计的电动车作为隧道内的代步工具。
大澳紧急防洪措施 - 安装防水板
除了日常维修保养外,我们的工作亦包括在恶劣的天气情况下,为市民安排及落实紧急防洪措施,以减低水浸带来的影响。
大澳是全港最低洼地区之一,以往水浸极为频繁。经过10年前台风「黑格比」一役,政府各部门除了共同制定「大澳严重水浸预警系统及紧急支援计划」外,土木工程拓展署亦展开了大澳改善工程(第一期),在太平街及永安街一带建造海堤及落实改善措施。为兼顾防洪能力及保留景观的要求,政府首次采用双层可拆卸式防水板,在有需要时才安装。本署于2013至14年度接手操作及维修有关防水板,自此每逢香港天文台预测台风来袭,同事都会预先到达大澳,监督安装防水板的工作,直至台风远离香港。
为了在紧急情况下能更快捷有效地安装防水板,本部离岛区组别的同事主责监督工作。6人小组会分成3队轮流当值,每队当值两星期。虽然每次台风来袭,我们都寝食难安,但我们的努力并无白费;自系统运作以来,困扰大澳太平街及永安街居民多年的水浸已不复见!
然而,去年8月23日,台风「天鸽」带来了高度仅次台风「温黛」的风暴潮, 令水位直达防线水平,为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新挑战!
「天鸽」袭港初期,防水板的确令受保护范围免受水浸影响,但为何该范围两端后期却出现入水情况?当日主要的入水口位于一个主要通道,是居民到河涌另一边岸的唯一路径,亦是我们最后安装防水板的地方。由于此处人流众多,大澳紧急应变中心为了方便居民出入,决定于海水上涨到路面的最后一刻才在该处安装防水板,惟那刻迅速涌入的洪水已令安装工作无法进行;加上保护范围外的居民此时纷纷经此处到彼岸的临时庇护中心,引致缺口形成。
汲取「天鸽」的经验,我们更深刻体会提高大众防洪意识的重要性,部门间亦随即展开改善救援及出入口安排的研究。最后各方达成共识,本署将来定必预先安装防水板,并会应市民和救援队伍要求加设楼梯;而民政事务处同事及救援人员则会安排及鼓励市民使用己岸的庇护中心,避免进出保护范围。
大澳的防洪工作让我们有机会参与跨部门合作,从而建立团队精神和默契。当中的得益及骤降的水浸数字,足以把过程中的艰辛一扫而空!
新挑战 - 渠务署大楼
香港寸金尺土,本署一直不遗余力,贯彻政府地尽其用的政策,因此为更有效运用土地资源,计划在现有设施范围增建渠务署大楼,以配合政府腾空会展中心毗邻三座政府大楼用地作其他用途的政策。署方经严格筛选后,决定以长沙湾污水泵房为大楼选址。整项计划极具前瞻性,大楼落成后将成为其中一座最接近公共污水泵房的政府办公大楼。
大楼预计可提供约18 500平方米净作业楼面面积,当中约14 000平方米将用作 重置位于湾仔税务大楼的渠务署总部及其他地方的分部办公室,其余约4 500平方米将用于重置社会福利署的中央个案记录贮存室。初步设计大楼高21层,并提供约29个泊车位供部门使用。
大楼将尽量采用各种节能设施(包括太阳能板等),并在地面和其他适当位置提供绿化设施(如垂直绿化),美化环境。工程团队进行设计时,会详细研究大楼外墙的用料,并考虑周边环境,选用高效能、低反光和高透光度的玻璃,以减低镜面反光效应。大楼会与附近屋苑及学校保持适当距离,并预留适当通风及采光通道,加强视觉通透度和通风效果。
大楼除了为员工提供办公地点及辅助设施(如部门图书室及污水处理服务科的化验室)外,其最大特点是设有能容纳逾百人的多用途室。该室将设于3楼能直达进行绿化工程的污水泵房天台。此外,大楼在空间设计上引入互动概念,如在各楼层设置「即兴角」(connecting space)及开放式茶房,让同事在较轻松的环境讨论公事,促进同事建立邻里共享关系。
本署正全力推展计划,最早可望于明年向立法会财务委员会申请拨款,以开展大楼的设计工作及建造工程。若拨款获批,工程将于同年展开,并预期2023年完成。工程会由建筑署以设计及建造(Design and Build)模式招标进行。
我们要搬家了!
虽然渠务署大楼预计2023年落成,但税务大楼的办公室实在不敷应用。几经考虑后,本部将搬离税务大楼!
新办公室位于鲗鱼涌某商业大厦,我们会占用该厦23楼全层和17楼大半层。
搬迁工作殊不简单,由决定区域、编排座位,到安排装修事宜,当中细节非常烦琐复杂,如在编排座位方面,既要考虑运作需要,亦冀能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装修方面,则希望能符合简约实用原则,并同时展现新办公室概念,如设置「即兴角」(connecting space) 及开放式茶房等。
办公室的装修工程仍在进行中,搬迁日期暂定为4月下旬。税务大楼的同事暂 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