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务之声

2019年12月 九十九期
編者的話
第8屆國際水協亞太地區會議及展覽
專訪助理署長何耀光先生
污水工程部
渠務署首間 ISO/IEC 17025:2017 認可實驗室
綠意盎然的Happy Friday 渠務署與綠色團體茶敍
渠務署三十周年歡樂跑
部門頒獎典禮
2018/19「捕踪捉影」攝影比賽
污水處理部2 管理值班工程師 馮樹桓先生 榮獲2019年公務員事務局局長嘉許狀
親善探訪計劃
渠務之「星」
渠記遊戲皇:溫故知新(一) 抽籤及頒獎儀式
渠記遊戲皇:溫故知新 (二)
專訪高級庫務會計師及高級工程師 /安全顧問私人秘書 − 劉婉華女士 (Fiona)
Drainagram
星空拍攝天堂納米比亞 Part II
慎防利益衝突
第三屆跨部門水運會
苗圃行動挑戰12小時 慈善越野馬拉松2019
韓式唧花曲奇奶皇月餅班
DIY迷你積木生態缸工作坊
「愛.關懷」中秋探訪
「愛.與耆義同行」探訪長者服務 - 點滴分享
「愛.渠務30小時義工馬拉松」活動總結
師友計劃 - 破冰之旅
重拾往昔
家有喜事
步步高陞
渠務之聲編輯委員會
污水工程部
污水工程部是设计拓展科辖下三个分部之一,主要负责推展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工程和再生水计划。本部除了管理工程顾问以推展工程外,亦会运用内部资源规划、设计和推行部分工程项目。现时,本部约有110名同事,包括工程师、测量师、工程督察、测量主任(工程)、技术主任、工料测量主任(工料)等,分工合作管理和推行各种工程项目。下文载述本部的重点项目及最新发展,以便大家加深了解我们的工作。
沙田污水处理厂搬迁计划
把沙田污水处理厂搬迁至位于城门河对岸在女婆山开挖的岩洞,既可腾出现址约28公顷土地作有利民生的用途,也可改善区内的生活环境。未来重置在岩洞的沙田污水处理厂在香港同类设施中将会是规模最大的。搬迁计划现暂定分五个阶段推行:一、工地开拓和连接隧道建造工程;二、主体岩洞建造工程;三、污水处理设施装置工程;四、上游污水收集系统及泵房改动和建造工程;五、现有沙田污水处理厂解除运作和拆卸工程。第一阶段的土地开拓和连接隧道建造工程已于2019年2月展开,预算工程费约为20.8亿元。本部仍在商讨工程余下四个阶段的推行时间表,预计整项工程需时约13年。
石湖墟净水设施
鉴于北区发展迅速,我们将分阶段把石湖墟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量由每日93 000立方米增至190 000立方米以解决污水与日俱增的问题,并把该厂的净水设施提升至三级污水处理水平以确保排放水标准符合更高的环保要求,从而保护后 海湾的生态环境。同时,我们趁机改善厂房的外观和环保表现,增强其水资源保育教学功能,使该净水设施成为具代表性的多元化社区设施。石湖墟净水设施工程项目的前期工程刚于2019年完成,主体工程亦在2019年分阶段展开,预计于2034年全部完成,预算费用约132亿元。
元朗净水设施
为元朗市、元朗工业邨及锦田地区服务的元朗污水处理厂,现时可处理每日70 000立方米的污水量。然而,鉴于该等地区发展迅速,本部将分阶段把该厂的污水处理量增至150 000立方米以解决污水与日俱增的问题,并把该厂的净水设施提升至三级污水处理水平以确保排放水标准符合更高的环保要求,从而保护后海湾的生态环境。同时,本部会趁机改善厂房的外观及环保表现,不但会采用再生能源,而且会引入大量绿化元素和提供公众共用设施,藉以惠及当地社区。环境影响评估工作已经完成,而环境许可证亦已于2019年4月发出。此外,本部正进行详细的设计工作,稍后将分阶段进行扩建工程。首阶段工程的预算费用约为70亿元。
污水处理技术知多少?
过去数十年,本部一直坚持不断探索和检视污水处理技术,不时引入先进科技,以期为广大市民提供世界级的污水处理和排放服务,务求香港可持续发展。现请污水「达人」解答大家就污水处理技术所提出的一般疑问吧!
问 : 何谓薄膜生物反应器 (MBR)?它有何用途?
答 : 薄膜生物反应器首先利用微生物把污水净化至二级水平,然后使用过滤方法将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悬浮固体和营养物减至极低水平。本部将在石湖墟净水设施大规模采用薄膜生物反应器,透过由数十纳米(nm)到数微米(μm)不等的薄膜过滤污染物,从而取代传统生物处理技术所涉及的最后沉淀池。污水经薄膜生物反应器净化后,悬浮固体物含量极低,已达到三级处理水平。三级净化水如再经加氯消毒处理,便会成为再造水,可作非饮用用途,例如冲厕。
问 : 何谓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 (MBBR)?它有何用途?
