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生围河流导赏径
前往方法
起点 |
公共交通 / 路径 |
---|---|
博爱医院 |
巴士 68, 68F, 76K |
青山公路元朗段 (近博爱医院) |
小巴 36, 37, 38, 75, 76, 78, 603 |
|
步行约5分钟到达景点1 |
终点 |
公共交通 / 路径 |
---|---|
景点1 (南生围路近灯柱AD0554) |
沿南生围路步行约12分钟乘搭南生围横水渡前往对岸渡头后,然后步行约16-22分钟到达朗屏港铁站 /元朗港铁站。 |
上述交通路线仅供参考,实际所需时间受步速、公共交通路线更新/ 临时改道安排、天气及实际路面情况影响而有所不同。
声音导赏
香港的河道工程主要是为了防洪和处理水浸问题,而工程技术会随着时代改进。香港早期的河道治理工程是把天然河道拉直和挖深,并在河床和河岸铺上混凝土,令洪水尽快排走,但这样做有可能破坏河流天然的水文、生态和水质。原本由泥沙、石块及植物组成多样化的天然河溪环境,变成单一、平滑、没有植物的混凝土表面,原本的生态受到破坏,水质也恶化。
现在的河道及河岸工程会采用改良设计,保留天然河床及河曲,例如九十年代在山贝河和锦田河进行的工程,保留了天然河床,为原本的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又种植红树以提升河道的生态价值等。
改良的河道工程技术有:「混凝土草格」、「抛石工法」、「石笼」等。混凝土草格-在河道混凝土表面开出很多方格,格中放置泥土和种草;抛石-于海岸防波堤常见的抛石工法亦用在河道工程上,只是使用的抛石较平滑及细小;石笼-以石块填充钢丝编成的笼去堆砌河床和河岸,现时不少河道工程都使用石笼。
在大家面前的元朗排水绕道,底部以「混凝土草格」建成,有孔洞,让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连通,并让植物生长,河道走向模仿了天然的河曲,使人工河道看起来更自然。
你可在导赏径找寻其他经改良的设计。你认为这些设计对防洪、景观、生态和水质,是好还是坏呢?
声音导赏
元朗平原位处低洼地区,过去经常受到水浸威胁。为了减少平原北面元朗市中心的水浸风险,渠务署在元朗市东南面沿着元朗公路南侧修筑了一条「运河」─元朗排水绕道,把元朗市中心南面的山贝河的河水引流到锦田河的新河道,而非元朗市的元朗明渠,以纾缓元朗市中心的水浸威胁。
元朗排水绕道全长3,800米,宽20多米,底部有一条旱季流,收集元朗区四成的雨水排往锦田河新河道。元朗排水绕道下游部分采用了「混凝土草格」这个人工植草的方法。混凝土表面满布孔洞,洞中铺有泥土供植物生长,让人工河道也能长满青葱的植物,改善河道外观。
除混凝土草格外,元朗排水绕道下游有一个长350米、面积达1.8公顷(相等于18个标准泳池)的浅水池。池内和河堤种有不同的湿地植物(例如:灯心草) ,形成一个湿地生态区,为不同动植物提供生境,作为元朗排水绕道工程的生态补偿。
在元朗排水绕道和锦田河新河道交汇处前约180米,设有一道充气堤坝,用作阻隔受污染的河水在潮涨时倒流入元朗排水绕道,以防止气味及垃圾对上游附近居民带来滋扰。
在大家面前的元朗排水绕道是由陆地开凿而成的人工河道。因为城市发展导致的排洪量与日俱增,单靠改建原有河道,已不足以增加排洪量。
声音导赏
在元朗排水绕道下游附近辟设了一幅7公顷的人工湿地,面积约等于10个标准足球场,由3个荒废的鱼塘改建而成,以补偿因工程而失去的鱼塘和农地,并为鸟类、蛙类、蝙蝠及蜻蜓等提供生境。人工湿地的南面又种有大片竹林,以吸引鹭鸟栖息。
人类活动,例如:经营食肆、车房、农业等,会在街道或土壤留下食物渣滓、化学物、肥料、农药等污染物。下雨或冲洗街道时,这些污染物会随水流直接或经雨水渠排入元朗排水绕道。由于这些污染物没有固定的排放点,所以这类污染称为「非点源污染」。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运作,免费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例如:供应氧气、降解污染物等。人工湿地亦是利用湿地生态系统,以天然方法净化元朗排水绕道的河水,并处理非点源污染。人工湿地由三个主水池、一个深水池、一个季节性浅水池和一个永久浅水池组成。河水会被泵进人工湿地内,在碎砖池和蚝壳池沉淀以过滤水中的固体,并由芦苇圃吸收水中的养分。其后,河水流入各个水池,经湿地生态系统再净化后排出锦田河。
