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之聲

2018年3月 九十二期
編者的話
渠務署開放日2018
大禹之後:藝術與工程的結合
東京國際研討會及河川考察之旅
渠務署伙伴參與香港馬拉松2018
專訪助理署長/設計拓展 - 曾國良先生
部門聖誕聯歡會
渠務之「星」
京港合作水專題論壇
2017沙田廠長盃
檢測排放水大腸桿菌(E. coIi) 含量的自動化系統
瑜伽旅程
香港及離島渠務部
專訪 溫偉超先生
渠少facebook
樂施毅行者2017
第十一屆友誼盃足球邀請賽
渠記廚房
城門水塘攝影遊
2018建造業開心跑暨嘉年華
愛‧與孩同行:參觀渠務署開放日2018
愛‧關懷「探訪獨居長者及派米」
愛‧關懷「新春探訪及家居清潔」
重拾往昔
家有喜事
步步高陞
渠務之聲編輯委員會
大禹之後:藝術與工程的結合
究竟蓄洪池如何和藝術拉上關係?大家有否想過在蓄洪池舉辦跨界(crossover)活動?近來,《大禹之後》這媒體藝術展覽宣傳鋪天蓋地,究竟其內容為何,跟本署有何關係?本署在當中又擔當什麼角色?
《大禹之後》是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和香港賽馬會合辦的《賽馬會藝壇新勢力》項目之一,概念來自本地藝術家伍韶勁先生(Kingsley Ng)。去年初,Kingsley參觀大坑東蓄洪池,即被此龐大地下建築深深吸引,於是構思這大型公眾參與項目。藝發局和本署在大坑東蓄洪池合辦藝術展覽,可謂一大突破。正如署長在活動開幕禮中表示,是次活動有助市民從藝術角度了解防洪設施和渠務工作。以往我們介紹部門工作,多是利用數據說明,而此項目則借助藝術,以嶄新方式讓觀眾認識香港的防洪歷史及蓄洪池功用。
是次展覽利用燈光、風扇、音樂及大型紗布,營造蓄洪池水波盪漾的情景,讓參觀者感受滂沱大雨時,蓄洪池的運作情況。參與導賞團人士在導賞員帶領下,由大坑東泵房出發,經大坑東道進入蓄洪池;其間,戴著播放音樂的耳機,通過視覺和聽覺全面感受該區昔日的水浸情景,以及了解本署在防洪方面付出的努力。參觀過程生動有趣,著實令人印象深刻。
雖然每節導賞團為時只約45分鐘,但準備功夫殊不簡單。本署9月與藝發局落實合辦項目,由九龍及新界南渠務部統籌己方活動。其間,該部須與各分部(包括香港及離島渠務部、污水處理部、公共關係組、安全顧問組)緊密溝通,聽取有關安全措施、人手調配、電力供應等方面的意見;並與藝發局保持聯繫,務求確保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安全之餘,展覽亦能呈現最佳藝術效果。本署安全至上,所有訪客均須佩帶印有編號的安全帶,以便工作人員在導賞團開始及結束時點算人數,確保沒有人遺留池內。導賞團開始前及進行期間,本署均開啟蓄洪池的通風系統,並持續監察池內的空氣質素。我們亦一直監測溢流堰水道水位,並事前制定緊急應變措施及逃生方案。此外,我們特加設多台風扇,以加強池內空氣流通,並在池上方的溢流堰水道及上游雨水沙井放置水凝膠,以改善來水水質。
展覽除展示大坑東蓄洪池如何運作外,亦著墨蓄洪池的背景及旺角一帶以往的水浸情況,以期引起觀眾對蓄洪池及本署一眾「現代大禹」的關注。此外,藝發局在展覽開始前訪問本署助理署長/操作維修簡炎輝先生(簡sir)。簡sir詳述當時區內水浸情況,以及蓄洪池的背景、設計和建造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及解決方案。簡sir娓娓道來,令人眼界大開。
憑著各方齊心協力,為期一個月的《大禹之後》深獲好評,而參與市民逾萬,是次展覽更廣受網上媒體宣傳,受歡迎程度可想而知。市民透過這項活動,不但能置身大坑東蓄洪池這個宏偉而神秘的地下建築,更可進一步體會本署貫徹現屆政府勇於創新、重視互動和協作精神的管治方針。
筆者有幸參與籌辦這項活動,從中加深對部門防洪工程的設計、建造、運作及維修的認識。近年香港的水浸情況大為改善,實有賴渠務署前輩的努力及創新精神,在此謹向他們致敬。最後,感謝所有參與其事的同仁,包括在蓄洪池當值的同事。你們的辛勞付出,值得嘉許,從參觀人士的燦爛笑容以至媒體的好評,可見是次「crossover」非常成功!
你可前往(影片已刪除),以觀賞是次藝術展覽的影片
影片提供
主辦單位:香港藝術發展局
九龍及新界南渠務部
工程師
林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