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务之声

2020年6月 一百零一期
似是故人来
协和里是跑马地的一条单程路,全长不足200米,却隐藏了不少历史痕迹,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修建的防空洞和有超过60年历史的街道名牌。这个街道名牌上「协和里」三字仍保留由右至左的传统写法。这里还保存着几个年代久远的圆形渠盖。
2003年底,我调离操作维修科前,曾到协和里向这几「位」圆形渠盖「老前辈」话别;2020年初,完成渠务署30周年纪念册之后,在某个云淡风轻的下午忽然涌起探望「老前辈」的念头,于是再次走到跑马地协和里,最终喜见它们又黑又圆的「面庞」依旧在行车道上朝天「仰望」。
2003年及2020年这两年恰巧都出现影响全港的疫情,令我想起渠盖在香港的历史亦可追溯至1894年 — 当年,鼠疫爆发,促使政府改用雨污分流系统和覆盖沟渠,而渠盖此后亦成为本港污水排放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
香港最早期的雨水渠盖大部分属圆形设计,至1970年代中才改用方形设计。协和里有英国铸造厂Needham(名称取自创办人的姓氏)铸造的圆形渠盖,盖面刻有当时香港渠务部的英文缩写和政府物料记号,估计是1960年代或之前的产品。这家铸造厂于1834年在英国曼彻斯特附近一处名为Stockport的地方成立,因此渠盖盖面刻有“Needham Stockport”字眼。虽然该厂在1979年结业,但其产品遍及全英和世界各地,至今仍十分常见。大家出外旅游时不妨多留意自己脚下的路面,或许会发现该厂铸造的渠盖呢!
协和里还有一款由英国铸造厂Burn Brothers铸造的圆形渠盖,盖面只刻有铸造厂厂名,推算是在1950年代或更早时期铸造的产品。这家铸造厂在1911年开业时设于伦敦滑铁卢(Waterloo)火车总站附近。多年前,伦敦的工厂区造成严重空气污染问题,是导致当地成为「雾都」的元凶之一。1960年代初,该厂因受空气污染管制措施影响而搬离当地,其后更被收购易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就这样,在二十世纪中叶,协和里的圆形渠盖「老前辈」从英国经历漫长旅程飘洋过海来到香港跑马地一隅,然后随着年月流逝,隐没在通衢大道背后。
发展局局长于2018年12月在发展局网页的「局长随笔」一栏中转述本署热线总监黎超良先生讲解渠盖的作用和特色,让市民增进对渠盖的知识。鉴于世界上不少地方的人都把渠盖视为城市文化的瑰宝,我希望香港人也同样珍惜本地的渠盖,使它们可继续见证香港的发展历程。
公共关系组
工程师
谭杰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