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之聲

2019年6月 九十七期
編者的話
專訪助理署長/設計拓展 - 黃緒勤先生
渠務署30周年 - 員工及親友寵物同樂日 創新的渠務署 - 今次寵物才是主角
工程管理部
送舊迎創新
與退休同事茶敘
人物專訪:王健文先生
「工地安全及整潔獎勵計劃(2018)」頒獎典禮 - 同享工地安全及整潔成果
渠務署2019年科研茶聚 - 風雨不減的熱情
污水處理中的化學世界
榮休專訪 - 梁爵麟先生
親善探訪計劃
渠少
渠務之「星」
香港工程師學會「工程師體驗巡禮」
沙田污水處理廠午間跑步隊
渠記廚房雪花酥製作班
「愛‧身歷耆境」- 2小時體驗模擬高齡衣體驗活動
「愛‧耆樂無窮」- 生命故事記念冊
「愛‧自然」育養海岸計劃
「愛‧回書」- 書籍、益智遊戲及禮品回收及分享活動
第8屆國際水協亞太地區會議及展覽
重拾往昔
家有喜事
步步高陞
渠務之聲編輯委員會
榮休專訪 - 梁爵麟先生
《渠務之聲》有幸邀得於本年6月榮休的梁爵麟先生(CL)接受專訪,與同事分享他在渠務署的難忘工作點滴及退休生活展望。
精於治水,亦擅於救火
CL在香港大學畢業後,在本地及加拿大的工程顧問公司工作了十年,並於1993年7月15日加入本署,在土地排水部工作,參與全港土地排水及防洪策略研究 (Territorial Land Drainage and Flood Control Strategy Study, TELADFLOCOSS),以及雨水排放整體計劃研究(Drainage Master Plan Studies),負責組織有關水浸黑點的統計資料、進行防洪觀察、訂立水浸報告系統,以及研究有關雨水及極端海潮的設計標準。
CL在土地排水部工作約七年後,於2000初加入排水工程部,負責管理施工中的工程項目,並擔任元朗竹園村鄉村防洪計劃、元朗圍鄉村防洪計劃及新田東主排水道工程合約的駐工地工程師,帶領工程團隊完成項目。至於有效緩減上環水浸問題的上環雨水泵房項目,亦是由CL負責監督設計、招標及施工。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後,CL參與由發展局統籌的四川重建項目。然而,CL只在該局工作了兩個月,即被急召回歸本署土地排水部,並一直服務至今。
CL回歸本署後,身負重任,在高峰期曾同時擔任四個工程合約的Engineer's Representative(工程師代表)及駐工地工程師,當中不乏富挑戰性的工程合約,如元朗、上水及粉嶺的防洪工程。有關工程因各種原因而延誤竣工,情況嚴峻,CL笑言當時擔當了「救火」隊隊長的角色。CL尤記得2010年大埔河沙埔仔村的水浸意外。他憶述:「意外後,和同事、顧問公司及承建商同心協力,迅速完成了善後工作,並盡快完成工程,令水浸不再重現。這次經驗令我更了解及早防範和處理工程風險的重要性,對我日後的工作有很大啟發。」
近年,CL與跑馬地及新工程合約(NEC)可謂「三為一體」。他自2012年9月開始,擔任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的 Project Manager's Representative(項目經理代表)。此項目採用NEC,推廣與承建商合作互信,成效斐然。項目提早完工,讓CL有更多時間將NEC的精髓(包括危機管理、分包商聘書夥伴合作)與其他政府部門同事和業界分享。
多謝渠記及各老友記!
