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务之声

2018年9月 九十四期
編者的話
殺泥(SANI)技術榮獲2018年「國際水協全球項目創新獎 - 突破性科研」銅獎
「建造業安全周2018」渠務署4項工程合約 榮獲第24屆「公德地盤嘉許計劃」獎項
污水處理中的微生物世界
排水工程部
與學界分享污水處理及化驗服務的經驗
請打2300 1110
專訪黎超良先生
渠記遊戲皇「那些年大sir青蔥的歲月」Part II
渠記遊戲皇「那些年大sir青蔥的歲月」上期答案及得獎名單
渠記遊戲皇「那些年大sir青蔥的歲月」 抽籤及頒獎儀式
渠務之「星」
親善探訪計劃
渠少facebook
跑馬地的日與夜
有趣的泥鯭釣魚機
開「宗」明義‧金石「良」言 - 機電工程項目及合約管理心得分享
2018年讀者意見問卷調查得獎名單
與退休同事茶敍
戲裡戲外 一「渠」兩得
渠記廚房
職員康樂會暑期活動 - 親子暢遊香港小島
渠務龍同心同德 同舟共濟
「友‧導向」師友計劃2017/2018 (第二部分)
建造業義工嘉許禮2018
愛‧與孩同行:參觀小蠔灣污水處理廠暨杯麵工作坊
重拾往昔
家有喜事
步步高陞
渠務之聲編輯委員會
排水工程部
「排水」是指在一个区域中将地表水(地表迳流)或地下水任其自然或以人为方式排除(摘自维基百科)。然而,排水工程部的工作又「岂止排水咁简单」。
本部的主要职能包括推行不同类型的排水系统改善工程,由规划、设计以至建造,都一手包办。本部曾进行多项河道治理及排水系统改善工程,大大减少香港水浸黑点数目,解决地区水浸问题。随着时代进步,本部的工作范畴不断扩大,近年更积极推展河道活化项目,为明渠及河道加入活化水体概念,务求在有效排水的同时,兼顾绿化、生物多样性、美化及近水活动等发展目标,为社区提供更美好的居住环境。
提升排水系统 应对气候变化
大家可曾记得,以往新界北区经常泛滥成灾,对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为免「案件重演」,本部在推行大型河道治理工程上下了不少苦功,例如早年完成的山贝河治理工程、新田东主排水道工程,以及元朗排水绕道工程等,当中深圳河治理工程可算是北区最重要的防洪计划之一。
深圳河治理工程第一至三期先后于1997、2000及2006年完成,大大提升平原河口、罗湖至后海湾河口一段深圳河的防洪能力,配合新界北区其他河道整治工程,已大致消除新界北区的水浸威胁。另外,为配合莲塘/香园围口岸的发展需要,我们去年完成深圳河第四期治理工程,将平原河河口至莲塘/香园围口岸一段深圳河的防洪水平,提升至可抵御五十年一遇的暴雨。
崭新概念 应对挑战
随着全球气候剧变,海平面加速上升、极端暴雨及风暴潮不断增加,我们须采纳更多崭新防洪概念,以应对未来的防洪挑战,因此近年在深圳河、林村河、大埔河及麻笏河等地进行的改善工程都加入「海绵城市」设计概念,以现代雨水管理模式解决排水问题,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例如在深圳河第四期治理工程中加建容量达80,000 立方米的蓄洪湖泊,在暴雨期间暂存洪水,控制下游河道流量,从而达到蓄洪和滞洪效果。
我们亦正依据雨水排放整体计划检讨研究的建议,在多区进行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的磡查研究工作,为香港未来发展及愈趋恶劣的气候变化早作准备。
蓄洪拓源 绿建宜居
香港城市发展迅速,部分旧区的现有排水系统已不合时宜。奈何在这弹丸之地,铺设新渠道实在需「过五关、斩六将」。究竟如何才能提升市区的防洪能力,而又不须进行大规模挖掘工程?本部遂采用蓄洪概念,在城市中心的地底建造蓄洪池。在蓄洪的同时,引入绿色元素,缔造一个绿建宜居的空间。
上环雨水泵房
上环雨水泵房位于维多利亚港海滨,项目包括一个容量达 9,000立方米的地下蓄洪池、泵房、装有水闸的导流室等,可有效阻止海水倒灌至上游低洼地区。项目于2009年落成后,已大大减低上环「海味街」一带的水浸风险。同时,为减低泵房对临海景观的影响,本部调整座向,并在蓄洪池上盖约5,700平方米的空地建造海滨长廊、广场和宠物公园等设施,设计受市民欢迎。
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
政府当年为试行新工程合约模式(NEC),推展数个先导项目,当中西贡福民路明渠改善计划及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正由本部负责,为后来的NEC工程奠下基础。
