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不單是本署的重要策略課題,亦是我們的抱負。它是我們和各合作夥伴為市民提供服務時所堅守的環保目標。
綠意盎然
本年度內,我們舉行了多次植樹活動,其中包括兩次特別大型的活動。二零一一年四月九日,本署署長陳志超聯同發展局副秘書長丁葉燕薇、大埔區議會主席張學明議員、大埔鄉事委員會主席文春輝、大埔民政事務專員李國彬和其他大埔區村民代表,一起主持植樹活動。當日,超過100名大埔的中學老師和同學參與種植灌木和其他綠色植物。
同年的十一月十六日, 本署署長聯同發展局副秘書長雷潔玉、西貢區議會主席吳仕福、西貢鄉事委員會副主席何觀順及其他西貢區村民代表,在福民花園舉行另一次植樹活動,當日更種植了三株「宮粉羊蹄甲」。同樣地,我們亦邀請了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小學部和天主教聖安德魯小學的老師和學生一起種植,讓青少年有機會參與其社區的綠化工作。
除了種植樹木,我們亦關注環境保育。在佐敦谷箱形雨水渠污水截流工程的工地,我們便保存和移植了一棵達40年樹齡的大樹。工程小組先經過四個月的研究和測試,最後才於二零一一年四月遷移這棵樹。當日,工程小組使用一台400公噸的起重機將樹木遷移到臨時護養區,整個過程歷時十多個小時。一俟工程完成後,大樹將被移植到一個永久的位置。這次成功移植樹木,不僅實踐我們的環保承諾,同時亦體現了工程團隊成員之間的緊密合作。本署在二零一一年一月開始作「樹木風險評估」,現已檢查超過8500棵樹,為個別樹木進行評估後,我們會按需要進行補救工作。我們預計在二零一二年五月底完成樹木風險評估。
綠化天臺和垂直綠化
綠化天臺工作方面,我們在沙田、大埔、屯門和將軍澳等地區的現有設施進行園境美化工程。在將軍澳,我們透過與該區區議員聯繫、了解居民對綠化環境的期望後,為將軍澳基本污水處理廠房增闢超過700平方米的綠化天臺。
垂直綠化是另一種環境保護的方案。我們首先研究可行方案,才為沙田污水處理廠進行垂直綠化工程,工程已接近完成。不同的攀緣植物現已生長茂盛,美化周圍環境。我們的研究顯示,被植物覆蓋的外牆表面,在夏天的溫度可減低攝氏七度。此外,我們亦與香港理工大學一起研究綠化天臺對幫助減少徑流,以及強風對綠化天臺的影響。我們已開始收集數據,有關研究預計可於二零一三年完成。
改善生態環境
在二零一一年十月,我們就原為混凝土排水渠的啟德河展開修復工程,以改善河道的生態環境。參考早前西貢蠔涌河改善工程的經驗,我們的工程團隊決定採用多項同類的生態措施。啟德河的修復工程,正是我們順應市民要求建設生態河道而不希望加建上蓋的成果。
所採取的生態措施包括在河道壁建造魚洞穴,在河牀放置大石,並在兩邊河堤種植喬木、灌木和蔓生植物。魚洞穴為魚類、無脊椎動物和其他水生生物在水流急速時提供庇護;河牀大石則可使水流速度產生高低變化,從而促進物種多樣化和孕育微型棲息生境。除此,我們同時會進行美化河道周遭景致的工程。
在二零一二年三月,我們展開題為「環保河道的生態水力學研究─第一階段」的研發,目的是要清晰了解各種環保河牀、河堤和基底設計,對提升環境狀況,例如生境和物種多樣化方面的成效。這項研究亦包括水阻力和植物品種的定性評估。當研究在二零一三年完成後,研究所得將可為本署的河道和排水道生態建設工程提供指引。
能源效益方案
1. 使用再生能源
為了盡量節約能源,我們一直在廠房設置再生能源裝置;其中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光伏板、太陽能板混合電燈柱、風力渦輪發電機,以及熱電聯供發電機,均有助進一步降低能源消耗。在污水處理過程中,我們同樣可回收能源。目前,我們的二級污水處理廠的厭氧消化設施,每年可生產約1000萬立方米的生物氣體。
在二零一一年至二零一二年度內,本署從厭氧消化過程產生的生物氣體中的80%,便產生了大約2700萬度的電力。生物氣體是污泥在達致穩定狀態過程中的副產品,如果釋放到大氣中,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效應比二氧化碳強20倍。但生物氣體的甲烷含量為65%,亦是能源所在。一俟所有能源回收設施在二零一三年完成後,我們預期可全部利用由厭氧消化過程產生的生物氣體,產生相等於約3300萬度的電力。
