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之聲

2018年3月 九十二期
編者的話
渠務署開放日2018
大禹之後:藝術與工程的結合
東京國際研討會及河川考察之旅
渠務署伙伴參與香港馬拉松2018
專訪助理署長/設計拓展 - 曾國良先生
部門聖誕聯歡會
渠務之「星」
京港合作水專題論壇
2017沙田廠長盃
檢測排放水大腸桿菌(E. coIi) 含量的自動化系統
瑜伽旅程
香港及離島渠務部
專訪 溫偉超先生
渠少facebook
樂施毅行者2017
第十一屆友誼盃足球邀請賽
渠記廚房
城門水塘攝影遊
2018建造業開心跑暨嘉年華
愛‧與孩同行:參觀渠務署開放日2018
愛‧關懷「探訪獨居長者及派米」
愛‧關懷「新春探訪及家居清潔」
重拾往昔
家有喜事
步步高陞
渠務之聲編輯委員會
東京國際研討會及河川考察之旅
由日本「應用生態工學會」及「日本河川流域再生組識」合辦的「應用生態工學會國際研討會2017」,於12月13日在東京工業大學舉行,講題為「在氣候不確定性和環境壓力因素的影響下管理亞洲地區的河流和流域」。
工程管理部總工程師戴懷民先生代表部門以「氣候變化及其對香港排水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為題,向各地與會者講述本署近年在防洪範疇的工作和成果,以及討論本署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與目標,並交流各地的相關措施及河道綠色建設的學術研究成果、知識和經驗。
其間,我們得到大會安排參觀大師河原河川防災中心、下丸子地區的超級防洪堤、鶴見川的滯洪區,以及江戶川市的親水公園、綠道及河道。
鶴見川滯洪區
鶴見川滯洪區佔地84公頃,不僅能緩解洪患,更提供運動及休憩設施兼備的多用途公共空間。滯洪區的道路及體育館採用高架設計,即使洪水進入該區,設施仍不受影響;滯洪區底部的其他運動及休憩設施則採用高度抗洪設計,以減少該滯洪區運作時造成的損毀。滯洪區設信息中心大樓,內有展示區、教室、休息室、圖書館等,以交流該區的信息及推展環境教育。大樓在有需要時,亦可用作避災中心。
大師河原河川防災中心
原河川防災中心的大樓設於高地,相連空地日常用作停泊排水泵車、照明車和災害通信車,以及放置抗洪應急物料(如河堤護砌及填土等);遇上洪患或地震等災害時,則作為避災場地及救災指揮中心。
江戶川市的河道活化公園、綠道及河道
江戶川市曾約有420公里長的河川作農業和水運用途。由於早年城市迅速發展,水道大多變成混凝土渠道。該市遂於70年代率先推行「與水溝通」理念,活化市內河川,建造約9公里長的親水公園、約17公里長的親水綠道及約6公里長的親水河道等藍綠設施,建立親水和綠化網絡及公共空間,大大改善市內環境及河川生態。
結語
總括而言,除與各地學者及專家交流防洪及應對氣候變化的知識及經驗外,此行亦讓我們實地考察東京的防洪及活化河道建設,汲取寶貴經驗和技術,實在獲益良多,有助我們日後推展相關工作。
工程管理部
總工程師
戴懷民
排水管理部
工程師
蔡詠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