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署一直肩負著保障廣大市民免受水浸威脅的主要職責。我們竭盡所能,確保雨水排放系統時刻保持暢通和及時更新。
概要
在過去一年,本署不斷努力改善香港的雨水排放系統,以防範水浸威脅。我們進行不同的工程項目,以提升不同區域的防洪水平、檢討和更新雨水排放整體計劃,同時制定有效策略以應付香港不斷變化的排洪需要。
在市區,我們現正進行一系列總造價達103億元的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進度理想。工程項目包括港島西、荃灣及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及跑馬地地下蓄洪池計劃。上述雨水排放隧道工程完成後,可截取高地的雨水和提高相關區域的防洪水平,包括荃灣、西九龍及港島北。當跑馬地蓄洪池建成後,黃泥涌道、天樂里、立德里和摩理臣山道一帶的防洪能力將有明顯改善。其他地區如黃大仙區的啟德河改善工程已經分階段展開,進展亦令人滿意。
在新界,另一項總造價達137億元的龐大防洪工程亦早於一九九七年開始施工。這些工程包括覆蓋逾100公里的河道治理和27個鄉村防洪計劃。(主要的防洪工程詳情見附錄A,工程地點見附錄B)此外,為配合蓮塘/香園圍新口岸的近期發展,本署與深圳水務局將攜手推行治理深圳河第四期工程。
覆蓋全港的雨水排放整體計劃經已完成,為配合社會的最新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本署已逐步為不同區域的雨水排放整體計劃進行檢討研究。緊接著在二零一一年為元朗、北區和跑馬地完成檢討後,我們隨即展開為期30個月的西九龍和東九龍雨水排放整體計劃檢討,並定於二零一四年年中完成。大埔的雨水排放整體計劃檢討將於二零一二年年底進行,而沙田及西貢的雨水排放整體計劃檢討亦計劃在二零一三年年初展開。
防患勝於未然。在二零一一至二零一二年度內的維修和日常運作方面,我們的員工定期進行預防性檢查保養工作,例如系統巡查、清理淤泥和維修,所牽涉的排水渠和河道超過2017公里,耗資約1.04億元。(詳情見附錄C)
由於我們多年來不斷努力改善雨水排放設施,加上已竣工的多項防洪工程,我們已消除全港的主要水浸黑點,只剩下15個較輕微的水浸黑點。我們會繼續密切監察這些水浸黑點在雨季期間的情況,並預期在其他改善工程完成後逐一消除它們。
水浸黑點總數的改變
整體而言,二零一一至二零一二年度的工作進展順利及有成效。今年的天氣比較乾燥。二零一一年全年錄得總雨量1476.7毫米,較正常少38%,亦是自一九六三年以來錄得最少雨量的一年。二零一一年內,香港曾經發出14次黃色和2次紅色暴雨警告信號。
新界的防洪工作
新界區的低窪地勢、防汛排洪設施不足和迅速的城市發展,一直是我們防洪工作的主要關注。在制定預防策略時,除了考慮上述各種因素外,我們也會審視過去曾經長時間下大雨所造成的損毀情況。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本署已建設總長約79公里的排水道,以便更有效地收集和導流雨水。我們已完成27個鄉村防洪計劃,為總面積約240公頃的35個低窪村落,約30000名居民提供更大的保障。在這方面,我們將不斷努力進行防洪工程。
龍躍頭和軍地河的雨水排放改善工程已於二零一一年完成。這項工程提升了河道的排洪能力,足以抵禦十年一遇的暴雨。在建設過程中,我們遇到頗大程度的地下公用設施障礙。在我們的工程人員和承建商的共同努力下,最終趕及在二零一一年的雨季前完成預定的改善工程。