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设置一个容量达6万立方米的地下蓄洪池,能大大减低跑马地及湾仔一带的水浸风险。计划引进不少创新意念,包括香港首个结合「智能水闸」及「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的蓄洪设施,透过系统实时监察潮水、蓄洪池及箱形暗渠的水位,自动控制「智能水闸」的升降,不但能暂存及排放雨水,更能节省建筑成本和时间,以及操作耗能。计划的另一特色是采用「水资源采集及回用系统」,利用底土排水系统、绿化天台及渗透地砖,让雨水渗透地下,同时将收集得来的地下水、灌溉水及雨水,重用于浇灌跑马地运动场、场内冲厕系统及周边地区街道清洁等,以实践「海绵城市」理念。
计划还采用了「一地两用」概念,实行地下蓄洪,地面绿化,例如在风扇房旁设置休憩用地,为公众遮风挡雨;而泵房上盖则铺设小草坡,既可为泵房散热,亦能为公众提供舒适恬静的空间。
活化河道 促进可持续发展
「发展」与「保育」如何并存?排水设施该如何融入社区?这都是本部关注的事项。
生态保育 成效显着
渠务署近年积极推广「活化水体」概念,务求在有效排水的同时,提升明渠及河道的生态价值和提供一个更绿化的环境,并推动近水活动,改善社区环境,缔造宜居城市。本部近年完成的河道改善工程项目,例如大埔林村河及九龙坑麻笏河,都属于极具生态价值的天然河溪。我们对项目中的生态保育尤其关注,因此与绿色团体举行联络会议,将各项有利生态保育的意见融入项目设计当中,其中包括尽量保留天然河曲及河床、河岸使用较环保的石笼、在河道跌级处兴建鱼梯,以及在两岸植树等。这些设计不但可营造天然河道生境,更可减少使用混凝土。
此外,我们亦注重保育稀有物种,因此与绿色团体及有关政府部门共同制定针对性的保育措施,使有关物种能于工程完成后继续繁衍。经过多年努力,后续环境监察显示,我们的生态保育措施卓有成效,部分稀有物种(如栖息于林村河的香港瘰螈)数量更胜从前,而河道的生物多样性亦有所提高,成绩令人鼓舞。
活化河道 引进市区
近年,我们更将活化河道的概念由郊外带入市区,例如「活化翠屏河」项目便是在不影响雨水排放功能的前提下,利用环境、生态和园景美化等改善工程,将现有观塘敬业街明渠转化为翠屏河。
由于现有明渠下游位处潮间带,水位会因潮汐涨退而变动,潮退时明渠会露出河床。为使将来的翠屏河能凸显水体美态,我们计划在下游设置可因应潮汐涨退而升降的智能水闸,适当调节水闸高度,形成蓄水区,让河水缓缓向下流,营造瀑布效果。
我们亦会在蓄水区设置近水设施(如人工浮岛),丰富河道的水景和氛围。我们又会在河道两旁加建行人通道,以及连接两岸的行人天桥和观景平台,加强与周边连系,使翠屏河成为社区的绿化河道走廊。届时,河道和毗连的翠屏河公园、观塘海滨花园及观塘绕道下的文化艺术空间,透过协同效应为市民带来一个「畅道通行、绿色环保」的社区环境。
创新 互动 协作
工务工程实有赖公众支持方能顺利进行。本部一向以民为本,秉持「创新、互动、协作」的原则,与社会不同团体保持紧密联系,除了为工程项目举办公众参与活动外,更会主动举办各式各样的社区活动,与公众打成一片。
例如本部曾就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联同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湾仔民政事务处和承建商,在跑马地运动场举办两次同乐日,藉此让市民更了解本署的工作,以及有关工程项目。活动吸引逾2 000名市民参与,场面热闹。
生态保育和环境保护与我们日常工作密不可分。我们会定期与环保团体举行联络会议,聆听他们对本部辖下工程项目的意见。本部更邀请多个绿色团体合办有关城市河道生态的训练课程,深入浅出介绍香港河道生态,讨论河道治理工程中常见的生态问题,以及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务求进一步提高同事对环境生态的保育意识。
为加强外界对本部工程项目的认识,我们经常接待不同团体(包括海外及本地政府部门、专业团体、各大院校、公众及传媒等)到访参观。自2013年起,本部已举办超过280次参观活动。
群策群力 水到渠成
正所谓「齐心便事成」!本部一直以来上下一心,无论是前线同事,或是幕后功臣,都犹如齿轮般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工作上,我们事事尽心,亲力亲为,工作以外仍然团结一致,work hard play hard!共同分享工作的乐趣与成果。
本部部分工程计划属内部项目(in-house project)。即由设计、招标,到建造期间对承建商的监督,均由本部同事「一脚踢」。过程中,除工程师外,实有赖一众图房、工程测量组、工料测量组,以及工程监督同事各司其职,群策群力,促使工程顺利完成。
工作以外,本部同事不时举办或参与部门活动,藉以建立默契,促进友谊;亦积极参与义工活动,除了探访独居长者,更身体力行,清洁社区,回馈社会。
外界肯定
本部辖下工程项目近年屡获殊荣,证明努力获外界认同。本部会继续尽心尽力为市民服务,为香港建设更优质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