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务之声

2019年9月 九十八期
編者的話
專訪助理署長/機電工程 白諌鳴先生
九龍及新界南渠務部
親善探訪計劃
建造業安全周2019渠務署三項工程合約榮獲第25屆「公德地盤嘉許計劃」獎項
建造業安全周安全短片比賽2019
專訪財務及物料供應部 高級庫務會計師孫婉芬女士
渠務之「星」
與退休同事茶敍
渠記遊戲皇「溫故知新」
渠務署30周年暨職員康樂會周年晚宴
榮休專訪:曾慧華高級工程師
星空拍攝天堂納米比亞Part I
Drainagram
安全駕駛「貼士」
渠務龍—勇往直前 挑戰極限
「愛.希望」渠務署捐血日2019
同行。同航
建造業義工嘉許禮2019
「回家吧,螢火蟲」螢火蟲放流活動
2019年讀者意見問卷調查得獎名單
第8屆國際水協亞太地區會議及展覽
重拾往昔
家有喜事
步步高陞
渠務之聲編輯委員會
九龙及新界南渠务部
九龙及新界南渠务部隶属操作维修科,主要负责定期检查和维修保养区内约2 000公里的渠务设施。本部辖下设施遍布九个区议会选区,即油尖旺、九龙城、黄大仙、观塘、深水埗、葵青、荃湾、沙田及西贡。本部及高级工程师率领20多位工程师及90多位工地监督人员,尽心尽力地处理上述九个地区的渠务工作,包括采取防洪及排污措施,以及改善海滨气味等问题。下文简介本部几个较为特别的项目,让大家了解一下我们的工作。
鲤鱼门风暴潮应变计划
2017年8月,强台风「天鸽」吹袭鲤鱼门,令马环村及马背村的民居及通道严重受损。为免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再次在风灾中遭受重大破坏,本部致力联系相关部门,携手合作提高该区抵御强风巨浪的能力。改善工程已于2018年风季前大致完成,当中包括建造三道防洪防线:第一道防线指土木工程拓展署以石筑海堤及石笼护土墙吸收和消减海浪的能量;第二道防线指民政事务总署在石筑海堤后面沿着行人路建造钢筋混凝土墙,藉以进一步降低越堤浪冲上行人通道的风险;第三道防线指本部在沿海民居门前安装可拆卸式挡水板,藉以阻止海水入屋。
2018年9月16日,强台风「山竹」猛烈吹袭本港,天文台发出十号飓风信号长达十小时。其间,鲤鱼门附近的最高水位达主水平基准面以上3.73米(即3.73mPD),比「天鸽」袭港时的 3.42mPD 还要高。由于各部门紧密协作,加上改善工程发挥作用,鲤鱼门沿岸地点抵受海浪冲击的能力得以提高,有效降低海水涌入民居的风险。这些挡浪防洪设施不仅能保护居民的生命及财产,也能保障进行搜索和救援行动的救援人员人身安全,让他们得以护送居民安全到达避风中心。
此外,本部自2010年起在鲤鱼门一带低洼地区实行风暴潮应变计划。
本部一收到由天文台发送的风暴潮短讯,得悉鲤鱼门预计水位将在24小时内超过警戒线,就会启动风暴潮应变计划。应变计划内容包括:
1. 在指定地点堆放沙包和安装挡水板;
2. 在指定地点摆放备用沙包,供居民使用;
3. 张贴水浸预警告示;
4. 派遣紧急应变小队巡查和协助疏通排水设施;以及
5. 派员到区内了解情况,并向本署的紧急控制中心汇报。
此外,本部在鲤鱼门沿海适当地点共安装四把水尺,以显示过往超强台风袭港期间海平面的高度。风暴潮来临前,本部会按天文台为鲤鱼门预测的水位,在水尺上加上标示,从而预报水位可能上升的高度,让市民加以防范风暴潮。
渠管网路检修计划(Pipe Services Package简称PSP)
渠务署现时管理全港大量设计寿命为40至50年的地下雨水渠及污水渠。这些渠管一直肩负着排洪、排污的重要使命,可说是非常宝贵的资产。然而,本港大部分渠管已投入服务逾30年,犹如人到中年,渐渐老化,若不加以护理,后果或会十分严重。渠管如严重耗损或老化,可能会塌陷,引致土壤流失,令路面下陷,影响整个渠管系统正常运作,甚至造成公众、交通及环境问题。
为了更有效地处理渠管老化问题,本部自 2017 年起已未雨绸缪,主动改良传统的维修保养模式和加快推展不同地区的渠管网络修复工程,确保渠管可持续运作。
在传统的维修保养模式下,本部会根据个别的渠管检测结果或需求,安排比较零碎分散的维修保养工程。为了提供更卓越的服务,本部尝试按风险程度重新设计维修保养流程,首先分析多年来所得关于维修保养工程、市民投诉内容、渠管塌陷情况、渠管耗损状况等资料,藉以识别出风险较高的地区,然后在这类地区推行渠管网路检修计划(Pipe Services Package简称PSP)。有别于传统以渠管和工种作为单位的零碎重复性维修工作,这项计划以风险较高地区的渠管网路为单位,提供一站式彻底清淤、检测及修复服务。本部相信,在这项计划完成后,渠管网路的操作性能和结构状况得以全面提升,从而纾缓包括管道长期淤塞在内的问题。此外,进行单次综合式的工程能有效提高工程效率,以免市民因工地反覆占用而受到影响。