新界其他地區如大埔及粉嶺有相同的處境,兩地區均有排水系統不足和地處低窪的情況。我們在九龍坑的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進展順利,並預計可於二零一二年投入服務。在大埔林村河及桐梓路等地區的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進展亦令人滿意。
治理深圳河30周年
香港和深圳兩地政府自一九八二年四月成立聯合治理深圳河工作小組,至今已有三十年。自當年起,深港雙方工作小組緊密合作,以解決深圳河一帶的水浸問題,造福附近的居民為己任。經過多年合作,兩地已經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和做出令人鼓舞的成績,而深港聯手治理深圳河的合作亦成為日後跨境基建項目的典範。
深港合作模式
深港聯合治理深圳河工作小組負責協調香港特區政府和深圳市政府在治理和減輕深圳河污染問題的工作。兩地政府共同制定應對和實施策略補救方案。聯合治理深圳河工作小組以下設有技術小組和環境小組,他們負責規劃和實施深圳河的防洪工程,以及協助處理河流的漂浮物和防治污染的問題。
治理深圳河第四期工程
(蓮塘香園圍段)
深圳河治理工程分四期進行。第一、二和三期工程已分別於一九九七年、二零零零年和二零零六年完成,成功整治從后海灣至平原河,綿延13.5公里的深圳河。
為了減輕深圳河尚未治理的上游部分的水浸威脅,及配合蓮塘/香園圍口岸建設和新界北區的發展,本署和深圳水務局將代表兩地政府攜手展開整治深圳河的第四期工程。
第四期工程將治理長約4.5公里的深圳河河段,位處已治理的第三期河流的上游,屬於平原河口和白虎山東北匯合處的河段。第四期施工範圍包括擴寬河道、建設河堤和滯洪區,以提升防洪能力至可抵禦50年一遇的暴雨。
第四期工程將以生態河道為設計理念。有別於傳統的拉直河道的做法,河道的設計走線將改為盡量按照河道現狀走向佈置。河道橫斷面將採用梯形設計,並在河堤兩旁的斜坡上鋪設草磚;河牀會棄用混凝土鋪築,改為使用亂石基底或原有的河牀物料。
現時的河道彎曲位將改善並保留作「河漫灘」,以提供一個適合動植物生長的自然生態環境。其中最大的河道彎曲位將設計成「滯洪區」,它不僅大大提高河流的生態價值,在暴雨期間,還可暫存洪水,從而控制下游河道水位。
治理深圳河第四期工程完成後,除可紓緩周邊的水浸威脅,同時亦能提升鄰近地區的生態價值。第四期的前期工程在河道主要治理工程的詳細設計研究後六個月,即二零一二年二月起動工。主體工程計劃在二零一三年年中展開,並預期在二零一七年完成。整項工程費用由兩地政府共同分擔;香港負責的費用預計為八億元。
市區的防洪工作
由於市區人口稠密,有必要採取截然不同的防洪策略。為了盡量減少道路工程對交通的影響,我們籌建蓄洪池、雨水泵房和利用雨水排放隧道疏導雨水。
在港島區,我們獲得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撥款申請,於跑馬地興建地下蓄洪池後,便於二零一一年九月展開工程,並預期在二零 一五至二零一八年雨季前分階段完成。這項蓄洪池計劃將緩解黃泥涌道、天樂里、立德里和摩理臣山道一帶的水浸問題。
在港島北部,全長11公里的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工程進展順利,隧道的鑽挖和爆破工程已於二零一二年二月竣工,餘下工程仍在進行中。當這條雨水排放隧道於二零一二年第三季完成後,在港島半山,由大坑至堅尼地城上游集水區的大部分雨水將會被截取,並導流至數碼港附近海域排放。這將減少雨水流向上環、中環、金鐘及灣仔等下游地區。
在九龍區,主要的工程項目是提升啟德河排洪能力的改善工程。目前,在暴雨期間,沿彩虹道特別是在近沙田坳道交界處,經常出現水浸情況,嚴重影響黃大仙及鄰近地區的交通網絡。我們在二零一零年和二零一一年舉辦的「共建啟德河」公眾參與活動,所收集得的意見顯示,公眾希望活化啟德河,營造一條天然的綠化河道走廊,並盡量保持為開放式河道。本署採納了公眾的意見,我們建議的工程不僅可提升啟德河的排洪能力,而且可優化該區的生活環境和周遭景色。那裏將建設一個可讓公眾休憩、風景怡人的公園,同時我們亦會繼續努力連接相鄰地區的建築工程。