答 : 就一般或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而言,我们利用生物反应器内的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及氨氮。此等反应器设有两大区域,即去除硝氮的厌氧区 (anoxic zone),以及去除有机污染物和转化氨氮的好氧区(aerobic zone)。进行这类生物处理程序的设施,需要较大空间。至于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我们采用有别于上述生物处理技术的密集式污水处理技术,并为生物反应器设立多个有生物膜载体(MBBR media)让微生物依附生长的区域。生物膜载体通过曝气或机械搅拌方式保持反应器内的运动状态,藉以增加污水中污染物与载体上生物膜互相接触的机会,从而产生除污效果。生物膜载体的表面面积越大,可让越多微生物依附,因此占地面积较小的反应器能进行消耗过程。污水以上述方式处理过后,再经溶气气浮装置(DAF)及碟形过滤器(DF)处理,便可达到三级排放水的标准;三级排放水如经超过滤、加氯消毒等过程净化,便可成为再造水。本部将考虑在元朗净水设施中采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技术处理污水 。
问 : 使用MBR与MBBR会否缩短污水处理时间?
答 : 会。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包括生物处理过程和后续的固液分离过程)处理污水,需时约15个小时,而采用MBR和MBBR技术则分别可将污水处理时间缩短至约6小时和约8小时。
问 : MBR与MBBR有何优胜之处?
答 : 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MBR与MBBR不但可大大节省用地,而且更加适合处理变化较大的进水水质,使出水质量更加稳定。
排放标准 :
比较主要参数 |
现有一般二级处理 排放标准(毫克/升) |
将来的三级处理 排放标准(毫克/升) |
---|---|---|
五天生化需氧量 (BOD5) |
20 |
10 |
总悬浮固体 (TSS) |
30 |
10 |
融和社区•净水建「墟」
传统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往往以功能为本,或未能考虑到持份者所提出的意见和关注事项。纵使我们的污水处理设施已达世界级的专业水平,但公众对污水处理设施的负面感觉仍然根深蒂固,甚至有「邻避效应」的心态。既要面对迫在眉睫的污水处理需求,又要面对社区强烈的反对声音和阻力,应如何走出困局呢?
团队迎难而上,舍弃传统处理方式,运用崭新的「设计思维」,为这个「厌恶性设施」寻求新出路。整个设计过程分五大阶段,即「同理心」、「需求定义」、「创意动脑」、「制作原型」和「实际测试」。我们以民为本,从公众需求的角度寻求创新的方案,以解决各种问题。团队舍弃以往沿用的单向谘询模式,改以更深层次的双向沟通模式直接与市民对话,透过一系列亲身体验活动和公众互动参与活动,包括成立社区联络小组、设置街站、进行访问调查工作,以及邀请社区各界人士(包括教育界代表、绿色团体及其他专业人士)参加工作坊及参观活动,创造有利的沟通条件,继而发挥「同理心」,从持份者的角度了解市民所提出的关注事项和需求,并明确界定「需求定义」,让公众得以成为计划倡导者之一。
团队了解市民所关注的事项之后,随即以共享空间作为切入点,带领公众进入「创意动脑」的阶段,让他们就这片共享空间自由构想,与我们携手设计石湖墟净水设施,共同制定以用家为本的方案,务求达到双赢的目标。双方达成共识之后,团队根据市民的期望设计共享空间,加入大量绿化元素,为市民提供休憩空间 (如河畔步道)、游览区 (如观鸟区、生态园、种植园)和各种水资源管理教育设施。此外,团队与居民和环保团体合作,把共享空间的概念延伸至周边环境,让石湖墟净水设施涵盖两条分别以「上水的可持续生活」及「水资源与地区历史」为主题的教育路线,得以融入周边的自然环境,甚至与社区连结起来,缔造一个具教育意义和标志性的室外校园。
其后,团队以崭新方式和市民共建「石湖」,构思出一个以「融和社区」理念为本的设计,不但能应付未来20年因土地供应量增加和人口增长 (增至60万) 而不断增加的污水处理需求,而且可提高整个社区的生活质素,最终令市民把2017年「强烈反对」的标语改为2019年「携手共建」的标语。
创新科技 提升效益
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本部是渠务署使用建筑信息模拟 (BIM) 技术的先驱,早在2013年已开始把BIM技术应用于工程项目,以优化设计和建造过程。过去,本部曾获得多个本地建筑信息模拟设计大奖。此外,本部致力协助部门编写BIM技术标准手册、成立BIM@D等,在部门数码化方面作出重大贡献。2019年,本部还利用BIM技术为部门设计出在香港花卉展览中的展区,并凭着这个展区夺得最佳设计金奖。
除了BIM外,本部还积极应用其他不同类型的创新科技,例如将预制钢筋应用于工程项目,以及采用崭新的厨余与污泥共厌氧消化技术转废为能,藉以实现「建造业2.0」及「智慧基建」的构思。同时,我们着手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协助监察鹭鸟的习性和检测分析混凝土结构。
羣策羣力 水到渠成
本部会就同事调任、荣休等事宜举办活动,公余亦会组队参加各类型有益身心的活动,藉以联谊一番。
为了庆祝部门成立30周年,本部积极参加「爱.渠务30小时义工马拉松义工」活动。最近,我们还凭着义工所累积的工时获副署长颁赠「最有爱心分部」奖。
值得一提的是,本部同事除了推展工程了得,原来亦善于另类「生产」。于2018年,本部同事合共诞下五名男婴及三名女婴。有兴趣「生B」的同事,不妨考虑申请调到本部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