2. 碳審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本署積極控制轄下設施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我們先找出污水處理廠在運作過程中釋出的溫室氣體量,然後採取適當措施以減少這類氣體釋放。同時,我們現正評估這些措施的成效。整個過程稱為碳審計。
在過去三年,我們已經獲取在污水處理廠進行碳審計的經驗。在二零零九年和二零一一年間,我們已先後成功完成位於沙田、小蠔灣、石湖墟及昂坪的污水處理廠的碳審計。二零一一年的審計結果顯示,石湖墟和昂坪兩間污水處理廠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量分別相等於約7500噸和560噸二氧化碳。
在審計過程中,我們確定了電力和石化燃料的消耗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因此,我們的相應措施便是減低耗電量、提高污水處理廠的效率和使用再生能源。這些工作包括安裝發光二極管燈、採用更高效能的鼓風機和裝設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渦輪發電機。
本署根據相關經驗, 制定了香港污水處理設施進行碳審計的指引。該指引訂定碳審計的劃一標準程序和範疇,目的是使審計結果具比較性。
本署亦已就部分建造工程,如望后石污水處理廠及薄扶林、畢拉山和跑馬地的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展開碳審計。預期這兩個碳審計有助我們深入了解渠務建造工程的碳足跡。
3. 使用電動汽車
本署在二零一一年已開始試用電動車。現時有四輛電動車服務不同範疇的工作,如運送污水處理廠的污水和污泥樣本到我們的中央實驗室及往來建築工地。
在二零一二年年初,首個設於沙田污水處理廠,擁有全面數據記錄系統裝置的電動車充電站已投入服務。第二個充電站亦將於二零一二年夏天在元朗污水處理廠設置,以應付新界西的需求。隨著更多的電動車投入服務,並收集更多的數據,我們將更有效地監察這類電動車的成本效益,以及評估其長期適用性。
4. 熱電聯供發電機
遠自一九八九年,本署已開始利用一台裝置於沙田污水處理廠、發電量為一兆瓦的雙燃料發電機,從生物氣體回收能源。隨著新科技湧現,本署在二零零六年,通過使用石湖墟污水處理廠的首台熱電聯供發電機,更有效地利用生物氣體。
熱電聯供發電系統藉燃燒單一燃料如生物氣體,獲取能源。由於燃燒時可同時產生熱力和電力,因此可提高整體能源效益。與早期的雙燃料發電機比較,純以生物氣體作為燃料的熱電聯供發電機比較潔淨和有較低的氣體排放量。以熱能和電能來計算,熱電聯供發電機的能源回收效率亦更高。
首台設於石湖墟污水處理廠的熱電聯供發電機,發電量為330千瓦。兩台稍後分別安裝於大埔和石湖墟污水處理廠的熱電聯供發電機,發電量各為625千瓦和635千瓦,以進一步利用厭氧消化過程產生的生物氣體。三台熱電聯供發電機每年共生產約500萬度電力,足以供應770個四人家庭使用;節省約440萬元的電費,亦減少了3507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為了提高能源回收效率及進一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本署計劃在二零一二年年底,以發電量為1400千瓦的熱電聯供發電機取代沙田污水處理廠現有的雙燃料發電機。此外,我們現正於大埔污水處理廠安裝另一台發電量為630千瓦的熱電聯供發電機,以盡量利用所有厭氧消化過程產生的生物氣體。到二零一三年年底,當所有熱電聯供發電機投入服務,總發電量將可達到3.6兆瓦,即一年的綜合回收能源為3300萬度電力。
渠務署熱電聯供發電技術實施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