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之聲

2020年3月 一百期
編者的話
專訪渠務署副署長彭偉成先生
小蠔灣污水處理廠太陽能發電場獲中電頒發「可再生能源卓越大獎」
建造業零碳天地與渠務署合作 組建首個機電組裝合成雨水空調系統
部門聖誕聯歡會2019
渠務署勇奪「2019年公務員優質服務獎勵計劃」兩項大獎
親善探訪計劃
渠務之「星」
渠記遊戲皇:溫故知新(二) 得獎者及答案公佈
渠記遊戲皇:看圖估字
2019國家優質工程獎
專訪高級工程師/訓練朱依望先生 (朱Sir)
渠記相簿
讀者投稿:《序》《活靈•活現》
慎防利益衝突(二)
Drainagram
多肉植物聖誕盆景工作坊
2019 建造業議會草地足球聯賽盃
渠記廚房之自製賀年美食
「愛•與耆義同行」聖誕聯歡會
「渠心關顧」嘉許計劃
重拾往昔
家有喜事
步步高陞
渠務之聲編輯委員會
渠務署勇奪「2019年公務員優質服務獎勵計劃」兩項大獎
公務員事務局自1999年起舉辦每兩年一度的公務員優質服務獎勵計劃,目的是表揚努力提供卓越服務的部門及團隊,推廣公務員以客為本的文化,並激勵各部門和團隊不斷提升公共服務質素,精益求精。渠務署今年再創佳績,榮獲兩項大獎,分別為部門精進服務銀獎(大部門組別)和隊伍獎(專門服務)金獎。
不得不提的是,「融和社區・淨水建『墟』」團隊除了勇奪隊伍獎(專門服務)金獎外,亦獲得了特別嘉許獎(與市民互動),可謂雙喜臨門。本署在今屆計劃中取得佳績,足證同事一直以來努力做出的成績和卓越表現廣獲認同,因此本署上下對此都深感榮幸和鼓舞。頒獎典禮已於2019年12月10日在政府總部舉行。
為了與同事分享得獎的喜悅,得獎團隊在2019年12月20日舉行慶功午宴。當天,團隊邀得渠務署署長盧國華先生、時任副署長麥嘉為先生、助理署長/操作維修何耀光先生、助理署長/設計拓展黃緒勤先生、助理署長/機電工程白諫鳴先生和助理署長/污水處理服務梁泳源先生出席,令場面更加熱鬧。
部門精進服務銀獎(大部門組別)︰善用可再生能源 為環境保護添動力
為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難題,渠務署一直積極推行各項節能減排措施,在2018 及2019年致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和應用,藉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我們除透過「綠色管理委員會」和「能源及排放管理組」持續監察、檢討成效和訂定持續改善目標外,每年亦與學者和科研人員交流知識和經驗,將具潛力的建議項目加以試驗,並在試驗成功後付諸實行。為了持續提供優質和低碳的污水處理服務,我們從多方面開發和加以應用可再生能源,在過去幾年積極開發太陽能、生物氣和水力發電系統。此外,渠務署與環境保護署近年共同推行廚餘與污泥共厭氧消化計劃,現正在大埔污水處理廠試行有關計劃,預計最終每日可處理50噸廚餘,並可提升生物氣產量和減低沼渣量。
本署透過個案分享會,鼓勵同事積極提出意見,本着「推己及人、以心為心」的理念,妥善操作和應用可再生能源。我們亦致力宣傳本署以至整個政府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在小蠔灣污水處理廠設立可再生能源資訊中心,讓公眾加深了解政府如何開發和應用可再生能源。在技術交流方面,我們積極參與由不同團體主辦的研討會和有關可再生能源的推廣活動,分享部門的經驗。
渠務署本着「勇於創新、大膽嘗試、小心實踐」的精神,在開發和應用可再生能源方面不斷努力,深得各界認同。我們會繼續努力並訂下目標,在2024-25年度或之前,將部門的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增至每年9.5兆瓦,即佔政府基建設施每年新增使用量的20%。以下短片介紹渠務署在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和應用方面的工作。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eiwSzFtYm9SvKawJa7HIjSrsEXoAXPHr/view
隊伍獎(專門服務)金獎及特別嘉許獎(與市民互動):融和社區・淨水建「墟」
為配合社區發展,渠務署團隊正在建造石湖墟淨水設施,藉以提升石湖墟污水處理廠的污水處理能力和環保表現。由於公眾日益關注生態保育工作和市區空間運用事宜,團隊本着「以人為本」的精神,運用嶄新的「設計思維」,與公眾深入溝通,讓公眾成為工程「倡導者」之一,以便共同解決社區問題。2018年,團隊推出「社區環境工作室@石湖墟淨水設施公共空間」社區共創項目,舉辦一系列「親身體驗」及「多平台」公眾參與活動(包括街站宣傳、訪問面談),以及為社區各界人士安排工作坊和參觀活動,深入了解市民的需要。
隨着時代變遷,市民對公共空間的期望愈來愈高。有見及此,團隊以「共享空間」為切入點,與公眾攜手設計石湖墟淨水設施。雖然可供設施使用的土地只增加2.5 公頃,但團隊仍能釋出約2公頃的「共享空間」,並加入大量綠化元素、河畔步道、觀鳥區、生態園和種植園,為市民提供休憩空間、遊覽區和各種水資源管理教育設施。此外,團隊與居民和環保團體合作,將「共享空間」的概念延伸至周邊環境,制定兩條分別以「上水的可持續生活」和「水資源與地區歷史」為主題的教育路線,務求把設施融入社區,從而達到「社區連結」的目標。
團隊和市民本着「融和社區・淨水建『墟』」理念同心合力建造淨水設施,一方面應付因未來20年人口增長而日益殷切的污水處理需求,而另一方面則提高整個社區的生活質素。
污水工程部
工程師
張詠欣
機電工程部
工程師
何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