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之聲

2019年1月 九十五期
編者的話
上下一心應對「山竹」
淨化海港計劃獲頒2018年度 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Edmund Hambly獎章
迎接港珠澳大橋開通
新界北渠務部
部門頒獎典禮
退而不休 - 容建基 (Kelly Sir)
發展局副局長參觀石湖墟污水處理廠
渠記遊戲皇「那些年大sir青葱的歲月」Part III
「那些年大Sir青葱的歲月」Part II 上期答案
「那些年大Sir青葱的歲月Part II」抽籤及頒獎儀式
渠務之「星」
第13屆國際環保博覽
親善探訪計劃
渠少facebook
污水處理課程(機電)5圓滿結業
山竹「魚肉」全城裹足
苗圃行動挑戰12小時 慈善越野馬拉松2018
樂施毅行者2018 — 再闖高峰
渠務署龍舟隊 槳風震長洲
第14屆中電友誼杯籃球邀請賽
黏土花製作班
篷船
「愛.耆樂無窮」長者興趣班
友.導向 2018/2019 (第一部分) 大手牽小手。起航
重捨往昔
家有喜事
步步高陞
渠務之聲編輯委員會
新界北渠務部
前言
新界北渠務部隸屬操作維修科,日常工作包括按預防性維修計劃及時間表,檢查及維修保養新界北部的河道、明渠、雨水渠道、污水渠道等設施。
屬下組別包括北區組、大埔組、屯門組、元朗組、特別維修組、河道維修組、工料測量組、繪圖室及總務室,約有130名員工,辦公室位於九龍政府合署。
現簡介本部負責的重點項目及日常工作點滴。
反地心吸力 - 鄉村防洪計劃
位處低地的鄉村如未能有效排洪,則須實施鄉村防洪計劃。該計劃已在新界部分鄉郊地方實施,以配合排水道治理工程,使有關鄉村免受水浸困擾。該計劃透過以下途徑解決問題:
- 建造圍堰防止洪水從外流入鄉村;以及
- 將村內雨水引入蓄洪池,再以水泵輸送到圍堰外的河道排放。
蓄洪池分為濕塘(有水)和乾塘(無水)。本部負責蓄洪池的維修保養工作,包括清理淤泥以保持渠道暢通,以及修剪草木以防蚊患等。
河道暢通 - 疏浚河道明渠
在雨季臨近及期間,特別在颱風襲港前後,本部會加緊巡查及保養排水系統,並因應河堤及河床情況,進行剪草及清淤工作,保持河道暢通及環境衛生。
河道及明渠出口的潮間帶屬鹹淡水交界,長有紅樹林(如水筆仔及海桑),是水生生物及候鳥的理想覓食及棲息地。因此,本部進行疏浚工程時,須小心清理過長及過量的植物,盡量減低對環境的影響。
螢火蟲‧再臨 - 改善河道生物多樣性
河道改善工程以防洪功能為本,並按照「藍綠建設」理念改善河道生態系統,保育大自然。
本部於2013至2016年期間,推行「改善河道生物多樣性 - 復修水生生物生境試驗研究」,在錦田河、軍地河及平原河進行研究工作及改善工程。透過改造部分護岸及河床(包括重新堆砌河床石塊),營造多孔隙生態環境,以及創造不同流速和生境的水道;加上種植多樣原生植物(包括蘋、蘆葦、苦草等),營造溫度、濕度、空間變化豐富的水棲生物棲息環境。試驗成果理想,河道吸引多種生物棲息,包括蜻蜓、虎甲蟲,以及對自然環境潔淨度要求極高的螢火蟲。令人鼓舞的是,曾經在香港絕跡百年的水生螢火蟲 - 黃緣螢重現部分試點河道。2016年9月,本部接受傳媒訪問,藉此向公眾推廣保育意識,並宣傳本署工作。
2017年11月,本部開展「改善河道生物多樣性 - 建造水生螢火蟲生境試驗研究」,務求進一步改善錦田河及軍地河的生態,並研究在元朗排水繞道人工濕地、林村河及馬草壟進行改善工程,冀創造更多螢火蟲棲息地。
轉廢為「肥」
護養河道及綠化地帶時,會產生園林廢物。為循環再用該等廢物,減少棄置,本部於2016年開始研究並建造堆肥設施試點,將廢物轉化為堆肥物料作耕種之用。
北區軍地渠務維修站的堆肥設施試點於2017年3月投入運作,主要處理北區河道護養工序產生的園林廢物。園林廢物轉化成可用堆肥需時10至20星期,實際時間視乎天氣及廢物的濕度而定。轉化期間,廢物須保持合適濕度(50% - 70%)和溫度(35℃ - 65℃)。堆肥設施須通風排水良好,並有遮蔭。在首三星期,廢物須人手每日翻動,其後則每星期翻動一次。最後,廢物變成深褐色、帶泥土氣味,代表完全腐熟,可作堆肥。本部會抽樣化驗堆肥,檢測污染物及重金屬等含量。由於堆肥的原材料(園林廢物)主要是草葉,沒有混合動物有機物質,因此較適合用作土壤改良劑,改善土壤結構及保水能力,同時調節土壤酸鹼度,與市面出售的土壤改良劑成效相若。
