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务之声

2018年9月 九十四期
編者的話
殺泥(SANI)技術榮獲2018年「國際水協全球項目創新獎 - 突破性科研」銅獎
「建造業安全周2018」渠務署4項工程合約 榮獲第24屆「公德地盤嘉許計劃」獎項
污水處理中的微生物世界
排水工程部
與學界分享污水處理及化驗服務的經驗
請打2300 1110
專訪黎超良先生
渠記遊戲皇「那些年大sir青蔥的歲月」Part II
渠記遊戲皇「那些年大sir青蔥的歲月」上期答案及得獎名單
渠記遊戲皇「那些年大sir青蔥的歲月」 抽籤及頒獎儀式
渠務之「星」
親善探訪計劃
渠少facebook
跑馬地的日與夜
有趣的泥鯭釣魚機
開「宗」明義‧金石「良」言 - 機電工程項目及合約管理心得分享
2018年讀者意見問卷調查得獎名單
與退休同事茶敍
戲裡戲外 一「渠」兩得
渠記廚房
職員康樂會暑期活動 - 親子暢遊香港小島
渠務龍同心同德 同舟共濟
「友‧導向」師友計劃2017/2018 (第二部分)
建造業義工嘉許禮2018
愛‧與孩同行:參觀小蠔灣污水處理廠暨杯麵工作坊
重拾往昔
家有喜事
步步高陞
渠務之聲編輯委員會
重拾往昔
今期排水工程部专辑提及上环雨水泵房工程,非常值得重温。上环永乐街(又称为海味街)一带的水浸问题10多年前经常困扰渠务署。海味街的干货铺,每逢大雨,铺内的海味干货都会被水浸弄湿,非常狼狈及损失惨重。渠务署深受压力。同事努力找出水浸原因及设计建造渠务改善工程,纾缓上环低洼地带积水问题,海味街水淹情况,已不复见。当年二篇有关的文章摘录如下,供大家重温:
(原文刊于2007年3月第44期及2005年9月第35期出版的「渠务之声」)
分部快讯
上环水浸之谜
渠务署于本年先后批出上环渠务改善工程合约,工程目的是纾缓上环低洼地带的水浸问题,特别是永乐街(又称为海味街)一带。工程包括沿中港道铺设全长约600米的雨水截流渠和兴建上环雨水抽水站。待2008年年中皇后大道中的雨水截流渠及2009年上环雨水抽水站完工后,上环一带低洼地带的水浸危机会大大减少。
相信许多同事对于这项工程都略有所闻,但是何以上环会「得天独厚」,拥有一个低洼地区呢?
1857年的第一期填海计划
香港不少地方都是填海而来,而第一期填海计划历时34年,包括皇后大道、德辅道及干诺道等地方。香港第四任港督宝灵于1857 年开始展开填海计划,西起石塘咀,东至现今遮打花园的昃臣道,直到第十任港督德辅离任时方完成,当时为1891年。
1851年的第一场大火
填海计划得以落实展开,与一场火灾有莫大的关系。在香港开埠初期,内地来港谋生人士渐多,开始在上环和西营盘的一段皇后大道临海浅滩上用竹草盖成居所。1851年12月28 日发生了一场空前大火,引致472间房屋遭到烧毁 (东起今日的永和街,西至今日的皇后街),以及20多人死伤。火灾后,政府遂规定日后兴建的房屋要用砖瓦,并需要预留走火通道。
当时港督文咸政府派员清理灾场时,为了尽快清理,便顺势将大量烧毁的瓦砾木石和垃圾推向附近的海滩 – 皇后大道的北滩(即今日的文咸街)。这就是上述香港历史上第一次填海工程。
火烧旺地
而这一次的填海工程,开辟许多新街道,包括今天的文咸街,苏杭街和永乐街等;特别是永乐街,更是取其永久安居乐业的意思。不久,随着行庄,银号的开设,这区更成为华人的商业金融区,而香港黄金交易所也先后设在这区的德辅道中和孖沙街。
上环低洼土地的形成
上环一带地区的填海计划不断向北扩展,随着科学的发展及对填海造地的要求,海旁地区在后期填海时的一般水平,比德辅道中、永乐街、文咸街等一带为高,但估计当时由于永乐街一带已成重要的金融贸易之地,不能清拆填高路面,遂形成现时面积约10.3公顷的上环低洼土地了。现今沿海地方一般水平为+4.0m PD,而其中位于地势最低点的永乐街却只有 +2.64m PD,成为香港市区的低洼地带。