声音导赏
大家眼前这段锦田河是在1997年建成的新河道,原有的锦田河旧河道是典型的曲流,又窄又迂回,暴雨时难以迅速排走洪水,导致锦田一带的低洼地区经常水浸。
要解决锦田区水浸问题,其中一个方法是提升锦田河的排洪能力。在下游南生围进行的河道工程,是藉开凿大片鱼塘贯穿南生围,辟出一条约120米宽,约3公里长的人工新河道,并在山贝涌口村连接山贝河,以提升锦田河的排水能力。
这里是锦田河新、旧河道的交点,亦是原本锦田河的下游。新河道在1997年建成后,旧河道与锦田河就不再相连。新河道的设计保留了天然的河床,营造原来的湿地环境,为野生生物提供合适的生境栖息、觅食和繁殖。当退潮时,大家更可看见河道两旁露出的泥滩。
若大家想看看锦田河旧河道的面貌,可沿后面的岔路走。旧河道狭窄,迂回弯曲,河岸长满植物,与宽直的新河道截然不同。
声音导赏
雨水落到锦田平原及其周边的山岭,便沿山坡汇成溪涧,众多的溪涧汇聚成锦田河,流经锦田、南生围,最后流出后海湾。
锦田河发源于香港第一高峰大帽山,干流河源在大帽山山顶以北海拔约910米的地方,是香港发源地第二高的河流(第一是大城石涧,海拔约930米)。锦田河流域面积约为44.3平方公里,上游流域被东面的大刀屻、南面大帽山的山脊、西面的蚝壳山和北的鸡公岭的分水岭包围,形成菱形的盆地。
锦田河上游河段大部分是浅狭而陡峭的石涧,强烈的下蚀作用造成各种河流地貌,包括V形河谷、交错山嘴、急流、壶穴等,在特殊的地质条件下,会形成瀑布、跌水潭和峡谷,与下流平缓宽阔的河道截然不同。下游的河流地貌主要是曲流,但因河道工程而变得残缺不全。
在暴雨时,锦田河会收集整个锦田河河盆的雨水,导致河水暴涨,若河道未能及时疏导洪水便会泛滥。
声音导赏
元朗有很多鱼塘。山贝河河口、南生围一带的河流冲积平原,地势广阔平坦,黏土土质很适合开辟鱼塘。所以,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带已经有基围和鱼塘运作。及至五、六十年代,后海湾的鱼塘养殖业开始蓬勃,有大量稻田和基围转为鱼塘,使元朗成为香港最大的鱼塘区。不过,现在不少鱼塘已用作城市发展,例如锦田河新河道,也是藉开凿多个鱼塘而成。河道旁一些三角形的小水池,就是原来鱼塘的部分。
八十年代是香港鱼塘养殖业的全盛期。在1986年,香港鱼塘的面积约达2,130公顷,养殖淡水鱼的产量亦达每年近6,000公吨的高峰。可是,内地淡水鱼供应造成竞争、加上城市发展和水质污染的影响,香港鱼塘养殖业在九十年代开始萎缩。到2012年,香港鱼塘的面积只有约1,150公顷,淡水鱼产量有2,000多公吨。
以往本港鱼塘饲养的鱼种主要包括:鲤(Cyprinus carpio)、鲢(Hyp 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鲮(Cirrhinus molitorella)、鲩(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鳙 (Aristichythys nobilis)。乌头(Mugil cephalus)是元朗鱼塘的名产。以前,后海湾是乌头的育苗场,渔民可在冬春期间于山贝河河口捕捞乌头鱼苗,然后放到鱼塘饲养。可是,后海湾受污染影响,鱼苗数目现已大不如前。现在,鱼苗主要由内地或台湾入口。近年本地鱼塘亦成功饲养黄鱲鲳(Trachinotus blochii)、盲鰽(Lates calcarifer)、龙趸(Epnephelus lanceolatus)等鱼种。
鱼塘除可养殖鱼类,还甚具生态价值。相邻的鱼塘可形成大片湿地,供水鸟和其他野生生物栖息。鱼塘的水在捕鱼及清理后排走,塘底的小鱼及无脊椎动物就成为鸟群的盛宴,所以鱼塘是人类活动和大自然并存的好例子。这大片鱼塘还有助稳定微气候,并在暴雨时发挥蓄水缓洪的功能。
声音导赏
流经南生围的锦田河新河道于1997年建成。为补偿受工程影响的湿地,新河道和山贝河河岸皆种有红树和类红树,品种包括秋茄树(Kandelia obovat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红树林不但有助孕育生态,更能加固河岸。
红树生长于河口和受潮汐影响的河道下游。只要细心观察红树叶上的泥土痕迹,就可大概知道涨潮时的水位。涨潮时海水会淹盖泥滩,潮汐涨退令水的盐度经常变化,泥土松软不稳,难以扎根,加上泥土缺氧,不利一般植物生长。然而,红树有特殊的结构,偏偏可以适应河口的环境,在这样如此「恶劣」的环境生长。