本部除了在署內的綠化地帶使用堆肥外,還跟北區學校師生分享箇中成果,藉此推廣河道活化和保育工作。2017至2018年期間,更有兩所中學利用堆肥種植。冀日後可進一步擴展堆肥使用範圍。
多行一步 - 鄉村水浸個案處理分享
新界北區鄉村眾多,排水渠系統繁雜,只有部分受轄於渠務署。每當遇上緊急情況或接獲市民求助,本部都會先幫忙解決問題,然後才將個案轉介有關部門跟進,務求做到「急市民所急」。
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前夕,很多村民要求本部協助清理屋苑附近的排水渠。由於個案眾多,本部與維修承辦商馬不停蹄到不同地點視察並清理渠道。雖然工作艱辛,但得到市民認同,亦鼓舞人心。例如2018年9月13日早上10時,本部接報求助,旋即到坑頭村與區議員及村民(包括坑頭寶樹豪園II期居民)商議方案,並在當天下午協助清理多處的淤積物及積水。最終,「山竹」來襲時,水浸得以控制,居民因此來函讚許。
2017年7月18日,大埔區錄得超過70毫米雨量,多處嚴重水浸,大量樹幹和巨石被洪水從上游經山寮河沖至下游汀角村一帶,嚴重堵塞河道多處樽頸位置(主要是河流交匯點),引發河水氾濫。汀角村多間村屋嚴重水浸,近百村民被困,需要消防員協助疏散。本部接報後,即協助移走沙石、樹木及雜物,並緊急修復受損河堤,以及利用橫跨河道的管道阻擋沙石、樹木和雜物,以免再次堵塞河道。本部與維修承辦商爭分奪秒,日以繼夜不停搶修。幸好及後的颱風和暴雨並沒有造成更大損毀,搶修工程於九月底完成。本署獲大埔區議員、汀角村和山寮村村長及村民讚賞。本部大埔團隊亦獲署長頒發團體嘉許信,表揚同事努力不懈為民服務。
新工程合約(New Engineering Contract, NEC)
學生考試有分數,上市公司業績有年報,工程合約又如何評級?一般工程合約主要著重竣工日期及工程開支,性質不同的維修合約則需要使用不同的指標。本部身先士卒,推行首個採用「新工程合約(NEC)」的渠務維修合約。同事起初半信半疑,認為傳統「一般合約條款(General Conditions of Contract, GCC)」一直運作暢順,轉變或會帶來風險。新合約運作期間,同事摸著石頭過河,盡力做到最好。四年過去,「業績」如下:
- 延誤完工的工作訂單(Task Orders)劇減八成;
- 可於半年內結算的Task Orders大增四成;
- 相較以往處理變更定單(Variation Orders),處理補償事項(Compensation Events)平均所需時間可減半。
此外,透過每年的伙伴合作工作坊(Partnering workshops),同事及承建商可了解彼此立場及困難,同心合力完成工程。
邊行邊賞 - 南生圍河流導賞徑
元朗位處低窪地區,過去常遭水患。我們多年來積極整治山貝河及錦田河一帶,不單妥善解決問題,亦令生態環境大有改善,其中南生圍更成為郊遊和拍攝勝地。2014年年底,本部與環保團體「綠色力量」合作,設立導賞徑介紹河岸美景,宣傳河道保育信息,冀藉此介紹香港河道工程及功能,推動河流生熊保育,並讓遊人了解區內歷史和居民的生活點滴。
導賞徑全長5.5公里,起點設於元朗青山公路,經元朗排水繞道、錦田河新河道、山貝河到達南生圍,走畢全程需約兩個多小時。沿途設有十個資訊牌,介紹河道工程和生態知識。沿導賞徑漫步,人工濕地、錦田河河盆及魚塘等美景盡收眼簾;末段更可眺望極具生態價值的拉姆薩爾濕地。該處有黑臉琵鷺等瀕危水鳥棲息,也有針尾鴨、澤蛙、螢火蟲、彈塗魚等濕地物種,洋洋大觀。資訊牌圖文並茂,遊人更可以智能手機掃描牌上QR條碼下載更多資訊,以便沿途閱讀或聆聽導賞內容,獲得更多生態知識和渠務工程資料。
元朗東明渠河道綠化
市民對環境質素的要求與日俱增,而我們亦十分重視美化環境,因此本部於2014年在元朗東明渠進行河道綠化先導計劃,在混凝土河道的堤坡栽種植物。計劃實施至今逾四年,成效理想,深受市民支持。
計劃採用環保護養泥袋種植系統,並精心挑選宜於濕旱交替環境生長、花期較長及耐水性的植物。現時所栽品種包括勒杜鵑、翠蘆莉、馬鞍藤、蝶豆、雙色茉莉等。美化後的明渠,有蝴蝶在姹紫嫣紅的花間飛舞、白鷺在綠意盎然明渠漫步,實在令人賞心悅目,亦大大提升當區環境質素及明渠的生態價值。
本部一直為此段明渠的綠化設施進行護養工作,包括定期巡查、監察、修剪花草、加種植物及清理雜草,確保渠道清潔衛生及植物健康生長。綠化設施不影響渠道的排水能力、維修保養及日常運作。
此外,本部還收到區議員不少寶貴意見,協助本部不斷改善綠化設施的外觀,進一步美化環境,造福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