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之聲

2018年3月 九十二期
編者的話
渠務署開放日2018
大禹之後:藝術與工程的結合
東京國際研討會及河川考察之旅
渠務署伙伴參與香港馬拉松2018
專訪助理署長/設計拓展 - 曾國良先生
部門聖誕聯歡會
渠務之「星」
京港合作水專題論壇
2017沙田廠長盃
檢測排放水大腸桿菌(E. coIi) 含量的自動化系統
瑜伽旅程
香港及離島渠務部
專訪 溫偉超先生
渠少facebook
樂施毅行者2017
第十一屆友誼盃足球邀請賽
渠記廚房
城門水塘攝影遊
2018建造業開心跑暨嘉年華
愛‧與孩同行:參觀渠務署開放日2018
愛‧關懷「探訪獨居長者及派米」
愛‧關懷「新春探訪及家居清潔」
重拾往昔
家有喜事
步步高陞
渠務之聲編輯委員會
香港及離島渠務部
香港及離島渠務部隸屬操作維修科,除了3個分區維修保養組別(港島東(Eastern Team)、港島西(Western Team) 和離島區 (Islands Team))外,還設有廠房及土木維修組(Building and Civil Maintenance Team)和斜坡渠管組(Slope Drains Team)兩個較特別的組別,其工作範圍相當廣泛,包括負責本署所有廠房的土木維修和小型改善工程、檢查和維修海底排放管、污水和雨水排放隧道,以及管理統籌本署轄下樹木、斜坡和影響斜坡的渠管。
以下簡介本部數項專門工作。
檢查和維修海底排污管道(Submarine Outfall Pipelines)
香港現時每天約有280萬立方米污水經污水收集系統輸送到全港各個不同規模的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再經海底排污管道輸送到離岸海域,利用擴散器 (Diffuser) 在海底排放。現時全港共有31組海底排污管道,普遍投入服務逾30 年。由於該等管道的作業環境較為獨特,有關檢查和維修工作亦與別不同。
我們會進行色粉測試(Dye Test),檢查管道有否破損泄漏,並會利用直升機進行高空拍照,以作記錄;另會進行水文測量 (Hydrographic Sounding Survey),利用聲納儀器及衛星定位設備,探測海床深度及水底較大型物件,以確定海底排污管道有否被大型海洋垃圾或過厚淤泥覆蓋,阻塞擴散器及影響出水效能。我們亦會派潛水員進行水底檢查(Underwater CCTV inspection),透過目測、觸摸和錄影海底排污管道,了解管道的外部狀況,以及各出水口(擴散器)有否損壞或被外物覆蓋。由於這些工作屬於海事工程,事前須向海事處申請,獲批後方可根據所列條款進行。
近年,我們嘗試採用新技術,利用遙控潛水器(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 (ROV))檢查海底排污管道內部。遙控潛水器裝有水底推進器,並配備照明裝置及錄影器材,能在黑暗的海底排污管道自由移動並拍攝管內情況。操作人員在陸上控制潛水器,透過錄影鏡頭,實時觀察管內情況。
現存海底排污管道之「最」 |
|
---|---|
最長的海底排污管道 |
約3.1公里 (新圍基本污水處理廠) |
最短的海底排污管道 |
約60米 (石澳基本污水處理廠) |
最舊的海底排污管道 |
華富污水處理廠的海底排污管道 (建於1970年) |
最新的海底排污管道 |
榕樹灣污水處理廠及索罟灣污水處理廠的海底排污管道 (建於2015年) |
最大的海底排污管道 |
直徑5米 (昂船洲污水處理廠) |
最細的海底排污管道 |
3條直徑各140毫米 (石澳基本污水處理廠) |
處理量最大的海底排污管道 |
設計處理量每日245萬立方米 (昂船洲污水處理廠) |
最深的海底排污管道 |
約-100mPD (昂船洲污水處理廠) |
檢查和維修隧道
香港現時共有4條雨水排放隧道及4條污水隧道,前者分別為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荃灣西雨水排放隧道及啟德雨水轉運隧道;後者則為新界西北污水隧道、將軍澳污水隧道、吐露港經處理污水排放計劃的污水隧道,以及淨化海港計劃第一期和第二期甲污水隧道。
每條雨水及污水隧道都須定期檢查、保養及維修,尤其以雨水隧道的檢查、保養及維修工作最為頻密。每當雨季來臨前,我們都會開啟雨水隧道進水口的水閘,以迎接雨季時大量雨水湧入;雨季期間,則會定期檢查進水口,確保其暢通無阻,更會做好安全措施,確保沒有未經准許人士進入隧道。
旱季期間,我們會進行主要檢查、清理和維修工作。由於隧道屬密閉空間,因此須嚴按法例規定的安全守則進行工作,包括派員駐守密閉空間外,與密閉空間內的工人保持聯絡。雨水隧道內已全面鋪設特別電線及訊號傳輸線,以便與外界聯絡。這些網絡既要適合在狹長的隧道內運作,更要符合密閉空間的安全需要。隧道內使用的工具亦有特別規定,例如不得使用以汽油或柴油推動的機械,因此電動機械成為唯一選擇,而工作人員亦須以特別設計的電動車作為隧道內的代步工具。有特別規定,例如不能使用汽油或柴油的機械,所以電動機械成為了唯一的選擇,而工作人員也以特別設計的電動車作為隧道內的代步工具。
大澳緊急防洪措施 - 安裝防水板
除了日常維修保養外,我們的工作亦包括在惡劣的天氣情況下,為市民安排及落實緊急防洪措施,以減低水浸帶來的影響。
大澳是全港最低窪地區之一,以往水浸極為頻繁。經過10年前颱風「黑格比」一役,政府各部門除了共同制定「大澳嚴重水浸預警系統及緊急支援計劃」外,土木工程拓展署亦展開了大澳改善工程(第一期),在太平街及永安街一帶建造海堤及落實改善措施。為兼顧防洪能力及保留景觀的要求,政府首次採用雙層可拆卸式防水板,在有需要時才安裝。本署於2013至14年度接手操作及維修有關防水板,自此每逢香港天文台預測颱風來襲,同事都會預先到達大澳,監督安裝防水板的工作,直至颱風遠離香港。
為了在緊急情況下能更快捷有效地安裝防水板,本部離島區組別的同事主責監督工作。6人小組會分成3隊輪流當值,每隊當值兩星期。雖然每次颱風來襲,我們都寢食難安,但我們的努力並無白費;自系統運作以來,困擾大澳太平街及永安街居民多年的水浸已不復見!