红树有特别的构造适应河口经常变化的盐度,例如以盐腺排出盐分;或把盐分储存在树叶内,藉落叶带走植物的盐度。另外,红树因有不同的构造,能在松软的泥土上生长,例如拱型的「支柱根」、在泥土中横向生长的「缆状根」,以及大块直竖的「板根」。
某些红树有挂在树枝上的笔状胚轴。胚轴是已经萌芽的种子,当胚轴成熟落在泥土上,就可加速长成树苗。外形独特的红树胚轴也是辨认红树的好方法。
红树树皮含单宁酸,可抽取作红色染料,因为得名。所以这类生长在河口泥滩的树木,泛称红树。
声音导赏
锦田河、山贝河和其他河道的河口在后海湾沉积,形成广阔的泥滩,是水鸟觅食、栖息和繁殖的要地。每年冬天,成千上万的候鸟会在此停留,当中包括多种世界性濒危品种。所以后海湾的泥滩、红树林和鱼塘等是重要的国际性湿地。
米埔和内后海湾约1,500公顷的泥滩、红树林和鱼塘,已于1995年9月4日,获正式列为拉姆萨尔湿地,具国际性认可。公约的正式名称是《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特别为水禽栖息地的湿地公约》,旨在保护及推广善用湿地,是多国政府于在1971年2月2日于伊朗拉姆萨尔市签订的一条公约,因而又称《拉姆萨尔公约》每年2月2日订为世界湿地日以志公约签订。
米埔及内后海湾获列入拉姆萨尔湿地,需符合一些准则,包括每年冬季该处平均有超过二万只水禽栖息,当中更包括相当数量的濒危水鸟,例如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除水鸟之外,该处记录到的野生生物种类,包括17种哺乳类动物、21种爬虫类、7种两栖类、37种鱼类、400多种无脊椎动物和一140种植物等等,可见其生态价值很高,是香港珍贵的生态资源。
虽然大部分锦田河和山贝河未获纳入拉姆萨尔湿地的范围,但河水为这片湿地提供沉积物和养分,起着关键作用。为保护湿地生态,进行锦田河和山贝河的治理工程时,亦在河口实施多项措施。例如,保存多个鱼塘,在河岸种植红树,保留河床的天然土壤等。
近年每逢冬天,都有大量的水鸟在南生围锦田河和山贝河河口觅食,吸引不少市民前来观赏。
声音导赏
咸水草的学名是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 Lam. var. brevifolius Boeck.),生长于咸淡水交界,因而有咸水草之称。以往,咸水草多用于包扎日常用品和食物,是街市商户的必需品。
咸水草是短叶茳芏的茎秆。晒干后的咸水草,可作捆绑绳子之用。咸水草柔韧有力,不易移位,可用作捆菜、扎糉和织帽,可说是昔日生活的必需品。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对咸水草的需求甚殷,每年从东莞输入超过十万斤!西营盘是香港售卖咸水草的主要地方,售卖咸水草的店铺遍布每个角落,不过,随着胶袋日益普及,咸水草渐被淘汰。在西环可能只剩下最后一间的咸水草批发商。
短叶茳芏属于莎草科莎草属,是多年生的水生草本植物。茎部呈三角形,是莎草科植物的特征,高度可达一米以上。顶生聚繖花序,由5至10枝不同长短的辐射型分枝组成。它真正的叶子在茎秆的基部,而并不是在花序底比较明显的苞叶。短叶茳芏容易成长,一年大约可以有两次收成。生长地区遍及中国华南沿岸、台湾、日本及越南。在香港,常见于后海湾和沙头角一带。
声音导赏
从这里向元朗市中心方向望,不远处就是锦田河的天然旧河道与山贝河交汇之处。现在锦田河与山贝河在南生围以北汇合,但是在河道整治工程之前,锦田河天然旧河道与山贝河交汇之处是在南生围以南。
明朝时,山贝河有不少河段,河道深可驶船。清朝时,人们利用街渡来往大奚山(即大屿山)和元朗墟,航运发达,附近曾设有船厂制造木船和桨橹,元朗墟市(即现在的旧墟)形成亦与此有关。昔日这里较现在繁盛,沿河而建的山贝涌口村,现时仍可看到河边的棚屋。及后至二十世纪初,青山公路直达元朗,加上元朗河道日渐浅涸,水路渐渐被陆路运输取代。现在,山贝河基本上已没有水路运输。
河口是渔获丰富的捕鱼场。当时,渔民在山贝河河口的泥滩架起「插网」,退潮时随水游出后海湾的游鱼会被网住,例如黄脚鱲(Acanthopagrus latus)和白鳝(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
© Copyright by Green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