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之聲

2019年9月 九十八期
編者的話
專訪助理署長/機電工程 白諌鳴先生
九龍及新界南渠務部
親善探訪計劃
建造業安全周2019渠務署三項工程合約榮獲第25屆「公德地盤嘉許計劃」獎項
建造業安全周安全短片比賽2019
專訪財務及物料供應部 高級庫務會計師孫婉芬女士
渠務之「星」
與退休同事茶敍
渠記遊戲皇「溫故知新」
渠務署30周年暨職員康樂會周年晚宴
榮休專訪:曾慧華高級工程師
星空拍攝天堂納米比亞Part I
Drainagram
安全駕駛「貼士」
渠務龍—勇往直前 挑戰極限
「愛.希望」渠務署捐血日2019
同行。同航
建造業義工嘉許禮2019
「回家吧,螢火蟲」螢火蟲放流活動
2019年讀者意見問卷調查得獎名單
第8屆國際水協亞太地區會議及展覽
重拾往昔
家有喜事
步步高陞
渠務之聲編輯委員會
九龍及新界南渠務部
九龍及新界南渠務部隸屬操作維修科,主要負責定期檢查和維修保養區內約2 000公里的渠務設施。本部轄下設施遍布九個區議會選區,即油尖旺、九龍城、黃大仙、觀塘、深水埗、葵青、荃灣、沙田及西貢。本部及高級工程師率領20多位工程師及90多位工地監督人員,盡心盡力地處理上述九個地區的渠務工作,包括採取防洪及排污措施,以及改善海濱氣味等問題。下文簡介本部幾個較為特別的項目,讓大家了解一下我們的工作。
鯉魚門風暴潮應變計劃
2017年8月,強颱風「天鴿」吹襲鯉魚門,令馬環村及馬背村的民居及通道嚴重受損。為免居民的生命及財產再次在風災中遭受重大破壞,本部致力聯繫相關部門,攜手合作提高該區抵禦強風巨浪的能力。改善工程已於2018年風季前大致完成,當中包括建造三道防洪防線:第一道防線指土木工程拓展署以石築海堤及石籠護土牆吸收和消減海浪的能量;第二道防線指民政事務總署在石築海堤後面沿着行人路建造鋼筋混凝土牆,藉以進一步降低越堤浪沖上行人通道的風險;第三道防線指本部在沿海民居門前安裝可拆卸式擋水板,藉以阻止海水入屋。
2018年9月16日,強颱風「山竹」猛烈吹襲本港,天文台發出十號颶風信號長達十小時。其間,鯉魚門附近的最高水位達主水平基準面以上3.73米(即3.73mPD),比「天鴿」襲港時的 3.42mPD 還要高。由於各部門緊密協作,加上改善工程發揮作用,鯉魚門沿岸地點抵受海浪沖擊的能力得以提高,有效降低海水湧入民居的風險。這些擋浪防洪設施不僅能保護居民的生命及財產,也能保障進行搜索和救援行動的救援人員人身安全,讓他們得以護送居民安全到達避風中心。
此外,本部自2010年起在鯉魚門一帶低窪地區實行風暴潮應變計劃。
本部一收到由天文台發送的風暴潮短訊,得悉鯉魚門預計水位將在24小時內超過警戒線,就會啟動風暴潮應變計劃。應變計劃內容包括:
1. 在指定地點堆放沙包和安裝擋水板;
2. 在指定地點擺放備用沙包,供居民使用;
3. 張貼水浸預警告示;
4. 派遣緊急應變小隊巡查和協助疏通排水設施;以及
5. 派員到區內了解情況,並向本署的緊急控制中心匯報。
此外,本部在鯉魚門沿海適當地點共安裝四把水尺,以顯示過往超強颱風襲港期間海平面的高度。風暴潮來臨前,本部會按天文台為鯉魚門預測的水位,在水尺上加上標示,從而預報水位可能上升的高度,讓市民加以防範風暴潮。
渠管網路檢修計劃(Pipe Services Package簡稱PSP)
渠務署現時管理全港大量設計壽命為40至50年的地下雨水渠及污水渠。這些渠管一直肩負着排洪、排污的重要使命,可說是非常寶貴的資產。然而,本港大部分渠管已投入服務逾30年,猶如人到中年,漸漸老化,若不加以護理,後果或會十分嚴重。渠管如嚴重耗損或老化,可能會塌陷,引致土壤流失,令路面下陷,影響整個渠管系統正常運作,甚至造成公眾、交通及環境問題。
為了更有效地處理渠管老化問題,本部自 2017 年起已未雨綢繆,主動改良傳統的維修保養模式和加快推展不同地區的渠管網絡修復工程,確保渠管可持續運作。
在傳統的維修保養模式下,本部會根據個別的渠管檢測結果或需求,安排比較零碎分散的維修保養工程。為了提供更卓越的服務,本部嘗試按風險程度重新設計維修保養流程,首先分析多年來所得關於維修保養工程、市民投訴內容、渠管塌陷情況、渠管耗損狀況等資料,藉以識別出風險較高的地區,然後在這類地區推行渠管網路檢修計劃(Pipe Services Package簡稱PSP)。有別於傳統以渠管和工種作為單位的零碎重複性維修工作,這項計劃以風險較高地區的渠管網路為單位,提供一站式徹底清淤、檢測及修復服務。本部相信,在這項計劃完成後,渠管網路的操作性能和結構狀況得以全面提升,從而紓緩包括管道長期淤塞在內的問題。此外,進行單次綜合式的工程能有效提高工程效率,以免市民因工地反覆佔用而受到影響。
