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之聲

2019年12月 九十九期
編者的話
第8屆國際水協亞太地區會議及展覽
專訪助理署長何耀光先生
污水工程部
渠務署首間 ISO/IEC 17025:2017 認可實驗室
綠意盎然的Happy Friday 渠務署與綠色團體茶敍
渠務署三十周年歡樂跑
部門頒獎典禮
2018/19「捕踪捉影」攝影比賽
污水處理部2 管理值班工程師 馮樹桓先生 榮獲2019年公務員事務局局長嘉許狀
親善探訪計劃
渠務之「星」
渠記遊戲皇:溫故知新(一) 抽籤及頒獎儀式
渠記遊戲皇:溫故知新 (二)
專訪高級庫務會計師及高級工程師 /安全顧問私人秘書 − 劉婉華女士 (Fiona)
Drainagram
星空拍攝天堂納米比亞 Part II
慎防利益衝突
第三屆跨部門水運會
苗圃行動挑戰12小時 慈善越野馬拉松2019
韓式唧花曲奇奶皇月餅班
DIY迷你積木生態缸工作坊
「愛.關懷」中秋探訪
「愛.與耆義同行」探訪長者服務 - 點滴分享
「愛.渠務30小時義工馬拉松」活動總結
師友計劃 - 破冰之旅
重拾往昔
家有喜事
步步高陞
渠務之聲編輯委員會
污水工程部
污水工程部是設計拓展科轄下三個分部之一,主要負責推展污水收集和處理系統工程和再生水計劃。本部除了管理工程顧問以推展工程外,亦會運用內部資源規劃、設計和推行部分工程項目。現時,本部約有110名同事,包括工程師、測量師、工程督察、測量主任(工程)、技術主任、工料測量主任(工料)等,分工合作管理和推行各種工程項目。下文載述本部的重點項目及最新發展,以便大家加深了解我們的工作。
沙田污水處理廠搬遷計劃
把沙田污水處理廠搬遷至位於城門河對岸在女婆山開挖的岩洞,既可騰出現址約28公頃土地作有利民生的用途,也可改善區內的生活環境。未來重置在岩洞的沙田污水處理廠在香港同類設施中將會是規模最大的。搬遷計劃現暫定分五個階段推行:一、工地開拓和連接隧道建造工程;二、主體岩洞建造工程;三、污水處理設施裝置工程;四、上游污水收集系統及泵房改動和建造工程;五、現有沙田污水處理廠解除運作和拆卸工程。第一階段的土地開拓和連接隧道建造工程已於2019年2月展開,預算工程費約為20.8億元。本部仍在商討工程餘下四個階段的推行時間表,預計整項工程需時約13年。
石湖墟淨水設施
鑑於北區發展迅速,我們將分階段把石湖墟污水處理廠的污水處理量由每日93 000立方米增至190 000立方米以解決污水與日俱增的問題,並把該廠的淨水設施提升至三級污水處理水平以確保排放水標準符合更高的環保要求,從而保護后 海灣的生態環境。同時,我們趁機改善廠房的外觀和環保表現,增強其水資源保育教學功能,使該淨水設施成為具代表性的多元化社區設施。石湖墟淨水設施工程項目的前期工程剛於2019年完成,主體工程亦在2019年分階段展開,預計於2034年全部完成,預算費用約132億元。
元朗淨水設施
為元朗市、元朗工業邨及錦田地區服務的元朗污水處理廠,現時可處理每日70 000立方米的污水量。然而,鑑於該等地區發展迅速,本部將分階段把該廠的污水處理量增至150 000立方米以解決污水與日俱增的問題,並把該廠的淨水設施提升至三級污水處理水平以確保排放水標準符合更高的環保要求,從而保護后海灣的生態環境。同時,本部會趁機改善廠房的外觀及環保表現,不但會採用再生能源,而且會引入大量綠化元素和提供公眾共用設施,藉以惠及當地社區。環境影響評估工作已經完成,而環境許可證亦已於2019年4月發出。此外,本部正進行詳細的設計工作,稍後將分階段進行擴建工程。首階段工程的預算費用約為70億元。
污水處理技術知多少?
過去數十年,本部一直堅持不斷探索和檢視污水處理技術,不時引入先進科技,以期為廣大市民提供世界級的污水處理和排放服務,務求香港可持續發展。現請污水「達人」解答大家就污水處理技術所提出的一般疑問吧!
問 : 何謂薄膜生物反應器 (MBR)?它有何用途?
答 : 薄膜生物反應器首先利用微生物把污水淨化至二級水平,然後使用過濾方法將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懸浮固體和營養物減至極低水平。本部將在石湖墟淨水設施大規模採用薄膜生物反應器,透過由數十納米(nm)到數微米(μm)不等的薄膜過濾污染物,從而取代傳統生物處理技術所涉及的最後沉澱池。污水經薄膜生物反應器淨化後,懸浮固體物含量極低,已達到三級處理水平。三級淨化水如再經加氯消毒處理,便會成為再造水,可作非飲用用途,例如沖廁。
問 : 何謂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 (MBBR)?它有何用途?
