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之聲

2020年6月 一百零一期
似是故人來
協和里是跑馬地的一條單程路,全長不足200米,卻隱藏了不少歷史痕跡,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修建的防空洞和有超過60年歷史的街道名牌。這個街道名牌上「協和里」三字仍保留由右至左的傳統寫法。這裡還保存着幾個年代久遠的圓形渠蓋。
2003年底,我調離操作維修科前,曾到協和里向這幾「位」圓形渠蓋「老前輩」話別;2020年初,完成渠務署30週年紀念冊之後,在某個雲淡風輕的下午忽然湧起探望「老前輩」的念頭,於是再次走到跑馬地協和里,最終喜見它們又黑又圓的「面龐」依舊在行車道上朝天「仰望」。
2003年及2020年這兩年恰巧都出現影響全港的疫情,令我想起渠蓋在香港的歷史亦可追溯至1894年 — 當年,鼠疫爆發,促使政府改用雨污分流系統和覆蓋溝渠,而渠蓋此後亦成為本港污水排放系統不可或缺的部分。
香港最早期的雨水渠蓋大部分屬圓形設計,至1970年代中才改用方形設計。協和里有英國鑄造廠Needham(名稱取自創辦人的姓氏)鑄造的圓形渠蓋,蓋面刻有當時香港渠務部的英文縮寫和政府物料記號,估計是1960年代或之前的產品。這家鑄造廠於1834年在英國曼徹斯特附近一處名為Stockport的地方成立,因此渠蓋蓋面刻有“Needham Stockport”字眼。雖然該廠在1979年結業,但其產品遍及全英和世界各地,至今仍十分常見。大家出外旅遊時不妨多留意自己腳下的路面,或許會發現該廠鑄造的渠蓋呢!
協和里還有一款由英國鑄造廠Burn Brothers鑄造的圓形渠蓋,蓋面只刻有鑄造廠廠名,推算是在1950年代或更早時期鑄造的產品。這家鑄造廠在1911年開業時設於倫敦滑鐵盧(Waterloo)火車總站附近。多年前,倫敦的工廠區造成嚴重空氣污染問題,是導致當地成為「霧都」的元兇之一。1960年代初,該廠因受空氣污染管制措施影響而搬離當地,其後更被收購易名,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就這樣,在二十世紀中葉,協和里的圓形渠蓋「老前輩」從英國經歷漫長旅程飄洋過海來到香港跑馬地一隅,然後隨着年月流逝,隱沒在通衢大道背後。
發展局局長於2018年12月在發展局網頁的「局長隨筆」一欄中轉述本署熱線總監黎超良先生講解渠蓋的作用和特色,讓市民增進對渠蓋的知識。鑑於世界上不少地方的人都把渠蓋視為城市文化的瑰寶,我希望香港人也同樣珍惜本地的渠蓋,使它們可繼續見證香港的發展歷程。
公共關係組
工程師
譚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