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之聲

2019年1月 九十五期
編者的話
上下一心應對「山竹」
淨化海港計劃獲頒2018年度 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Edmund Hambly獎章
迎接港珠澳大橋開通
新界北渠務部
部門頒獎典禮
退而不休 - 容建基 (Kelly Sir)
發展局副局長參觀石湖墟污水處理廠
渠記遊戲皇「那些年大sir青葱的歲月」Part III
「那些年大Sir青葱的歲月」Part II 上期答案
「那些年大Sir青葱的歲月Part II」抽籤及頒獎儀式
渠務之「星」
第13屆國際環保博覽
親善探訪計劃
渠少facebook
污水處理課程(機電)5圓滿結業
山竹「魚肉」全城裹足
苗圃行動挑戰12小時 慈善越野馬拉松2018
樂施毅行者2018 — 再闖高峰
渠務署龍舟隊 槳風震長洲
第14屆中電友誼杯籃球邀請賽
黏土花製作班
篷船
「愛.耆樂無窮」長者興趣班
友.導向 2018/2019 (第一部分) 大手牽小手。起航
重捨往昔
家有喜事
步步高陞
渠務之聲編輯委員會
上下一心應對「山竹」
2018年9月16日,超強颱風「山竹」襲港,為香港帶來前所未見的威脅。為此,本署同事一直齊心協力,緊守崗位,由事前準備功夫到善後工作均一絲不苟,務求盡量減低「山竹」對社區造成的破壞及對市民的影響。
預備工作
汲取去年颱風「天鴿」的經驗,本署更謹慎籌劃是次「山竹」襲港的應對工作。早於「山竹」來襲前一星期,不同崗位的同事已實施各項預防及應變措施,以減少颱風造成的突發事故。同事和承建商檢查及清理全港逾150個較易因垃圾或樹葉阻塞而造成水浸的地方,並識別七個容易出現海水倒灌或海水淹浸的地點,包括屯門聯安新村、屯門嘉和里、深井新村、鯉魚門海傍道、西貢南圍、大澳及杏花邨。這些地方大多是沿海的低窪地區,當潮水上漲,可能會出現海水倒灌或海水淹浸。因此,同事在颱風來臨前已預先在該等地方安裝及檢查防洪裝備,如裝設可拆卸式擋水板及堆置沙包等。以鯉魚門為例,單在9月14及15日,本署已運送3 600個沙包往該處,數目差不多是過去兩年的總和。至於大澳,由於當時很多居民(包括行動不便的長者)留守家園,因此不能提前一天安裝出入口位置的擋水板。同事及承建商隊伍須於星期日清晨五時,方可開始安裝出入口的擋水板,並加裝流動樓梯,供市民及救護人員出入。
工程隊伍亦盡早巡視各區正進行工程的工地,確保妥善實施防風措施;而污水處理部同事則覆檢本署重要設施(尤其雨水泵房等),以確保設施在颱風及暴雨期間能正常運作。此外,本署亦與各界通力合作,例如與相關政府部門聯合設立應變聯絡機制,以減低海水淹浸對杏花邨居民的影響;與杏花邨管理處保持緊密聯繫,巡察該邨盛泰道一帶的公共雨水排放系統,確保系統運作正常。又積極與承建商協調,準備臨時抽水設施,以及採取臨時防禦水浸措施,減低水浸風險和影響。
風暴期間 緊守崗位
超強颱風「山竹」為本港數十年來威力最強的颱風,在鰂魚涌和大埔滘錄得的風暴潮分別為2.35米及3.38米,為該等地區歷史新高。兩地的最高水位分別為海圖基準面以上3.88米及4.69米,僅低於1962年颱風「溫黛」肆虐香港時所創的記錄。面對空前威脅,我們在風暴期間動員超過600人,當中包括各部別同事及承建商。本署更首次於三號颱風信號開始懸掛時(即2018年9月15日下午四時),啟動緊急事故控制中心,以作緊急應變。同事和承建商在風暴吹襲期間,不眠不休輪班工作,甚至駐守當地。風暴期間,不少同事冒著風雨前往水浸地點工作,例如直屬員工隊的四隊緊急隊伍,在十號颶風信號和紅色暴雨警告高懸時,抵達嚴重水浸的杏花鄰,協助疏導積水。我們亦派遣緊急應變小隊到鯉魚門巡查及協助疏道排水設施,又派員到區內了解情況及向該中心匯報區內情況和檢視擋水板及堆砌沙包的安排。污水處理部逾百同事亦在風暴期間駐守廠房,即時復修受損系統,確保系統運作正常。