根據初步數據,本部發現這個新的維修保養模式能提高渠管檢測修復工程的效率、縮短佔用工地的時間,以及減低部門的行政成本。以油尖旺渠管網路檢修計劃為例,本部在八個月內完成了約2 800米的修復工程,遠比傳統模式有效,大大減低渠管淤塞以至塌陷對市民造成的滋擾。
本部現正在九龍及新界南多個地區推行渠管網路檢修計劃,也會繼續識別其他風險較高的地區(如紅磡、荃灣、新蒲崗),以便持續推行這項計劃。相信這種檢修模式能提高渠務系統的性能以徹底解決問題,從而令市民更加滿意渠務署的服務。
箱形暗渠清淤技術的發展狀況
箱形暗渠投入服務多年,慢慢積聚了不少淤泥,以致排水功能變差。如淤泥沒有及時清理,箱形暗渠或會淤塞,引致洪水氾濫。為免出現上述情況,本部會定期檢查箱形暗渠,並適時安排清理工作。
傳統的箱形暗渠清理工作涉及複雜的臨時流量分流措施,只能在旱季進行。按照傳統方法,工作人員須進入箱形暗渠,以便控制機器進行清理工作。由於箱形暗渠內部屬於密閉空間,工作人員進入箱形暗渠工作,須承受頗高安全風險。
2019年,本部積極研究採用機械裝置技術完成箱形暗渠的清理工作。新技術的主要優點是,工作人員無須進入箱形暗渠,可在地面工作室透過安裝於機械裝置的攝影機,監察箱形暗渠內的狀況,並遙距控制機械裝置工作,從而減低工作人員在密閉空間工作的安全風險。另外,機械裝置可在箱形暗渠完全淹沒的情況下進行清理工作,不必一定要在旱季工作。新技術除了有助降低安全風險外,亦能提高清理工作的效率,以及降低因淤泥積聚而導致洪水氾濫的風險,從而確保箱形暗渠排水暢順,以及保障公眾安全。
資訊科技組
九龍及新界南資訊科技組為操作維修科同事提供電腦支援服務,包括用戶科技支援服務、系統維護和錯誤修復服務、定期系統培訓課程和簡報會,並會因應經改動的部門運作模式修改系統,以及開發新電腦程式以提高部門運作效率。下文簡介三個由資訊科技組開發和管理的主要系統:
(1) 自動化繪圖及設施管理系統(Automated Mapping/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AM/FM)System)AM/FM系統以數碼化方式儲存渠務資料及渠圖記錄,具備草圖製作、渠道搜索和顯示等功能,並能提供渠務資產統計數據。
(2) 渠務維修管理訊息系統(Drainage Maintenanc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DRAMIS)DRAMIS是操作維修科同事用以管理工程合約和跟進工程進度的電子平台,亦能提供工作流程以便同事處理工程量度記錄、合約付款事宜及區內渠務投訴個案。
(3) 渠務地理資訊系統(Drainage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DGIS)DGIS是操作維修科同事用以分析不同類型的地理資訊的平台,以便深入了解地區渠道狀況,從而安排適當的維修保養工作。
上述三個主要系統互聯互通,讓操作維修科同事能善用各系統的資訊。此外,九龍及新界南資訊科技組亦已為AM/FM系統和DRAMIS部分功能開發手機應用程式,方便同事外出工作期間使用。
管道監測系統
為了更深入了解污水系統的狀況,以及減少管道淤塞或污水溢流的情況,本部推行智能污水監測系統試驗計劃,收集並分析水位/流速數據。我們在預先選定的污水沙井安裝水位/流速感應器(Water level/ Flow sensor),持續監測水位/流速的變化,把所得數據儲存於數據記錄器(Data logger),並通過4G無線方式傳輸至本部的DGIS平台。試驗計劃在尖沙咀、油麻地、旺角、深水埗等舊區的部分渠道進行,以測試智能污水監測系統的運作表現。
除了量度水位/流速外,感應器亦具備警告提示功能,可因應不同的監測位置預先設定不同水位/流速的警告提示。當監測位置的水位/流速達預設數值時,數據記錄器會實時透過電郵傳送提示至渠務署技術人員並將數據上載至DGIS平台, 以便他們分析和發出工作指令,安排渠務署人員實地視察沙井和進行通渠工作,從而盡量避免污水溢流的情況。
