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
林村河上游、社山河及大埔河上游河道改善工程顺利完竣
林村河上游、社山河及大埔河上游河道改善工程于2013年1月12日举行启用典礼,正式宣布这些河道的防洪水平提升至可抵御50年一遇的大雨。
为纾缓水浸风险和配合大埔区的未来发展,我们于2007年9月开始在上述河道进行拉直、扩阔和挖深工程以改善河道。工程全面兼顾水利和环保两方面,加强防洪能力的同时也充份保护这些天然河道的生态价值。工程进行期间,我们遇到不少障碍,例如恶劣天气、工地出入受阻等,全赖本署一众员工和承建商齐心协力,河道改善工程于2012年12月顺利完成。更重要的是,透过本项目,我们与乡民及环保组织建立了互信互谅的关系。
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及荃湾雨水排放隧道启用
为进一步提升本港整体的防洪能力,港岛西、荔枝角及荃湾雨水排放隧道3项大型雨水排放隧道工程先后于2012年8月、2012年10月及2013年3月正式启用。3条雨水排放隧道采用截取上游集水区雨水的方式,能有效地长远保障下游市区,免受水浸威胁。我们更特别安排在市区边陲动工,避免在繁忙道路进行挖掘,务求将工程对公众、道路交通和商业活动的影响减至最低。
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
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横跨大坑至数码港,全长约11公里,直径介乎6.25米至7.25米。隧道启用后可纾缓港岛北部,特别是中环、金钟、湾仔及铜锣湾低洼地区的水浸风险。本工程开创了多项技术先河,其中包括广泛采用反井钻机由下而上挖钻进水口竖井。这项技术能把挖出的泥石经地下隧道运走,大大减低工程造成的滋扰,并大幅减少工程车辆经狭窄繁忙路面运送碎石的需要。项目团队在工程期间遇到不少严峻的挑战,最后都一一克服,更凭着卓越成就,荣获由英国工程杂志《New Civil Engineer》及《Ground Engineering》合办的「2011年国际隧道工程奖」之「年度隧道工程」(造价介乎一亿美元至十亿美元项目类别)大奖。于2013年,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在由香港工程师学会举办的「21世纪香港十大杰出工程项目」选举中,成为得票最高的头3个项目之一。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全长3.7公里,直径4.9米,截取九龙西北部高地上游的雨水,提高荔枝角、长沙湾及深水埗下游地区的整体防洪能力。工程采用多项创新技术,其中之一是全港首次以单一台隧道钻挖机,建造两段位处截然不同地质,一段位处坚硬岩石,另一段位处于软土的隧道。相对于传统上须采用两台隧道钻挖机,这创新方法一方面减少建造成本,同时可减省制造另一台钻挖机的物料及相关使用的能源,从而减低碳足印。此外,为确保地下设施不受影响,工程人员须在4.2倍大气压力的环境下施工,气压之高打破香港隧道建筑史上的纪录,而安全方面亦实现了零减压病的最高安全标准,为随后香港开展的隧道项目开辟安全高压施工新路向。
此工程凭着创新技术及持续改善服务,于2013年荣获「香港工程师学会 — 工程创意奖」及「公务员优质服务奖励计划 — 一般公共服务银奖 」。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于2012年10月18日举行启用典礼,为纾缓九龙西北部水浸问题奠立重大里程碑。
荃湾雨水排放隧道
全长5.1公里、直径为6.5米的荃湾雨水排放隧道,截取荃湾及葵涌半山上游集水区的雨水,然后输送至油柑头附近海域排放,有助纾缓下游市区现有排水系统的负荷。荃湾雨水排放隧道的排放量为香港所有雨水排放隧道之冠,最高流量时可在11秒内注满一个奥林匹克标准泳池。为确保下游有充足水流维持生态平衡,所有进水口只会在黄色或更高暴雨警告信号生效时才发挥截流作用。
荃湾雨水排放隧道启用典礼于2013年3月28日举行,标志着香港流量最高的雨水排放隧道正式投入服务。
消除水浸黑点再记两功
我们推进防洪工作不遗余力,随着多个主要防洪工程计划相继完成,全港所有余下的严重或区域性水浸黑点已于2010年全部消除。
2012-13年,我们再接再厉,剔除了沙田下禾輋村和梅窝岭咀头村两个水浸黑点。令全港水浸黑点由15个减至2013年的13个。
余下的13个水浸黑点将分阶段整治,其中6个黑点的改善工程已完成,并正监察其成效,其余7个水浸黑点的改善工程现正在规划、设计及建造阶段。我们继续在雨季密切监察余下的水浸黑点的情况,并期望在其他改善工程完竣后逐步剔除余下的水浸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