答 : 就一般或傳統的生物處理技術而言,我們利用生物反應器內的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及氨氮。此等反應器設有兩大區域,即去除硝氮的厭氧區 (anoxic zone),以及去除有機污染物和轉化氨氮的好氧區(aerobic zone)。進行這類生物處理程序的設施,需要較大空間。至於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MBBR),我們採用有別於上述生物處理技術的密集式污水處理技術,並為生物反應器設立多個有生物膜載體(MBBR media)讓微生物依附生長的區域。生物膜載體通過曝氣或機械攪拌方式保持反應器內的運動狀態,藉以增加污水中污染物與載體上生物膜互相接觸的機會,從而產生除污效果。生物膜載體的表面面積越大,可讓越多微生物依附,因此佔地面積較小的反應器能進行消耗過程。污水以上述方式處理過後,再經溶氣氣浮裝置(DAF)及碟形過濾器(DF)處理,便可達到三級排放水的標準;三級排放水如經超過濾、加氯消毒等過程淨化,便可成為再造水。本部將考慮在元朗淨水設施中採用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技術處理污水 。
問 : 使用MBR與MBBR會否縮短污水處理時間?
答 : 會。採用傳統活性污泥法(包括生物處理過程和後續的固液分離過程)處理污水,需時約15個小時,而採用MBR和MBBR技術則分別可將污水處理時間縮短至約6小時和約8小時。
問 : MBR與MBBR有何優勝之處?
答 : 與傳統活性污泥法相比,MBR與MBBR不但可大大節省用地,而且更加適合處理變化較大的進水水質,使出水質量更加穩定。
排放標準 :
比較主要參數 |
現有一般二級處理 排放標準(毫克/升) |
將來的三級處理 排放標準(毫克/升) |
---|---|---|
五天生化需氧量 (BOD5) |
20 |
10 |
總懸浮固體 (TSS) |
30 |
10 |
融和社區•淨水建「墟」
傳統污水處理廠的設計往往以功能為本,或未能考慮到持份者所提出的意見和關注事項。縱使我們的污水處理設施已達世界級的專業水平,但公眾對污水處理設施的負面感覺仍然根深蒂固,甚至有「鄰避效應」的心態。既要面對迫在眉睫的污水處理需求,又要面對社區強烈的反對聲音和阻力,應如何走出困局呢?
團隊迎難而上,捨棄傳統處理方式,運用嶄新的「設計思維」,為這個「厭惡性設施」尋求新出路。整個設計過程分五大階段,即「同理心」、「需求定義」、「創意動腦」、「製作原型」和「實際測試」。我們以民為本,從公眾需求的角度尋求創新的方案,以解決各種問題。團隊捨棄以往沿用的單向諮詢模式,改以更深層次的雙向溝通模式直接與市民對話,透過一系列親身體驗活動和公眾互動參與活動,包括成立社區聯絡小組、設置街站、進行訪問調查工作,以及邀請社區各界人士(包括教育界代表、綠色團體及其他專業人士)參加工作坊及參觀活動,創造有利的溝通條件,繼而發揮「同理心」,從持份者的角度了解市民所提出的關注事項和需求,並明確界定「需求定義」,讓公眾得以成為計劃倡導者之一。
團隊了解市民所關注的事項之後,隨即以共享空間作為切入點,帶領公眾進入「創意動腦」的階段,讓他們就這片共享空間自由構想,與我們攜手設計石湖墟淨水設施,共同制定以用家為本的方案,務求達到雙贏的目標。雙方達成共識之後,團隊根據市民的期望設計共享空間,加入大量綠化元素,為市民提供休憩空間 (如河畔步道)、遊覽區 (如觀鳥區、生態園、種植園)和各種水資源管理教育設施。此外,團隊與居民和環保團體合作,把共享空間的概念延伸至周邊環境,讓石湖墟淨水設施涵蓋兩條分別以「上水的可持續生活」及「水資源與地區歷史」為主題的教育路線,得以融入周邊的自然環境,甚至與社區連結起來,締造一個具教育意義和標誌性的室外校園。
其後,團隊以嶄新方式和市民共建「石湖」,構思出一個以「融和社區」理念為本的設計,不但能應付未來20年因土地供應量增加和人口增長 (增至60萬) 而不斷增加的污水處理需求,而且可提高整個社區的生活質素,最終令市民把2017年「強烈反對」的標語改為2019年「攜手共建」的標語。
創新科技 提升效益
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本部是渠務署使用建築信息模擬 (BIM) 技術的先驅,早在2013年已開始把BIM技術應用於工程項目,以優化設計和建造過程。過去,本部曾獲得多個本地建築信息模擬設計大獎。此外,本部致力協助部門編寫BIM技術標準手冊、成立BIM@D等,在部門數碼化方面作出重大貢獻。2019年,本部還利用BIM技術為部門設計出在香港花卉展覽中的展區,並憑着這個展區奪得最佳設計金獎。
除了BIM外,本部還積極應用其他不同類型的創新科技,例如將預製鋼筋應用於工程項目,以及採用嶄新的廚餘與污泥共厭氧消化技術轉廢為能,藉以實現「建造業2.0」及「智慧基建」的構思。同時,我們着手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系統,協助監察鷺鳥的習性和檢測分析混凝土結構。
羣策羣力 水到渠成
本部會就同事調任、榮休等事宜舉辦活動,公餘亦會組隊參加各類型有益身心的活動,藉以聯誼一番。
為了慶祝部門成立30周年,本部積極參加「愛.渠務30小時義工馬拉松義工」活動。最近,我們還憑着義工所累積的工時獲副署長頒贈「最有愛心分部」獎。
值得一提的是,本部同事除了推展工程了得,原來亦善於另類「生產」。於2018年,本部同事合共誕下五名男嬰及三名女嬰。有興趣「生B」的同事,不妨考慮申請調到本部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