谭杰帆 朱敦瀚
排水工程部
同心协力 解决上环永乐街水浸问题
上环永乐街及附近的文咸东街和德辅道西是着名的「海味街」,近街地铺都以售卖各式干货海味为主,平日已经有不少市民和游客光顾:年近岁晚时,游人和顾客在当地更是挤得水泄不通,热闹非常。
另一方面,上环永乐街亦是知名的水浸黑点。话说永乐街及文咸东街一带的土地, 是于1857年填海得来的。由于当时欠缺周详计划,这一带的地面高程,都比四周为低,而最低点比天文大潮海平面还要低,所以当遇上天文大潮及北风的涌波时,海水便可能会经排水渠管由马路集水沟倒灌到街上,雨水亦不能有效地排放出海。近期于2005年6月24日及2006年7月 16日因天文大潮遇上特大暴雨造成的两宗水浸事件,便影响了该区的商户及住户,亦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为了解决该低洼地区的水浸问题,排水工程部分别于2006年3月及6月开展了皇后大道中截水管敷设工程及上环雨水抽水站地基及排水渠工程。截水管及雨水抽水站的地下蓄水池预计可于2009年两季前投入运作,(详情见渠务之声第35期)
在该工程完成前的两三年,上环永乐街一带仍会受到水浸威胁。为了让该区商户及住户预早知道暴雨或天文大潮可能会引起的水浸威胁,从而可以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土地排水部已于2008年4月初推行了一套名为「上环水浸短讯」的水浸通报机制。该机制全年二十四小时自动运作,每当特大暴雨或台风警告生效或预测潮水将超越警戒线时,电脑系统会以手机短讯及话音短讯形式,向已登记服务的商户、住户及有关人士发出水浸信息。截至现时为止,已经有三百多人登记使用该项服务。
另一方面,香港及离岛渠务部的员工已经加强巡查及清理上环永乐街一带的雨水渠道,以维持有关雨水渠道畅通,并于大雨过后巡查该区的排水口及集水沟,以确保排水系统运作正常,此外,路政署已应渠务署的要求增加了在苏杭街一带的集水沟数量,以截走部分流向上环永乐街一带的地面径流,从而纾缓该低洼地区的水浸情况。
除此之外,香港及离岛渠务部与排水工程部还制定了一项应变计划:每当遇上恶劣 天气或天文大潮时,排水工程部便会立即派出紧急应变小组到上环永乐街一带疏通 集水沟,并在有需更时协助处理水浸投诉事宜,以期把水浸危机及影响减至最低。单在2006年期间,紧急应变小组共出动了近二十次,传媒亦时有报道员工在该区 工作的情况。
除上述长期、短期及紧急的应变措施外,我们各分部亦有定期商讨进一步改善上环 永乐街一带排水系统的可行性,务求彻底根治该区的水患,以保障市民及商铺免受 水浸之苦 。
吴逸飞
香港及离岛渠务部
6月24日上环激流喷泉游记
上环雨水抽水站及截水管道工程
本年6月24日,香港岛西区下了一场18年一遇的大雨,在上午10时45分前的1小时内,录得112毫米的雨量。雨势加上周期性的大潮,令本身已为低洼地区的上环永乐街一带顿成泽国,水深一米及膝。如此情况下,途人面对来势汹汹的洪水显得狠狈不已,也不敢贸然「渡河」,中上环的部分交通亦几近瘫痪,最震撼的莫如于永乐街上演的一幕鲍鱼海味飘流记。
笔者在水力工程设计方面略有经验,亦曾经运用 Hydroworks电脑软件模拟上环低洼地带于大雨及高潮水时的水浸情况。所得出的模拟结果是,电脑屏幕上出现一条条高过地面的蓝线,悄悄地告诉笔者水浸要发生了。在6月24 日,笔者有「幸」刚刚在最大雨时身处上环低洼地带,感觉就如参加激流之旅,不同之处只是不知自身将何去何从,惊险万分。大雨时而夹着怒哮的雷声,这亲身体验实非笔墨所能形容,亦非一元空间的电脑模拟所能匹敌。暴雨中又见路面的渠务清水井盖猛烈地喷出「泉水」,顿时间天上地下都在隆隆作响,这确不同于大家旅游时所参观的地下喷泉,不知有几人能有如此震撼的经历?