啟德河由蒲崗村道至東光道的上游段工程已於二零一一年十月動工,預計在二零一五至二零一七年分階段完成。這項工程包括重建和修復總長約600米的啟德河上游部分,沿河建造一條長400米的箱形暗渠,遷移現有的水管和污水渠,並在原址進行附屬工程如美化環境和重置目前東泰巷附近的行人天橋。同時,河流中游部分的改善工程現於設計階段。此部分建築工程將與部分上游工程同期施工。
在九龍的其他地區,本署正在荔枝角及荃灣興建雨水排放隧道。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的直徑為4.9米、全長3.7公里,造價約為17億元,完成後可紓緩荔枝角區,以及長沙灣和深水埗一帶的水浸威脅。在這個主隧道工程中,香港首次進行高達4.2倍大氣壓力的壓縮空氣環境下的工序。此工程的另一個特點是採用最先進的泥漿加壓式鑽掘機建造隧道,使鑽掘工程於二零一一年十二月完成。整個項目將於二零一二年第三季竣工。
荃灣雨水排放隧道全長5.1公里、直徑6.5米,造價約13億元,預計在二零一三年第二季完成後將減低荃灣和葵涌一帶的水浸威脅。隧道鑽挖工程已於二零一二年二月完成,餘下連接隧道的挖掘工程仍繼續進行。
因地制宜的創新措施
跑馬地地下蓄洪池
跑馬地馬場遊樂場的地下已擬定作興建地下蓄洪池。這將是香港第三個蓄洪池計劃;第一個是於二零零四年完成,以解決旺角區水浸問題的大坑東蓄洪池;第二個是於二零零九年完成,以解決上環水浸問題的上環雨水泵房。跑馬地地下蓄洪池貯水量達60000立方米,並配置泵水設施和箱形暗渠。此蓄洪計劃的前期工程已於二零一一年十月展開,包括跑馬地遊樂場第八號球場內的渠務工程,以及位於黃泥涌道的沙井建造工程。地下蓄洪池的主要建造工程將於二零一二年四月招標,於二零一二年年中施工。建造工程將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在二零一五年年初完成後,跑馬地和附近一帶的居民將獲得更佳的防洪保障;而當第二階段於二零一八年年初完成後,該區的防洪能力將進一步提升至最終的設計水平。
這一進取的防洪計劃,榮獲由國際水協會主辦的「2012年國際水協會項目創新大獎」東亞地區(規劃組別)大獎。足以證明此項目得到國際水務工程界的肯定。
雨水排放整體計劃研究和檢討
自一九九四年開始,本署已先後完成八項雨水排放整體計劃研究和三項雨水排放研究。在二零零八年,我們逐步為不同區域的雨水排放整體計劃進行檢討研究。元朗、北區和跑馬地的雨水排放整體計劃檢討,亦於二零一一年完成。西九龍及東九龍的雨水排放整體計劃檢討於二零一二年一月展開,而大埔、沙田及西貢的雨水排放整體計劃檢討將分別於二零一二年年底及二零一三年年初開始。
西九龍和東九龍的雨水排放整體計劃檢討研究
為了促進九龍區的可持續發展和緊貼區內大型規劃項目包括西九文化中心、啟德發展計劃、廣深港鐵路香港段、觀塘線擴建、沙田至中環線和中環至九龍幹線等,本署現正全面檢討和評估現有的雨水排放系統。完成需時30個月的檢討研究後,我們將會提出改善建議。
在進行檢討研究時,我們將運用一維和二維水力數學模型工具,模擬河流、排水管道/暗渠和地徑流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也將利用光偵測和測距的地理數據,以便更準確地評估整體雨水排放系統的排水性能。檢討研究亦會評估其他方面對系統的影響,包括淤泥堆積、公用設施阻礙、旱季截流設施,以及氣候變化等。檢討後,本署將建議有效措施,以進一步提升九龍區的防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