同事及承建商共18人更在星期六傍晚駐守全港最低窪地區之一的大澳至星期一清晨,在風暴期間隨時候命,以應對該處各種緊急情況。根據去年「天鴿」的經驗,河堤及擋水板可能出現難以察覺的罅隙,這些裂縫容易因風暴潮下的水壓而出現滲水。因此,在整整六小時的風暴潮影響期間,同事不停巡迴視察。果然,在風暴來襲後期有兩個位置的防水膠因水壓而鬆脫。幸而同事及時發現,搶修缺口,成功保護受影響範圍約180個民居。承建商與同事合作無間,效率超卓,無私為市民服務。
除了上述地點,我們亦收到47宗在不同地方的水浸報告。同事接報後迅速到達現場,並善用資源解決問題。同事努力不懈,通宵達旦,最終在改掛三號強風信號約一小時後,完成處理所有水浸事故。
馬不停蹄展開善後工作
「山竹」襲港後,即使風暴潮已過,同事仍馬不停蹄,展開繁重的善後工作,包括檢查及清理淤塞的渠道,務求令社區盡快回復正常。由於風暴令大量樹木倒塌,河底積聚大量枝幹,嚴重阻塞河道,尤以新界北區一帶為然。同事於是將塌下的樹枝分切,動用夾車清理大型樹幹,以疏通河道。大澳的同事在海水退卻後,馬上安排承建商清拆出入口位置的擋水板,方便救援人員進出,以及安排清理堵塞渠道的雜物。清拆工作直至星期一凌晨才完成。另一水浸重災區 — 杏花邨,該邨大廈設施(如升降機槽底)積水處處,我們致力提供協助,紓緩水浸問題。處理風災的工作困難重重,殊不簡單,但能為市民提供適切援助,盡量減少意外及破壞,勞苦絕對值得。同事的努力和專業精神備受讚許,如觀塘區議會讚揚本署在鯉魚門進行的防備及善後工作。
風災過後,部分鯉魚門及大澳居民請求本署協助安裝擋水板。本署會繼續與民政事務總署協商,在檢視環境、水浸風險、建築物結構、個別住戶情況、措施成效等因素後,以試驗形式為低窪地區長期受風暴潮及越堤浪影響的民居,安裝擋水板作短期防禦措施。
「山竹」過後,滿目瘡痍,本署不少設施均受破壞,其中西貢污水處理廠損毀嚴重。海堤以及所有二級污水處理的設施和主要喉管無一倖免。因此,該廠只能維持一級處理服務,另加臨時消毒程序。當時,本署各部別上下一心,全力配合搶修工作。同事努力不懈,最終在一星期內把經過一級處理的污水輸送到原來的排放管道,作深海排放,停止對近岸造成影響。同事日以繼夜進行近三個月緊急搶修,修復大部分機械組件,令廠房重投服務。去年12月,該廠已恢復二級污水處理程序。
鴨脷洲污水處理廠旁的一段海堤及一個維修工場亦遭受破壞。可幸,設施經搶修後,該廠已完全恢復污水處理服務。風災過後,該廠的沿岸將加建擋浪牆,以減輕海浪衝擊對廠房造成的影響。
為提升西貢和鴨脷洲污水處理廠原有海堤的防禦能力,我們正就海堤重建進行設計,並會參考最新的風力、氣候及海浪資料(包括颱風「山竹」的數據),確保新建海堤能提供適當保護。
防患未然 正視氣候變化
是次風災雖然破壞力驚人,但我們能安然度過,全賴各政府部門通力合作,而本署各崗位的同事不辭勞苦,默默守護社區和保護市民,實在功不可沒。「山竹」遠去,我們的生活和社區亦已逐漸恢復正常,但隨著氣候變化,極端天氣為香港帶來的自然災害將越趨頻繁。面對未來可能更嚴重的風暴及風暴潮,單靠既有的防洪措施,將難以持續解決風暴及風暴潮引致的海淹。因此,我們必須未雨綢繆,積極檢討是次應對工作,從而提升面對極端天氣的抗禦力。
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我們須調整防洪措施至耐洪策略,例如實施可調式的擋水措施。此外,本署自2007年起已積極落實藍綠建設,推動排水系統可持續發展。藍綠建設與海綿城市概念類同,包括生態河道、蓄洪湖泊、濕地、多孔路面、雨水花園等,使本署設施與社區融合。位於安達臣道石礦場的蓄洪湖將是全港首個融合排水和休憩功能的公園;至於東涌河畔公園,則是全港首個天然河道公園,同時發揮保育、排洪、休憩、教育等作用。未來的新發展區將有更多藍綠建設,力抗氣候變化,讓香港繼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