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之聲

2019年6月 九十七期
編者的話
專訪助理署長/設計拓展 - 黃緒勤先生
渠務署30周年 - 員工及親友寵物同樂日 創新的渠務署 - 今次寵物才是主角
工程管理部
送舊迎創新
與退休同事茶敘
人物專訪:王健文先生
「工地安全及整潔獎勵計劃(2018)」頒獎典禮 - 同享工地安全及整潔成果
渠務署2019年科研茶聚 - 風雨不減的熱情
污水處理中的化學世界
榮休專訪 - 梁爵麟先生
親善探訪計劃
渠少
渠務之「星」
香港工程師學會「工程師體驗巡禮」
沙田污水處理廠午間跑步隊
渠記廚房雪花酥製作班
「愛‧身歷耆境」- 2小時體驗模擬高齡衣體驗活動
「愛‧耆樂無窮」- 生命故事記念冊
「愛‧自然」育養海岸計劃
「愛‧回書」- 書籍、益智遊戲及禮品回收及分享活動
第8屆國際水協亞太地區會議及展覽
重拾往昔
家有喜事
步步高陞
渠務之聲編輯委員會
專訪助理署長/設計拓展 - 黃緒勤先生
本署助理署長/設計拓展黃緒勤先生(Ken Sir)於1985年畢業,隨即在結構工程顧問公司工作。翌年,Ken Sir加入政府,擔任見習工程師,先在房屋署、路政署及運輸署受訓,其後於1989年9月加入本署,一直服務至今。Ken Sir曾在本署的土地排水部、顧問工程管理部及污水工程部工作,並由去年初起擔任本署助理署長/設計拓展,迄今已在本署服務將近30年。
在本署工作期間,Ken Sir除了在初期參與設計錦田河及山背河的治河排洪工程外,其餘時間則主要專注於污水處理工程項目。他對污水工程部的工作感受特別深刻,曾負責數個大型污水處理工程,包括「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往岩洞」計劃、石湖墟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及元朗污水處理廠提升為淨水設施,並在進行工程時受到啟發。Ken Sir說:「在現今社會,如期完成工程和達成工程目標只是工務工程的基本要求。政府工程師應有更廣闊的視野,從多角度去研究工程項目,例如考慮市民的觀點和思考事情的核心,將工程項目提升至另一層次,讓渠務設施能融入社區。」
Ken Sir以石湖墟污水處理廠升級和擴建計劃為例指出,渠務署計劃加入園境設計元素和建造河畔步道,使石湖墟淨水設施能夠連結周邊社區,為市民提供共享空間。為此,渠務署由2018年開始與香港社會創新顧問合作,推行名為「社區環境工作室@石湖墟淨水設施及周邊地區」的社區共創項目,實踐「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 Approach)的概念,由顧問團隊透過一系列的公眾參與活動,包括訪問、設置街站、舉辦公眾工作坊和成立焦點小組,邀請市民大眾、教育團體、環保組織,以及其他專業人士,就石湖墟淨水設施的共享空間提供意見,一同構思以用家為本的方案。Ken Sir期望渠務署能夠透過社區共創項目了解持份者的需要及期望,使石湖墟淨水設施內的共享空間能夠惠及市民和融入周邊的自然環境及社區,並能以「可持續生活」和「地區歷史」為主題配合社區教育計劃,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和創造一個更加和諧共融的社區。
Ken Sir又指出工程師要有大膽求真的精神,切勿讓自己負責的工程限制自己的思想。他說:「就活化翠屏河的項目而言,我們除了要活化河道外,還希望改善水質問題。在進行工程時,我們既要有解決問題的決心,也要經常保持工作動力,因為決心與動力都是帶領我們不斷進步的要素。」
Ken Sir表示自己是勇於嘗試、敢作敢為的工程師,亦感謝各位上司和同事多年來對自己包容和支持。
寄語年輕工程師
Ken Sir希望年輕工程師應有「自己希望認識什麼比自己認識什麼重要」的想法。現今社會資訊發達,我們有很多不同的途徑去獲取各類型的資訊。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我們要有主動學習的心態,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去迎接挑戰。不過,Ken Sir提醒我們在主動學習之餘亦要定立明確的目標,以免在資訊「洪流」中迷失。
同時,Ken Sir鼓勵我們要從工作中學習,凡事親力親為,多用獨立思考方式去解決問題。他說:「正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錯誤往往是帶領人通往成功的途徑,所以年輕人不要害怕失敗,要多些和同事、上司討論問題,從中培養自信心、個人能力及判斷力。」
此外,Ken Sir期望我們能從多角度思考工作上的問題,尤其多點思考事情的核心。他說:「我們負責的工程項目,由設計到建造,涉及很多步驟。大家如能從多角度思考,例如在設計時考慮施工的可行性,又或者從市民角度去思考問題,往往會令工作做得更好,甚至會令自己更加投入工作,從而得到更多收穫。」正如元朗污水處理廠項目,Ken Sir考慮到工程地點鄰近米埔自然保護區,於是在設計時提議將部分擴建用地劃為對公眾開放的觀鳥區,藉以加強和市民互動,令市民「無法抗拒」該工務工程。
Ken Sir對工作的熱誠無庸置疑,而他亦非常重視作息均衡。
工作以外
除了工作,Ken Sir亦重視跟家人和朋友相處的時光。
Ken Sir育有兩子,長子現時在英國攻讀心理學,而次子亦將於今年到英國留學。談及育兒心得,Ken Sir認為最重要的是給予兒子足夠發展空間,讓他們發掘自己的興趣。舉例來說,Ken Sir認為每個人都有較大機會在自己感興趣的範疇取得成就,於是鼓勵有語文天分的長子在報讀大學時按興趣選科。
此外,Ken Sir喜歡和擔任職業治療師的太太討論人生哲理,藉以減壓。他借「觀照、正念、慈悲」的宗教理念,解釋追求快樂人生的方法。Ken Sir說:「簡單而言,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承受著不少壓力,外在環境或會對自己要求太高。釋放壓力的方法之一是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切勿對自己有過分要求,以免感到不安、焦慮,繼而凡事都要抱著開放的態度,保持正面思想,最後要以慈悲心去對待別人和自己。」
每逢星期五,Ken Sir便會利用工餘時間和中學同學聚會,暢談過去一星期的見聞,藉以放鬆心情。
Ken Sir亦喜歡旅遊,每年都會抽空分別和家人及朋友去旅行。他希望兒子在旅行之餘能增長知識、擴闊視野。 此外,他亦享受和朋友旅遊的時光,藉此維持友誼。
《渠務之聲》採訪隊在此非常多謝Ken Sir接受訪問,分享他在工作上的經驗和在處理問題方面的看法。
《渠務之聲》採訪隊隊長
顧問工程管理部
工程師
鄧健安
排水工程部
見習工程師
尹瀭洺
排水工程部
見習工程師
鄒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