特別職務組(SST)
2017年直屬員工隊(Direct Labour Force 簡稱DLF)人力資源檢討報告於2018年2 月完成,確定自然流失原則會繼續沿用,而直屬員工隊亦最終會由承建商通渠隊取代。其後,直屬員工隊於2018年10月改組,拆分為渠隊管理組(Gang Management Team 簡稱GMT)和特別職務組(Specialized Services Team簡稱 SST),分別由香港及離島渠務部和本部管理。特別職務組由一名總技術主任帶領20名督察職系及技術職系同事組成,下設一支特別設備小隊及四支調查和改善小隊。
特別職務組的主要職務繁多,包括為持續淤塞或滿溢的渠道找出問題癥結,以便採取合適的改善工程方案,如使用特殊設備和安排定期合約承建商進行小型改善工程以解決問題。特別職務組會視乎情況所需採購特殊設備,以及監督和配合承建商通渠隊進行改善工程。此外,特別職務組會密切留意市場上的新技術,在適當時加以引進,藉此持續加強渠務署熱線服務。由渠隊管理組或分區同事轉介特別職務組處理的渠務個案,一般需要特別職務組安排特殊設備和配合承建商通渠隊才能辦妥。特別職務組成立至今已設立了三支渠務處理小隊(即水壓車隊、高流量水壓車隊及吸缸車隊),專責處理各區渠務問題。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導賞團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於2012年啓用,旨在紓緩荔枝角、長沙灣及深水埗一帶的水浸風險。渠務署致力推廣可持續發展理念,將位於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靜水池上蓋原作隧道操作維修用途的土地改建為蝴蝶谷寵物公園,供市民享用。寵物公園以「水淙筏影」為主題,行人徑上鋪砌出漣漪圖案,而草地上則築有木筏形地台,映襯公園底下的雨水排放隧道。
為使公眾深入了解渠務署防洪工作,本部不時在蝴蝶谷道寵物公園舉辦導賞團,利用設備中心的多媒體設備為參加者介紹渠務署的防洪設施,以及帶領他們參觀雨水排放隧道的雨水回用設施,並讓他們觀看雨水由靜水池排放至45米深的主隧道進水豎井。雨水回用設施能將隧道匯集所得的雨水淨化後用以灌溉園林、沖廁和清洗街道,充分善用珍貴水資源。由於維修保養工作對維持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正常運作非常重要,我們會透過導賞活動與公眾分享維修保養工作經驗,以及向他們講解工作期間所遇到的困難。此外,導賞團的參加者在參觀雨水排放隧道設施之餘,亦可在寵物公園舒適的環境內漫步,並享用園內設施,包括可同時給參加者及寵物使用的分層飲水器,以及供寵物玩樂的模擬排水管道、穿梭擺杆和跳躍圈環。
本部正研究可否改動現有格柵及擋水閘門,讓導賞團的參加者更直接、更近距離地觀看雨水排放隧道及靜水池的內部狀況。同時,我們計劃為現有設備中心的多媒體設備加設互動功能,讓公眾在使用設備時增添樂趣。
總括來說,我們透過老幼咸宜的導賞活動向參加者簡介渠務署的主要工作和設施,特別是以截流方式疏導雨水的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讓公眾深入了解渠務署的防洪工作。
氣味控制水凝膠研究項目
2016 年年底,本部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研究氣味控制水凝膠(Hydrogel)在排水系統中抑制硫化氫的成效。氣味控制水凝膠有助抑制排水系統中的厭氧菌分解生成硫化氫,從而紓緩渠務系統的氣味問題。為了進一步提高氣味控制水凝膠的除味效能,我們與香港科技大學於2018年年初展開第二階段試驗計劃,研究以氣味控制水凝膠抑制其他有味氣體。從第一及第二階段試驗研究項目所收集得的數據來看,氣味控制水凝膠能在排水系統中有效抑制氣味。我們亦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讓渠務部各分區試用氣味控制水凝膠,以紓緩渠務系統的氣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