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务之声

2019年6月 九十七期
編者的話
專訪助理署長/設計拓展 - 黃緒勤先生
渠務署30周年 - 員工及親友寵物同樂日 創新的渠務署 - 今次寵物才是主角
工程管理部
送舊迎創新
與退休同事茶敘
人物專訪:王健文先生
「工地安全及整潔獎勵計劃(2018)」頒獎典禮 - 同享工地安全及整潔成果
渠務署2019年科研茶聚 - 風雨不減的熱情
污水處理中的化學世界
榮休專訪 - 梁爵麟先生
親善探訪計劃
渠少
渠務之「星」
香港工程師學會「工程師體驗巡禮」
沙田污水處理廠午間跑步隊
渠記廚房雪花酥製作班
「愛‧身歷耆境」- 2小時體驗模擬高齡衣體驗活動
「愛‧耆樂無窮」- 生命故事記念冊
「愛‧自然」育養海岸計劃
「愛‧回書」- 書籍、益智遊戲及禮品回收及分享活動
第8屆國際水協亞太地區會議及展覽
重拾往昔
家有喜事
步步高陞
渠務之聲編輯委員會
工程管理部
工程管理部是设计拓展科的四个分部之一,有别于其他三个分部,我们负责的工程种类涵盖雨水和污水,以及近年的更换及修复工务工程(R&R)。本部20多位工程师现正管理26项工程项目、6个工程合约、11个工程顾问合约,以及24项丁级工程项目。本文节录部分项目细节,让大家了解本部的工作。
修复渠管
渠管如同我们的血管,随看年月逐渐老化,难免三病四痛。本署辖下4 200公里的地下雨水渠及污水渠因过往「饮食不良」,加上「岁月不饶管」,渐渐出现问题。本港过去十年出现大大小小的塌渠事故,包括2015年沙田源禾路的塌渠事故,严重影响交通。就此,各区一直努力进行渠管勘测及修复工程,至于一些较为复杂并涉及大额工程费用的修复工程,则以工务工程计划形式进行,以便更有效推展项目。
本部现正为九龙、沙田、西贡及屯门数段长约六公里的污水干渠进行修复工程,每项工程都要小心翼翼进行。需修复的渠管大多位处繁忙的交通要道(如龙翔道),我们须详细研究临时交通措施,以及争分夺秒,善用不同时段逐步施工,以减低对市民的影响。工程人员于日间(如上午十时至下午三时)尽可能完成高噪音工作(如开凿路面、建造竖井等),避免影响市民晚间休息;晚上(如凌晨十二时至清晨六时)则进行低噪音工作(如清洗和修复污水干渠),以减少日间占用繁忙车路的时间,避免造成道路严重挤塞。此外,工程人员还须顾及其他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如污水主干渠的水位高度),以决定施工程序及安排。基于安全,修复工程只能在水位较低的情况下进行。
污水干渠修复工程大多于深夜进行,工程人员穿上全身保护衣,不辞劳苦在恶劣环境下工作,当中大多是密闭空间工作,安全风险极高。本部十分注重建造安全,由安排人手、准备安全装备、提供安全训练,以至执行和监督工程都一丝不苟,并会定期分享经验,时刻提醒工程人员注意安全。
施工期间,工程人员会在适当位置安装隔音屏减低工程产生的噪音,以及安装风扇加强通风;亦不时与区议会及周边商户联系,例如定期与区议员到现场视察,加强沟通,聆听市民意见;在个别交通繁忙地点,更安排亲善大使为行人提供协助,及时处理及解答市民查询。
除了修复极高塌陷风险的污水主干渠外,本部2015年完成检视4 000公里的雨水渠及污水渠记录,其中约四成现有渠管并没有全面状况勘测(Condition Survey)记录。为了补充资料库内容,我们会先为未有记录及评为中高风险的渠管进行勘测,待有关工作完成后,再决定须否进行修复工程。按现有状况勘测记录显示,不少渠管须进行修复。为此,本部积极搜寻最新物料及技术来清理渠管的陈年旧积、处理管内长期高水位以进行勘测及修复,并探讨利用不同修复方法的可行性及应用范围等。雨水渠及污水渠的状况勘测及修复工程自2016年年底立项为乙级工程后,本部已全速推展有关工程,并于2018年就第一期工程向立法会申请拨款,工程已于本年年初展开,余下项目的整体进度亦较预期快,这有赖全体同事的共同努力。
除了修复无压渠水管,我们亦参与修复污水泵喉的工作。现时很多污水泵喉系统单靠一条泵喉运作,故难以将之停用或把污水分流至其他渠管,以进行检查或保养维修。因此,进行大部分修复污水泵喉的工程同时须建造新泵喉。污水泵喉会随时间老化,加上污水侵蚀,加剧其结构损坏的风险。如污水泵喉爆裂,污水溢流会严重影响邻近环境及路面交通。去年「山竹」袭港期间,香港岛南区苗钟径一段直径450毫米的近海污水泵喉断裂,污水溢出,影响附近深水湾泳滩的水质。由此可见,修复污水泵喉工程刻不容缓。
