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9年度防洪概要
在防洪工作上,本署主要按國際標準設計及建造雨水排放系統,並定期進行檢查及維修工作,確保轄下設施妥善運作。2018-19年度,本署繼續推行多項防洪工程,亦正分階段檢討各區的雨水排放整體計劃,以提升相關地區的防洪能力及配合香港未來發展。
2018年氣候驟變,颱風暴雨頻繁。超強颱風山竹9月襲港期間引發風暴潮,導致多個沿海地區嚴重水浸,令防洪工作更具挑戰。
2018年年內的總降雨量約為2,163毫米,略低於1981至2010年約2,400毫米的平均值約10%。2018年,香港天文台共發出4次紅色及19次黃色暴雨警告信號。年內,有6個熱帶氣旋引致香港天文台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接近長期年平均;當中三號強風信號共發出5次。而在9月山竹吹襲本港期間,天文台曾發出十號颶風信號。
在排水口安裝止回閥阻止海水倒灌
於屯門嘉和里的防洪牆
大澳可拆卸式擋水板
山竹帶來的嚴重風暴潮,令本港當日的水位普遍升高超過兩米,並於多區錄得破紀錄的風暴潮。2018年9月16日下午鰂魚涌於維多利亞港內的潮位最高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3.88米,是自1954年有儀器記錄以來的第二高,僅次於1962年超強颱風溫黛襲港期間錄得的海圖基準面以上3.96米。
為紓緩超強颱風山竹為香港帶來的水浸風險,在颱風襲港前,本署已加強巡查及清理主要渠道及進水口,尤其是水浸黑點,以確保渠道暢通。此外,我們亦識別了一些容易受海水倒灌影響而出現水浸的沿岸低窪地區,包括大澳、鯉魚門及西貢南圍等。渠務署亦聯同其他政府部門為相關地區建造了防洪設施,包括裝設擋水板及止回閥、建造防洪牆等。而政府亦為上述地區設立風暴潮預警系統,當收到天文台發出的風暴潮預警後,本署會在有關地點進行緊急水浸緩解工作,以減少水浸的影響。以大澳為例,本署於颱風來臨前已派駐十多人留守大澳,在河堤上通宵加裝可拆卸式擋水板,提升河堤的防洪能力,以及應付緊急工作。
在暴雨期間,我們於8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生效前已啟動緊急應變控制中心。本署並派遣了超過30隊應變小隊,動員合共接近120位同事,於較容易受水浸影響的地點駐守候命,以便及時檢查及疏通渠道、減低水浸風險。
持續監察水浸黑點
我們於過去一年進行了不同的排水系統改善工程,並於2019年年初為各項已完成的排水系統改善工程進行成效評估。現時全港剩餘6個水浸黑點,餘下水浸黑點中,2個黑點的改善工程經已完成,我們現正監察工程成效。此外,為盡早剔除所有水浸黑點,其餘4個黑點的第一階段改善工程已完成;我們現正規劃和設計下一階段工程,並會在雨季期間密切監察該等地區的排水情況。
水浸黑點
風暴潮點和越堤浪點
本署根據過往紀錄,識別了7個因颱風所引起的風暴潮導致海水上升時容易出現海水淹浸的風暴潮點和3個因海浪超越海堤而容易出現水浸的越堤浪點。現時,渠務署已積極與有關部門制定相應措施。
風暴潮點和越堤浪點的位置
香港整體防洪策略
隨着城市化發展、地面徑流劇增及洪泛平原減少,令低窪地帶或沿海地區有機會出現水浸情況。為解決不同地方的水浸問題,本署按不同地勢特點制訂策略,利用「防洪三招」,即截流、蓄洪、疏浚的方法,有效減低因暴雨引致的水浸風險。
-
截流: 在半山建造雨水排放隧道,以截取中上游雨水,將之直接排入大海或其他河道和渠道
-
蓄洪: 在中游地區建造蓄洪池以暫存部分雨量,減低下游洪峰流量
-
疏浚: 在原有河道進行治理工程或興建排洪河道和渠道,直接提升雨水排放系統的防洪能力
防洪三招
海綿城市
為配合香港的可持續發展及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本署近年參照「海綿城市」概念,以「順應自然,彈性適應」的方式,促進雨水滲透到地底,以蓄洪、滯洪的方式減少地面徑流,並收集部份雨水重用,以優化城市的水循環,提高城市的耐洪能力。
現有排水設施的運作及維修保養
防治洪患,暢通的雨水排放系統是不可或缺的。全港約有2,400公里的地下雨水渠、360公里的人工河道、21公里的雨水排放隧道,以及4個地下蓄洪池,均由本署管理。年內,我們檢查逾2,310公里的雨水渠及河道,較2018-19年度計劃檢查的雨水渠及河道的總長度多約23公里。除了進行定期檢查及維修保養工作外,我們亦定期檢測設施的功能和結構,以及在雨季前後清理淤塞物。
緊急事故及應變措施
-
緊急事故及暴風雨應變組織24小時運作,以統籌緊急事故的信息發放和資源調配事宜,並負責與政府其他緊急應變單位協調
截流
-
在上游截取雨水,改變雨水流向,將之直接排出大海或河溪,從而大幅降低下游地區的水浸風險
-
避免在下游市區進行大規模排水改善工程,從而減低對交通及公眾的影響
-
現有4條總長約21公里的雨水排放隧道(包括啟德雨水轉運計劃、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荃灣雨水排放隧道)已運作多年
蓄洪
-
暴雨期間,市區部分雨水會引流至蓄洪池暫存,以紓緩下游地區排水系統的壓力
-
現時,大坑東、上環、跑馬地及安秀道共4個蓄洪計劃已投入運作
-
為進一步紓緩九龍區的水浸風險,本署已制訂不同的雨水蓄洪方案,並計劃下一步的勘察工作
疏浚
-
進行排水系統改善工程,拉直、擴闊和挖深河道,以及建造或擴大地下排水渠
-
至今已改善逾100公里河道,另提升約94公里排水渠
鄉村防洪計劃
-
在低窪村落四周興建防洪基堤,並於村內建造蓄洪池及雨水泵房,在暴雨期間暫時將雨水貯存,並在暴雨後將雨水抽走
-
現有27個鄉村防洪計劃,為35條低窪鄉村提供防洪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