CL覺得渠務署是「消防局」及「大學」的合體,既是個機動部隊,防洪防災,為民請命,亦是個專業學舍,培訓專業精英。
本署人員須了解和分析氣候變化(包括暴雨、潮汐、颱風),以防洪治水,工作頗具挑戰性。工程設計、進度及防洪能力直接影響市民日常生活,因此,CL特別喜歡部門的防洪工作,冀透過改善工程,為民服務。
本署成立30年以來一直與時並進,竭力推動創新思維、科研發展、引進先進概念和推動建築業發展。CL指有幸在這方面身先士卒,不斷試驗創新工程項目(包括研究防洪策略和標準、推展新界主要河流工程、建造跑馬地及上環雨水蓄洪池、進行河道綠化,以及推廣藍綠建設和新工程合約),並與上司和同事不斷學習,克服困難,發揮工程師的專業精神和智慧。
CL加入本署26年,他指能與一眾前線兄弟在狂風暴雨期間,走遍全港進行工程,真的永生難忘。更難得的是,全港水浸黑點不斷減少,而且工作獲得各方認同,工程團隊屢獲殊榮,包括「2017年公務員優質服務獎勵計劃」的隊伍獎(專業服務)金獎和部門合作獎優異獎,以及「2018年中國水利學會」的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
CL曾負責無數工程項目,而印象最深刻的是上環雨水泵房和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
與維港搏鬥 - 上環雨水泵房
2005年6月24日,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先生上任翌日,便到受嚴重水浸影響的港島中西區巡視及慰問商戶。CL 指政府關注事件,並敦促本署加快進行防洪工程,以減少日後水浸風險。這無形中對2006年施工的上環雨水泵房項目造成壓力,促使我們分秒必爭,盡早完工。
施工期間,我們面對一項重大挑戰。2008年6月7日一場豪雨後,上環再次成為重災區,水深一度及胸。該區不少海味店的參茸海味遭淹浸,商戶損失慘重。當時工程陷入困境,工程人員既要處理水浸,又要面對公眾質疑工程成效,可謂四面楚歌。
幸好,最終團隊上下一心,排除萬難,令工程如期於翌年3月雨季前竣工並投入運作。工程完成至今,該區的水浸現象已不復見。推展這項工程雖然艱辛,但最終成效顯著,實在令人欣喜自豪。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的苦與樂
苦(與水為伍):
灣仔及跑馬地是水浸黑點,每逢雨季便會受到天雨及漲潮影響;而已完成的工程亦會因惡劣天氣而受損,影響整體工程進度。因此,暴雨期間,我們須小心監察附近去水設備,二十四小時全天候戒備,確保機器運作正常。當時除了心中叫「苦」,也看到在雨中工作的前線人員的「苦」。
樂(與人為樂):
工程期間,CL認識了整個工程團隊約300人,當中包括不同部門及團體代表,如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建築署、機電工程署、民政事務署、警務處、消防處、香港賽馬會、香港足球會、區議會、學校、醫院,以及體育團體等。大家一直齊心防洪,發揮NEC互助互信精神,務求做得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工程完竣,水患得以根治,又能覓得知己,絕對是最快樂的一刻。
醉心土木工程,選擇正確
回顧30多年的工程師生涯,CL覺得當土木工程師是個正確選擇,因為自己本身喜歡計算、思考、風險分析,以及解決複雜問題。CL非常喜歡才華橫溢的偵探福爾摩斯,笑言自己如果沒有當土木工程師的話,或會當上偵探,因為偵探也是會一手包辦蒐證、分析、研究等工作,從而解決問題。
CL寄語年輕工程師 - 學海無涯、尋根究底。他補充說:「建築業日新月異,充足的工程知識和穩固的理論基礎是當工程師的要素,有助大家持續向多方面發展。同時,工程師遇到難題時,須以科學法則和邏輯找出問題核心,並運用工程知識和經驗,尋求可行的解決方案。」
不休、承傳
對於退休生活,CL透露未來仍會獻身工程界,並冀把自己的工程知識和經驗分享給年青一代。
工作以外,CL喜歡去旅行,特別愛到中國內地(例如北京、西安等古城)旅遊,從中了解當地文化、建築和歷史。此外,他亦不時到本地郊野公園舒展身心。CL同時熱愛運動,是運動高手,球類運動無一不歡,其中最鍾愛足球。
CL的偶像是全能足球員荷蘭球王告魯夫,他左右腳皆能,盤傳射技術精湛,雖說他是中鋒,但這一刻你見他在禁區射門,下一刻或已在己方禁區協防,然後再到中圈附近組織攻勢。全能足球精髓的「十上十落」,指攻守一體,是當年嶄新的理論。CL從告魯夫身上領會到團隊合作、創新求愛、 膽色過人,以及多才多藝的重要,這全都能應用在工程項目管理。
最後,《渠務之聲》感謝CL抽空接受訪問,並祝願CL榮休生活愉快,身體健康。在不休之餘,繼續享受和家人及朋友的歡樂時光。
《渠務之聲》採訪隊隊長
顧問工程管理部
工程師
鄧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