本部正在设计修复南区、观塘、大埔及元朗数段共长约13公里的污水泵喉,并复制长度相约的泵喉。修复污水泵喉极具挑战,虽然本署的污水泵喉和水务署的食水管都是输送加压液体,但两者的操作系统不同,因此未能借鉴该署过去修复水管的做法。此外,污水泵喉大都敷设在繁忙的马路下,我们须不断探索,应用创新技术和方法来建造新污水泵喉和修复现有污水泵喉,冀尽快完成工程,减低泵喉爆裂的风险,以及对交通的影响。
防洪工务工作
防洪工程一直是本部的主要工作,已完成的工程包括同时采用截流、蓄洪及疏浚方法,用以减低旺角水浸风险的启德雨水转运计划、大坑东蓄洪池及弥敦道渠管工程。此外,本部参与兴建两条雨水排放隧道,即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及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
最近完成的黄大仙段启德河改善工程是本部近年处理较大型的防洪工程。这项市区明渠改造计划,不单减低黄大仙及新蒲岗一带的水浸风险,亦将启德河活化成香港首条市区绿化河道走廊。活化河道是近年热门话题,本部早年在规划河道改善工程时已加入活化水体意念,例如在2007年完成的蚝涌河改善工程加入多个生态保育元素,为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营造天然溪涧环境,使河溪生态更多元化。
本部会继绩负责由雨水排放整体计划检讨研究推出的防洪工程,包括尖沙咀、黄大仙及九龙城雨水排放改善工程。设计上述市区渠务改善工程时,我们会考虑最新的设计标准,并利用建筑资讯模型(BIM)、水力模型软件等技术优化设计,使工程得以顺利推展。
除了传统的三类改善方案(即截流、蓄洪及疏浚),本部亦开始研究另类防洪改善措施,例如在设计中的元朗防洪坝计划,利用大型水闸防止海水倒流入河道或雨水系统,配合大功率水泵和预报天气资料,自动启动防洪坝及泵房,保护元朗市中心的低洼地区免于洪患。此计划既可提升元朗市中心的防洪水平至所需标准及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应对气候变化,亦可活化现有元朗明渠成更怡人的市区河道。
建造污水收集系统
经过多年努力,乡村地区的卫生环境及附近河流和海港的水质正逐步改善。本部已在大埔及屯门共30多条乡村扩建污水收集系统,有效改善乡郊卫生环境、提升乡村居住质素,以及复原及维护附近的水体生态环境。
我们已在屯门铺设总长约8.5公里的乡村污水收集系统,部分工程项目正在施工或设计,未来公共污水收集系统将扩展至屯门区十多条乡村。至于大埔,我们已为林村谷一带26条乡村敷设总长约34公里的污水渠,以及提升区内公共污水收集系统。同时,我们正努力争取资源,为将军澳一带共11条乡村/地区敷设长约10公里的污水渠。
在乡村建造污水收集系统看似简单,但事实并非如此。要确保每所村屋都能接驳至公共污水收集系统,首要任务是与村民订立拟建终端尾井的位置。首先,工程团队会跟村代表联络,并征得其同意才展开工程。施工前,我们联同承建商进行家访和实地视察,确认每所村屋现时的排污出口及化粪池位置,订定终端尾井接驳点,并让村民及早知悉日后的接驳安排。如发现接驳位置须占用合约以外的政府土地,我们会视乎现场环境,增建或修改污水渠走线和污水沙井位置,并就相关修订谘询村代表和邻近村民的意见,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以免工程展开后因须申请额外土地而导致工期延长,亦可避免村民就有关修订引起争端。工程团队未雨筹谋,务求令工程如期竣工,让村民早日享用乡村污水收集系统。
总括多年来在不同乡村推行污水收集系统工程的经验,由于每条乡村的地理环境及文化风俗各有不同。要确保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工程人员必须与村民保持紧密沟通、携手合作。每当遇到有关村落的问题,村民可说是我们的「盲公竹」,在他们的提点下,大部分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新环境·新景象
由去年5月起,本部将所有同事的座位全部集中在湾仔税务大楼42楼,以便大家互相沟通。
自本年3月起,潘瑞信先生正式成为本部总工程师,在其带领及指导下,我们会继续不断学习,在雨水、污水和R&R各工程范畴尽展所长、迎难而上,使部门更进一步,迈向新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