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廚餘與污泥共消化

為取得廚餘與污泥共消化的協同效應,渠務署與環境保護署(環保署)緊密合作,在大埔污水處理廠進行「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本署亦正計劃在其他合適的污水處理廠實施較大規模的同類計劃。

廚餘與污泥資源化

廚餘是香港都市固體廢物中的最大組成部分。2018年,每天約有11,428公噸都市固體廢物棄置於堆填區,當中約3,565公噸為廚餘。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污泥,亦是固體廢物。現時每天約有1,100公噸污泥會運往[源・區]焚化。廚餘和污泥一方面是固體廢物,但另一方面亦含豐富的能源資源。

caption

資料來源: 環保署香港廢物統計數字-2018年概要

目前的廚餘和污泥處理技術

厭氧消化是一種在缺氧情況下,有機物被厭氧微生物消化和分解的過程,其間可減少廢物和有機物產生的氣味和病原體,並產生生物氣(可再生能源)作為副產品。目前,香港有2個有機資源回收中心以厭氧消化處理廚餘,包括小蠔灣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1期及預計在2022年啟用的沙嶺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2期。預計這2個中心分別每日能夠處理200公噸及300公噸的廚餘,而於中心產生的殘渣會進一步處理成為堆肥。

本署二級污水處理廠現時產生的污泥會由廠房的厭氧消化缸處理。厭氧消化過程中,污泥量會減少,而同時產生的生物氣則可用於生產電能和熱能。部分國家會把消化後的污泥作進一步處理成為堆肥。至於香港,消化後的污泥會經過脫水,然後運往[源•區]用作焚化燃料,實行轉廢為能。焚化過程產生的熱能則會被回收和轉化為電力。

厭氧消化

海外國家已成功應用廚餘與污泥共厭氧消化(「共消化」)技術。與廚餘和污泥厭氧單消化相比,「共消化」能減少固體量並增加生物氣產量。生物氣可用於生產能源,以補充污水處理廠的能源消耗。若有充足廚餘和污泥,「共消化」能提供足夠生物氣,滿足污水處理廠的能源需求。政府正研究於現有污水處理廠推行「共消化」,以擴展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網絡,從而提升香港的廚餘處理能力。

大埔污水處理廠50公噸「共消化」試驗計劃

《2016年施政報告》宣布,大埔污水處理廠自2019年起進行「共消化」試驗計劃,每日處理50公噸廚餘及污泥。試驗計劃包括在大埔污水處理廠附近船灣滲濾液預處理廠興建一個處理量達50公噸的廚餘預處理廠,以及進行運作試驗工作。本署和環保署攜手推行有關試驗計劃。

計劃下,環保署的工程包括建造廚餘預處理廠。在此,廚餘會先去除雜質,再搗碎變成廚餘漿。至於本署工程則包括改建接收廚餘的指定厭氧消化缸。改建工程包括把缸內的混合器更換為可把較高固體含量的廚餘與污泥混合物均勻攪拌的新混合器。試驗計劃已於2019年9月開始。其間,環保署負責收集、運送,預處理和泵送廚餘至大埔污水處理廠內指定的厭氧消化缸。本署則負責操作消化缸和利用生物氣生產熱能和電力,供污水處理廠使用。

大埔污水處理廠50公噸「共消化」試驗計劃的優點

本署只須12個月便完成「共消化」試驗計劃下的指定厭氧消化缸改建工程。由於廚餘預處理設施鄰近污水處理廠,「共消化」試驗計劃可達致一址兩用和共同處理。消化缸中的微生物能否有效降解有機物取決於缸中的養分平衡。與單獨消化相比,「共消化」可提高降解效率,從而減少固體量和增加生物氣產量。在香港,消化後的污泥經脫水後會運往[源•區],作為焚化過程中的燃料,其間產生的熱能會被回收及轉化為電力。焚燒過程中,脫水後的消化物會變成灰燼,其體積減少約九成,有助節省珍貴的堆填區空間。

工作人員在大埔污水處理廠的指定污泥消化缸內安裝廚餘與污泥共厭氧消化新混合器

工作人員在大埔污水處理廠的指定污泥消化缸內安裝廚餘與污泥共厭氧消化新混合器

工作人員在大埔污水處理廠的指定污泥消化缸內安裝廚餘與污泥共厭氧消化新混合器

caption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