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之聲

2019年6月 九十七期
編者的話
專訪助理署長/設計拓展 - 黃緒勤先生
渠務署30周年 - 員工及親友寵物同樂日 創新的渠務署 - 今次寵物才是主角
工程管理部
送舊迎創新
與退休同事茶敘
人物專訪:王健文先生
「工地安全及整潔獎勵計劃(2018)」頒獎典禮 - 同享工地安全及整潔成果
渠務署2019年科研茶聚 - 風雨不減的熱情
污水處理中的化學世界
榮休專訪 - 梁爵麟先生
親善探訪計劃
渠少
渠務之「星」
香港工程師學會「工程師體驗巡禮」
沙田污水處理廠午間跑步隊
渠記廚房雪花酥製作班
「愛‧身歷耆境」- 2小時體驗模擬高齡衣體驗活動
「愛‧耆樂無窮」- 生命故事記念冊
「愛‧自然」育養海岸計劃
「愛‧回書」- 書籍、益智遊戲及禮品回收及分享活動
第8屆國際水協亞太地區會議及展覽
重拾往昔
家有喜事
步步高陞
渠務之聲編輯委員會
工程管理部
工程管理部是設計拓展科的四個分部之一,有別於其他三個分部,我們負責的工程種類涵蓋雨水和污水,以及近年的更換及修復工務工程(R&R)。本部20多位工程師現正管理26項工程項目、6個工程合約、11個工程顧問合約,以及24項丁級工程項目。本文節錄部分項目細節,讓大家了解本部的工作。
修復渠管
渠管如同我們的血管,隨看年月逐漸老化,難免三病四痛。本署轄下4 200公里的地下雨水渠及污水渠因過往「飲食不良」,加上「歲月不饒管」,漸漸出現問題。本港過去十年出現大大小小的塌渠事故,包括2015年沙田源禾路的塌渠事故,嚴重影響交通。就此,各區一直努力進行渠管勘測及修復工程,至於一些較為複雜並涉及大額工程費用的修復工程,則以工務工程計劃形式進行,以便更有效推展項目。
本部現正為九龍、沙田、西貢及屯門數段長約六公里的污水幹渠進行修復工程,每項工程都要小心翼翼進行。需修復的渠管大多位處繁忙的交通要道(如龍翔道),我們須詳細研究臨時交通措施,以及爭分奪秒,善用不同時段逐步施工,以減低對市民的影響。工程人員於日間(如上午十時至下午三時)盡可能完成高噪音工作(如開鑿路面、建造豎井等),避免影響市民晚間休息;晚上(如凌晨十二時至清晨六時)則進行低噪音工作(如清洗和修復污水幹渠),以減少日間佔用繁忙車路的時間,避免造成道路嚴重擠塞。此外,工程人員還須顧及其他影響工程進度的因素(如污水主幹渠的水位高度),以決定施工程序及安排。基於安全,修復工程只能在水位較低的情況下進行。
污水幹渠修復工程大多於深夜進行,工程人員穿上全身保護衣,不辭勞苦在惡劣環境下工作,當中大多是密閉空間工作,安全風險極高。本部十分注重建造安全,由安排人手、準備安全裝備、提供安全訓練,以至執行和監督工程都一絲不苟,並會定期分享經驗,時刻提醒工程人員注意安全。
施工期間,工程人員會在適當位置安裝隔音屏減低工程產生的噪音,以及安裝風扇加強通風;亦不時與區議會及周邊商戶聯繫,例如定期與區議員到現場視察,加強溝通,聆聽市民意見;在個別交通繁忙地點,更安排親善大使為行人提供協助,及時處理及解答市民查詢。
除了修復極高塌陷風險的污水主幹渠外,本部2015年完成檢視4 000公里的雨水渠及污水渠記錄,其中約四成現有渠管並沒有全面狀況勘測(Condition Survey)記錄。為了補充資料庫內容,我們會先為未有記錄及評為中高風險的渠管進行勘測,待有關工作完成後,再決定須否進行修復工程。按現有狀況勘測記錄顯示,不少渠管須進行修復。為此,本部積極搜尋最新物料及技術來清理渠管的陳年舊積、處理管內長期高水位以進行勘測及修復,並探討利用不同修復方法的可行性及應用範圍等。雨水渠及污水渠的狀況勘測及修復工程自2016年年底立項為乙級工程後,本部已全速推展有關工程,並於2018年就第一期工程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工程已於本年年初展開,餘下項目的整體進度亦較預期快,這有賴全體同事的共同努力。
除了修復無壓渠水管,我們亦參與修復污水泵喉的工作。現時很多污水泵喉系統單靠一條泵喉運作,故難以將之停用或把污水分流至其他渠管,以進行檢查或保養維修。因此,進行大部分修復污水泵喉的工程同時須建造新泵喉。污水泵喉會隨時間老化,加上污水侵蝕,加劇其結構損壞的風險。如污水泵喉爆裂,污水溢流會嚴重影響鄰近環境及路面交通。去年「山竹」襲港期間,香港島南區苗鍾徑一段直徑450毫米的近海污水泵喉斷裂,污水溢出,影響附近深水灣泳灘的水質。由此可見,修復污水泵喉工程刻不容緩。