然而,去年8月23日,颱風「天鴿」帶來了高度僅次颱風「溫黛」的風暴潮, 令水位直達防線水平,為我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新挑戰!
「天鴿」襲港初期,防水板的確令受保護範圍免受水浸影響,但為何該範圍兩端後期卻出現入水情況?當日主要的入水口位於一個主要通道,是居民到河涌另一邊岸的唯一路徑,亦是我們最後安裝防水板的地方。由於此處人流眾多,大澳緊急應變中心為了方便居民出入,決定於海水上漲到路面的最後一刻才在該處安裝防水板,惟那刻迅速湧入的洪水已令安裝工作無法進行;加上保護範圍外的居民此時紛紛經此處到彼岸的臨時庇護中心,引致缺口形成。
汲取「天鴿」的經驗,我們更深刻體會提高大眾防洪意識的重要性,部門間亦隨即展開改善救援及出入口安排的研究。最後各方達成共識,本署將來定必預先安裝防水板,並會應市民和救援隊伍要求加設樓梯;而民政事務處同事及救援人員則會安排及鼓勵市民使用己岸的庇護中心,避免進出保護範圍。
大澳的防洪工作讓我們有機會參與跨部門合作,從而建立團隊精神和默契。當中的得益及驟降的水浸數字,足以把過程中的艱辛一掃而空!
新挑戰 - 渠務署大樓
香港寸金尺土,本署一直不遺餘力,貫徹政府地盡其用的政策,因此為更有效運用土地資源,計劃在現有設施範圍增建渠務署大樓,以配合政府騰空會展中心毗鄰三座政府大樓用地作其他用途的政策。署方經嚴格篩選後,決定以長沙灣污水泵房為大樓選址。整項計劃極具前瞻性,大樓落成後將成為其中一座最接近公共污水泵房的政府辦公大樓。
大樓預計可提供約18 500平方米淨作業樓面面積,當中約14 000平方米將用作 重置位於灣仔稅務大樓的渠務署總部及其他地方的分部辦公室,其餘約4 500平方米將用於重置社會福利署的中央個案記錄貯存室。初步設計大樓高21層,並提供約29個泊車位供部門使用。
大樓將盡量採用各種節能設施(包括太陽能板等),並在地面和其他適當位置提供綠化設施(如垂直綠化),美化環境。工程團隊進行設計時,會詳細研究大樓外牆的用料,並考慮周邊環境,選用高效能、低反光和高透光度的玻璃,以減低鏡面反光效應。大樓會與附近屋苑及學校保持適當距離,並預留適當通風及採光通道,加強視覺通透度和通風效果。
大樓除了為員工提供辦公地點及輔助設施(如部門圖書室及污水處理服務科的化驗室)外,其最大特點是設有能容納逾百人的多用途室。該室將設於3樓能直達進行綠化工程的污水泵房天台。此外,大樓在空間設計上引入互動概念,如在各樓層設置「即興角」(connecting space)及開放式茶房,讓同事在較輕鬆的環境討論公事,促進同事建立鄰里共享關係。
本署正全力推展計劃,最早可望於明年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申請撥款,以開展大樓的設計工作及建造工程。若撥款獲批,工程將於同年展開,並預期2023年完成。工程會由建築署以設計及建造(Design and Build)模式招標進行。
我們要搬家了!
雖然渠務署大樓預計2023年落成,但稅務大樓的辦公室實在不敷應用。幾經考慮後,本部將搬離稅務大樓!
新辦公室位於鰂魚涌某商業大廈,我們會佔用該廈23樓全層和17樓大半層。
搬遷工作殊不簡單,由決定區域、編排座位,到安排裝修事宜,當中細節非常煩瑣複雜,如在編排座位方面,既要考慮運作需要,亦冀能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裝修方面,則希望能符合簡約實用原則,並同時展現新辦公室概念,如設置「即興角」(connecting space) 及開放式茶房等。
辦公室的裝修工程仍在進行中,搬遷日期暫定為4月下旬。稅務大樓的同事暫 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