根据初步数据,本部发现这个新的维修保养模式能提高渠管检测修复工程的效率、缩短占用工地的时间,以及减低部门的行政成本。以油尖旺渠管网路检修计划为例,本部在八个月内完成了约2 800米的修复工程,远比传统模式有效,大大减低渠管淤塞以至塌陷对市民造成的滋扰。
本部现正在九龙及新界南多个地区推行渠管网路检修计划,也会继续识别其他风险较高的地区(如红磡、荃湾、新蒲岗),以便持续推行这项计划。相信这种检修模式能提高渠务系统的性能以彻底解决问题,从而令市民更加满意渠务署的服务。
箱形暗渠清淤技术的发展状况
箱形暗渠投入服务多年,慢慢积聚了不少淤泥,以致排水功能变差。如淤泥没有及时清理,箱形暗渠或会淤塞,引致洪水泛滥。为免出现上述情况,本部会定期检查箱形暗渠,并适时安排清理工作。
传统的箱形暗渠清理工作涉及复杂的临时流量分流措施,只能在旱季进行。按照传统方法,工作人员须进入箱形暗渠,以便控制机器进行清理工作。由于箱形暗渠内部属于密闭空间,工作人员进入箱形暗渠工作,须承受颇高安全风险。
2019年,本部积极研究采用机械装置技术完成箱形暗渠的清理工作。新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工作人员无须进入箱形暗渠,可在地面工作室透过安装于机械装置的摄影机,监察箱形暗渠内的状况,并遥距控制机械装置工作,从而减低工作人员在密闭空间工作的安全风险。另外,机械装置可在箱形暗渠完全淹没的情况下进行清理工作,不必一定要在旱季工作。新技术除了有助降低安全风险外,亦能提高清理工作的效率,以及降低因淤泥积聚而导致洪水泛滥的风险,从而确保箱形暗渠排水畅顺,以及保障公众安全。
资讯科技组
九龙及新界南资讯科技组为操作维修科同事提供电脑支援服务,包括用户科技支援服务、系统维护和错误修复服务、定期系统培训课程和简报会,并会因应经改动的部门运作模式修改系统,以及开发新电脑程式以提高部门运作效率。下文简介三个由资讯科技组开发和管理的主要系统:
(1) 自动化绘图及设施管理系统(Automated Mapping/Facility Management(简称 AM/FM)System)AM/FM系统以数码化方式储存渠务资料及渠图记录,具备草图制作、渠道搜索和显示等功能,并能提供渠务资产统计数据。
(2) 渠务维修管理讯息系统(Drainage Maintenanc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DRAMIS)DRAMIS是操作维修科同事用以管理工程合约和跟进工程进度的电子平台,亦能提供工作流程以便同事处理工程量度记录、合约付款事宜及区内渠务投诉个案。
(3) 渠务地理资讯系统(Drainage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DGIS)DGIS是操作维修科同事用以分析不同类型的地理资讯的平台,以便深入了解地区渠道状况,从而安排适当的维修保养工作。
上述三个主要系统互联互通,让操作维修科同事能善用各系统的资讯。此外,九龙及新界南资讯科技组亦已为AM/FM系统和DRAMIS部分功能开发手机应用程式,方便同事外出工作期间使用。
管道监测系统
为了更深入了解污水系统的状况,以及减少管道淤塞或污水溢流的情况,本部推行智能污水监测系统试验计划,收集并分析水位/流速数据。我们在预先选定的污水沙井安装水位/流速感应器(Water level/ Flow sensor),持续监测水位/流速的变化,把所得数据储存于数据记录器(Data logger),并通过4G无线方式传输至本部的DGIS平台。试验计划在尖沙咀、油麻地、旺角、深水埗等旧区的部分渠道进行,以测试智能污水监测系统的运作表现。
除了量度水位/流速外,感应器亦具备警告提示功能,可因应不同的监测位置预先设定不同水位/流速的警告提示。当监测位置的水位/流速达预设数值时,数据记录器会实时透过电邮传送提示至渠务署技术人员并将数据上载至DGIS平台, 以便他们分析和发出工作指令,安排渠务署人员实地视察沙井和进行通渠工作,从而尽量避免污水溢流的情况。