本部正在設計修復南區、觀塘、大埔及元朗數段共長約13公里的污水泵喉,並複製長度相約的泵喉。修復污水泵喉極具挑戰,雖然本署的污水泵喉和水務署的食水管都是輸送加壓液體,但兩者的操作系統不同,因此未能借鑑該署過去修復水管的做法。此外,污水泵喉大都敷設在繁忙的馬路下,我們須不斷探索,應用創新技術和方法來建造新污水泵喉和修復現有污水泵喉,冀盡快完成工程,減低泵喉爆裂的風險,以及對交通的影響。
防洪工務工作
防洪工程一直是本部的主要工作,已完成的工程包括同時採用截流、蓄洪及疏浚方法,用以減低旺角水浸風險的啟德雨水轉運計劃、大坑東蓄洪池及彌敦道渠管工程。此外,本部參與興建兩條雨水排放隧道,即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及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
最近完成的黃大仙段啟德河改善工程是本部近年處理較大型的防洪工程。這項市區明渠改造計劃,不單減低黃大仙及新蒲崗一帶的水浸風險,亦將啟德河活化成香港首條市區綠化河道走廊。活化河道是近年熱門話題,本部早年在規劃河道改善工程時已加入活化水體意念,例如在2007年完成的蠔涌河改善工程加入多個生態保育元素,為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營造天然溪澗環境,使河溪生態更多元化。
本部會繼績負責由雨水排放整體計劃檢討研究推出的防洪工程,包括尖沙咀、黃大仙及九龍城雨水排放改善工程。設計上述市區渠務改善工程時,我們會考慮最新的設計標準,並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水力模型軟件等技術優化設計,使工程得以順利推展。
除了傳統的三類改善方案(即截流、蓄洪及疏浚),本部亦開始研究另類防洪改善措施,例如在設計中的元朗防洪壩計劃,利用大型水閘防止海水倒流入河道或雨水系統,配合大功率水泵和預報天氣資料,自動啟動防洪壩及泵房,保護元朗市中心的低窪地區免於洪患。此計劃既可提升元朗市中心的防洪水平至所需標準及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以應對氣候變化,亦可活化現有元朗明渠成更怡人的市區河道。
建造污水收集系統
經過多年努力,鄉村地區的衛生環境及附近河流和海港的水質正逐步改善。本部已在大埔及屯門共30多條鄉村擴建污水收集系統,有效改善鄉郊衛生環境、提升鄉村居住質素,以及復原及維護附近的水體生態環境。
我們已在屯門鋪設總長約8.5公里的鄉村污水收集系統,部分工程項目正在施工或設計,未來公共污水收集系統將擴展至屯門區十多條鄉村。至於大埔,我們已為林村谷一帶26條鄉村敷設總長約34公里的污水渠,以及提升區內公共污水收集系統。同時,我們正努力爭取資源,為將軍澳一帶共11條鄉村/地區敷設長約10公里的污水渠。
在鄉村建造污水收集系統看似簡單,但事實並非如此。要確保每所村屋都能接駁至公共污水收集系統,首要任務是與村民訂立擬建終端尾井的位置。首先,工程團隊會跟村代表聯絡,並徵得其同意才展開工程。施工前,我們聯同承建商進行家訪和實地視察,確認每所村屋現時的排污出口及化糞池位置,訂定終端尾井接駁點,並讓村民及早知悉日後的接駁安排。如發現接駁位置須佔用合約以外的政府土地,我們會視乎現場環境,增建或修改污水渠走線和污水沙井位置,並就相關修訂諮詢村代表和鄰近村民的意見,再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以免工程展開後因須申請額外土地而導致工期延長,亦可避免村民就有關修訂引起爭端。工程團隊未雨籌謀,務求令工程如期竣工,讓村民早日享用鄉村污水收集系統。
總括多年來在不同鄉村推行污水收集系統工程的經驗,由於每條鄉村的地理環境及文化風俗各有不同。要確保工程得以順利進行,工程人員必須與村民保持緊密溝通、攜手合作。每當遇到有關村落的問題,村民可說是我們的「盲公竹」,在他們的提點下,大部分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新環境‧新景象
由去年5月起,本部將所有同事的座位全部集中在灣仔稅務大樓42樓,以便大家互相溝通。
自本年3月起,潘瑞信先生正式成為本部總工程師,在其帶領及指導下,我們會繼續不斷學習,在雨水、污水和R&R各工程範疇盡展所長、迎難而上,使部門更進一步,邁向新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