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务之声

2020年12月 一百零三期
編者的話
專訪渠務署新任署長彭雅妮女士
從「鄰避」到「鄰里」
創新科技化危為機 沙頭角臨時污水處理廠
2020 年申訴專員嘉許獎
不一樣的部門頒獎典禮
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往岩洞工程屢獲殊榮
老闆的得力助手 Jenny榮休感言
綠建環評
渠務之星
渠記相簿:家居盆栽
渠記遊戲皇「估估看」抽籤儀式及答案公布 抽籤儀式及答案公布
「渠記遊戲皇」: 英文填字遊戲
多謝Simon
慎防利益衝突( 五 )
前助理署長(操作維修) 陳柏強先生退休生活的點滴
遙控科技 樂此不疲
在渠務署十年的「流金歲月」
讀者投稿
渠記廚房之網上冰皮月餅班
製作「健腦 Kit Set」和公布首年度「渠心關顧」嘉許計劃成績
重拾往昔 — 泵房新姿
步步高陞
渠務之聲編輯委員會
创新科技化危为机 沙头角临时污水处理厂
工程背景
现时,沙头角污水处理厂每日能为沙头角地区处理 1 660 立方米的污水,并透过一条长约 0.2 公里的海底排放管把经过处理的净化水排放至沙头角海。
为应付未来因人口增长而带来的发展需求,本署于2018年11月展开「沙头角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在污水处理厂现址进行扩建工程,把污水处理量提高至每日5 000立方米,并提升污水处理标准。
使用创新科技化危为机
为了维持正常的污水处理服务及进行原址扩建工程,工程需要在2020年污水处理量达到饱和前,兴建一座临时污水处理厂及拆卸现有设施,腾出空间兴建新的污水处理厂,以便应付现有需求。由于建造空间十分狭窄及工程需要在18 个月内完成,工程团队使用了各种创新科技化危为机,提高施工效率、建造质量监察水平、安全水平等。
(1)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 (Moving Bed Bioreactor 或简称 MBBR)技术
由于临时污水处理厂只有约0.7公顷(约相等于 1.5 个标准篮球场)的施工范围,但却要达到每日2 5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量,所以工程团队在此限制下选用了新的污水处理技术 —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尽量利用较小的空间处理较大的污水量。MBBR的原理是在反应缸中放置数以万计体积细小的载体,为微生物提供更多表面面积依附生长,从而更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
(2) 场外建造法及「供制造和装配的设计」(Design for Manufacture and Assembly 或简称 DfMA)
鉴于施工范围有限,工程团队致力采用场外建造法以提升建造质量,除采用预制组件兴建临时污水处理厂的结构外,亦应用了DfMA技术兴建临时污水处理厂的主要污水处理设备。工程人员先把在厂房预制的钢板组件运抵现场,再以螺栓和螺母把组件连接组装成不同处理设备;此举有助于减省高温焊接工序、节省施工时间,以及加强工地安全水平。
(3) 建筑信息模拟(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或简称 BIM)技术
由于工作环境拥挤,加上施工时间紧迫,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协调工作极具挑战性。工程团队充分利用了BIM 技术,在整个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进行协调工作,预先评估所需的工程材料、交换不同工序的最新设计信息、改善施工编排次序,以及按时监察工程进度。最终,工程团队在安装机电设备时,无须改动结构。
BIM模型能将设计呈现于拟真的三维(3D)空间,有助工程团队加深了解施工环境,让他们及早核实设备的布局和施工次序、解决施工问题和制定合适施工方法,从而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水平。
(4) 工地管理数码化和智慧工地安全管理措施
工程团队推行「建造业 2.0」的先导项目时,使用自行研发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式,将工地日常监督、安全管理和检验流程的记录数码化,藉以提升工地管理水平和便利工地监督人员监察工程进度。
此外,工程团队善用各种创新技术,创造更安全、更现代化的工地环境。举例说,管理人员透过「物联网智能安全帽」内置的感应器实时监测工人的位置及健康状况,藉以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互助互信 勇于创新 取得成功
工程团队虽然面对各种难题,但最终仍透过应用不同创新措施化危为机,令临时污水处理厂得以在2020年7月正式投入运作。
团队认为这次的成果,显示部门、顾问公司和承建商三方本着互助互信的伙伴合作精神,共同承担风险,克服种种障碍,最终实现目标。此外,团队认为勇于创新的精神也是成功要素之一,深信「创新」并不局限于应用新技术,还包括阐发新意念、灵活执行任务,以及保持随机应变的思维模式。展望将来,工程团队会继续探索更多创新理念和技术,以兴建新的污水处理厂。
顾问工程管理部
工程师
李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