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之聲

2020年9月 一百零二期
渠務署榮獲 2019 年「香港綠色創新大獎」優異獎及「綠色戶外活動」認證嘉許
「廚餘與污泥共消化」榮獲2019年「香港綠色創新大獎」優異獎
「香港環境卓越大獎」下設的「香港綠色創新大獎」,由環境運動委員會聯同環境保護署及另外九個機構合辦。該等機構分別是:環境諮詢委員會、商界環保協會、香港中華總商會、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香港工業總會、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香港總商會及香港生產力促進局。
「香港綠色創新大獎」是以達致卓越環保表現為目標的一個環保獎項。獎項以金字塔形狀作為標誌,表示社會各界承諾達致卓越環保表現。標誌頂部是一棵小樹苗,寓意社會大眾的環保意識有如樹苗般茁壯成長,而圍繞金字塔的白色絲帶交織出的「Q」字,則代表獲獎機構的環保表現是有質素(Quality)並值得嘉許(Qualified)的。
「香港綠色創新大獎」為年度大獎,旨在鼓勵機構將嶄新、可行的環保方案轉化成小工具、設備或系統等,藉此應對環保問題,並對環境、機構及社會帶來真正裨益;鼓勵機構向業界或公眾分享其環保創意的經驗;表揚機構的綠色創新成就。評審準則建基於三個主要範疇:創新水平;環保成就及成本效益;實用性及對社會的貢獻。
頒獎典禮已於今年7月3日舉行。獎項本擬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現場頒發,但由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嚴峻,頒獎儀式改為以網上直播方式進行。
是次獲獎項目「廚餘與污泥共消化」實為一項為期五年的試驗計劃。2016年施政報告指出,政府正按照《香港資源循環藍圖》推進多項工作,並大力推展各項環保基建及轉廢為能的工程。除了建設新設施,政府也研究利用現有污水處理廠設施進行廚餘與污泥共厭氧消化,作為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網絡的新增部分,提升廚餘處理能力。在一些海外國家,廚餘除了送去堆填或焚化外,亦會送到污水處理廠的厭氧消化缸與污泥進行共消化。與分開消化廚餘和污泥的程序相比,廚餘和污泥共消化程序的主要優點是能夠產生協同效應,既可減少沼渣量,亦能提高生物氣(屬再生能源之一)的產量。為了發揮共消化程序的協同效應和檢視共消化技術在本港應用的成效,渠務署和環境保護署合作進行試驗計劃,於2019年9月啓用位於大埔污水處理廠的試驗設施。此外,我們正研究把「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推展至沙田污水處理廠。
機電工程部
工程師
張鍵權
渠務署開放日2019(沙田污水處理廠)-「綠色戶外活動」
另外,渠務署開放日2019(沙田污水處理廠)亦獲環境運動委員會評為「綠色戶外活動」。
於2019年1月15及16日一連兩日舉行的渠務署開放日2019,共吸引逾兩萬名市民前來參與。為配合政府推出的「大型活動減廢指南」,本署實行源頭減廢、資源循環再用的措施,當中包括盡量利用電子媒體宣傳開放日的活動,以減少印製地圖、海報等宣傳品;禁止場內提供紙杯,並首設租杯服務;委派環保大使指導市民把廢物分類棄置以待回收;以LED屏幕取代傳統舞台,以減少耗用木製品;以及安排大學生及相關團體在活動完結後回收可重用的宣傳品等等。該獎項肯定了部門在環保工作上的貢獻和各同事共同合作的成果。就此再次感謝各同事的努力和付出。
污水處理部1
社區關係主任
羅穎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