特别职务组(SST)
2017年直属员工队(Direct Labour Force 简称DLF)人力资源检讨报告于2018年2 月完成,确定自然流失原则会继续沿用,而直属员工队亦最终会由承建商通渠队取代。其后,直属员工队于2018年10月改组,拆分为渠队管理组(Gang Management Team 简称GMT)和特别职务组(Specialized Services Team简称 SST),分别由香港及离岛渠务部和本部管理。特别职务组由一名总技术主任带领20名督察职系及技术职系同事组成,下设一支特别设备小队及四支调查和改善小队。
特别职务组的主要职务繁多,包括为持续淤塞或满溢的渠道找出问题症结,以便采取合适的改善工程方案,如使用特殊设备和安排定期合约承建商进行小型改善工程以解决问题。特别职务组会视乎情况所需采购特殊设备,以及监督和配合承建商通渠队进行改善工程。此外,特别职务组会密切留意市场上的新技术,在适当时加以引进,藉此持续加强渠务署热线服务。由渠队管理组或分区同事转介特别职务组处理的渠务个案,一般需要特别职务组安排特殊设备和配合承建商通渠队才能办妥。特别职务组成立至今已设立了三支渠务处理小队(即水压车队、高流量水压车队及吸缸车队),专责处理各区渠务问题。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导赏团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于2012年启用,旨在纾缓荔枝角、长沙湾及深水埗一带的水浸风险。渠务署致力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将位于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静水池上盖原作隧道操作维修用途的土地改建为蝴蝶谷宠物公园,供市民享用。宠物公园以「水淙筏影」为主题,行人径上铺砌出涟漪图案,而草地上则筑有木筏形地台,映衬公园底下的雨水排放隧道。
为使公众深入了解渠务署防洪工作,本部不时在蝴蝶谷道宠物公园举办导赏团,利用设备中心的多媒体设备为参加者介绍渠务署的防洪设施,以及带领他们参观雨水排放隧道的雨水回用设施,并让他们观看雨水由静水池排放至45米深的主隧道进水竖井。雨水回用设施能将隧道汇集所得的雨水净化后用以灌溉园林、冲厕和清洗街道,充分善用珍贵水资源。由于维修保养工作对维持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正常运作非常重要,我们会透过导赏活动与公众分享维修保养工作经验,以及向他们讲解工作期间所遇到的困难。此外,导赏团的参加者在参观雨水排放隧道设施之余,亦可在宠物公园舒适的环境内漫步,并享用园内设施,包括可同时给参加者及宠物使用的分层饮水器,以及供宠物玩乐的模拟排水管道、穿梭摆杆和跳跃圈环。
本部正研究可否改动现有格栅及挡水闸门,让导赏团的参加者更直接、更近距离地观看雨水排放隧道及静水池的内部状况。同时,我们计划为现有设备中心的多媒体设备加设互动功能,让公众在使用设备时增添乐趣。
总括来说,我们透过老幼咸宜的导赏活动向参加者简介渠务署的主要工作和设施,特别是以截流方式疏导雨水的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让公众深入了解渠务署的防洪工作。
气味控制水凝胶研究项目
2016 年年底,本部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研究气味控制水凝胶(Hydrogel)在排水系统中抑制硫化氢的成效。气味控制水凝胶有助抑制排水系统中的厌氧菌分解生成硫化氢,从而纾缓渠务系统的气味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气味控制水凝胶的除味效能,我们与香港科技大学于2018年年初展开第二阶段试验计划,研究以气味控制水凝胶抑制其他有味气体。从第一及第二阶段试验研究项目所收集得的数据来看,气味控制水凝胶能在排水系统中有效抑制气味。我们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让渠务部各分区试用气味控制水凝胶,以纾缓渠务系统的气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