在大雨过后的6月25日,有见暴雨成灾的情况,甫上任的行政长官曾荫权先生在渠务署同事的陪同下,到上环及西区巡视。受大雨影响的商户纷纷向特首反映其数以十万计的货物损失。特首予以商户安慰及同情之余,亦着力要求渠务署同事加快防洪工程的进度,以保障市民的性命财产。
事隔两个多月,相信大家对上述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归根究底,造成上环水浸问题是由于早期填海造地太低的缘故,其中的最低点就只有+2.59mPD,比两年一遇的大潮时海平面 (约2.65mPD)更低。究其原因,便要把时光倒流到19世纪。话说于1851年12月28日(文咸爵士出任港督的年代),中上环发生了一场罕见大火,其中达472间华人房屋被烧毁。当时政府因利成便,将被焚毁的瓦烁推到皇后大道对开的浅滩及海床,造出现时永乐街和文咸街一带的土地,以腾出空间增加房屋之间的距离,避免日后祝融光顾。该片填海区也成为维港「第一」新填地,而新填地上出现的新路亦以港督名命,称为文咸街。至于何以当局在以后的填海工程中,未有就该低地再进行加高工程,便有待查考了。
其实渠务署的土地排水部已于1996年就香港岛的水浸问题展开调查,并于1999年完成报告文件 -《香港岛北雨水排放整体计划》,当中建议兴建上环雨水抽水站及皇后大道中截流管道,以改善上环的水浸问题。及至2002年,该项工程由排水工程部同事接手设计及建造。
截流管道主要利用650米长的管道,由乐古道沿皇后大道中一直伸延至机利文新街,把大道中以南的雨水收集并导流至隔邻的中环集水区,以减少上环低洼地区内雨水排放系统的受雨量。同时,为了将工程期间对路面交通及商户的影响减至最少,设计中近一半的截流管道会采用地下挖掘方法,而非一般的开坑铺渠法,此举可大大减低挖掘路面的需要 。
雨水抽水站拟建于上环大笪地,引入大道中以北的雨水(包活永乐街一带水浸黑点的地面迳流),集中抽排出大海。根据设计,雨水会先进入地下的蓄洪池,当水深达至设计的高度,站内的6台泵机便会启动,将储水抽排出海,为达到更佳的能源效益,进入抽水站前的排水管道装有压力水闸,于潮低时,雨水可直接排出海,不需要经过抽水站,以节省运作成本。预计工程完成后,雨水能有效疏导,水浸情况亦会大幅改善。
由于新建抽水站为6米高建筑物,会破坏上环大笪地的原有地貌,建筑署提出海滨长廊的设计概念,以美化维港景观,长廊从干诺道中直向海旁伸延至中港道,最后与抽水站上盖连接成为观景台。长廊亦与康乐文化事务署的孙中山公园互相配合,令抽水站对该地的景观影响减至最少。
上述的雨水抽水站及截水管道工程原定于本年下旬向立法会申请拨款,惟公众谘询的过程需时,有不少意见认为设计中的海滨长廊及观景台不足以弥补对维港景色的影响。故此,工程选址被移至原本净化海港计划深海排污隧道的位址,而有关的设计亦要作出更改。
为了解决上环水浸的燃眉之急,排水工程部的同事决定先为皇后大道中的截水管道先行「上马」, 准备明年3月展开工程,预计可于2009年雨季前竣工。而抽水站则预计于明年中动工,其中地下蓄水池会首先于2009年初完成,配合临时泵机,抽水站望能于2009年的雨季运作,疏导洪水。
谭杰帆 朱敦瀚
排水工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