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要] [English Version] [繁體] [图像版本] [核实声明] [回应表格] [主要统计数据]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内容索引] [网页指南]
首页 | 署长序言 | 关于本报告 | 海绵城市:适应气候变化 | 年度大事 重点轻描 | 管治方针 | 渠务署主要职责 | 环境管理 | 关爱员工 | 媒体参与活动 | 持份者参与活动 | 完成目标 |
「夏天为大地带来雨水,疏导雨水,需要畅通的渠道……」不论是处理污水或疏导雨水,都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署致力提供世界级的污水和雨水处理排放服务,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本署会不断加强应对能力,为市民缔造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2016年,香港受极端天气影响,频繁暴雨为防洪工作带来不少挑战。当年全年总降雨量达3,027毫米,较1981至2010年的年平均值约2,400毫米高约26%。年内,天文台共发出1次黑色、5次红色及21次黄色暴雨警告;于10月19日发出的黑色暴雨警告更是暴雨警告系统自1992年设立以来,首个于10月发出的黑色暴雨警告。当日下午广泛地区录得逾100毫米雨量,下午3至4时更录得78.7毫米雨量,是1884年有记录以来10月份录得最高的时雨量。
为防治洪患及保障公众安全,我们参考国际标准设计及建造雨水排放系统,并定期进行巡查及妥善维修。2016-17年度,本署进行多项防洪工程,以提升相关地区的防洪能力,减低其水浸风险。我们除了确保辖下设施妥善运作外,亦正分阶段检讨各区的雨水排放整体计划,拟定相关策略以配合香港未来发展。
2017年年初,我们评估各项已完成的排水系统改善工程的成效后,进一步剔除黄竹坑道与南朗山道交界的水浸黑点,令全港水浸黑点由8个减至7个。
[s6_chart1a_large.jpg]
在这7个水浸黑点中,3个黑点的改善工程已经启用,我们正监察其成效,并正规划和设计其余4个黑点的相关工程。我们会在雨季期间密切监察这些地区的排水情况,致力尽早剔除所有水浸黑点。
本署负责管理总长约2,400公里的地下雨水渠、长约360公里的人工河道、长约21公里的雨水排放隧道,以及36所雨水泵房。2016-17年度,我们继续定期巡查雨水排放设施及进行预防性维修保养工作,确保排水系统运作畅顺。我们亦定期检测设施的功能和结构,并在雨季前及大雨后清理淤塞渠道。过去一年,我们巡查逾2,200公里的雨水渠及河道。
[icon-s6-1.png]
[icon-s6-2.png]
[icon-s6-3.png]
[icon-s6-3.png]
渠务署已完成8项雨水排放整体计划研究和3项雨水排放研究,范围涵盖全港所有易受水浸影响的地区。为配合香港未来发展及应对气候变化,我们会适时检讨和更新整体雨水排放计划,以评估排水改善工程的成效,并按需要建议进一步改善措施。
元朗、新界北区及跑马地的雨水排放整体计划检讨研究已于2011年完成,而研究所建议的改善工程亦正在建造或设计中。另外,西九龙及东九龙的检讨研究亦已于2015年完成。我们现正检讨大屿山及离岛、沙田及西贡、大埔和香港岛北的雨水排放整体计划,并正在筹备余下的检讨研究。
工程旨在改善平原河河口至白虎山一段长约4.5公里的深圳河,以及建造容量达80,000立方米的蓄洪湖泊,从而提升平原河河口至莲塘/香园围口岸一段深圳河的防洪水平。我们冀在蓄洪湖中加入湿地元素,营造更佳的生态环境。
整项深圳河治理第4期工程预计2017年7月完成,工程预算费用约为10亿元。
[section6a_1_1_large.jpg]
为提升东九龙的防洪能力,工程将重建及修复蒲岗村道至太子道东一段长约1.1公里的启德河,并在河道上游旁边建造一条长约400米的箱形暗渠,藉此提升启德河排洪能力,同时将之活化成为一条市区绿化河道走廊,供市民享用。
启德河上游及中游改善工程分别于2011年10月及2013年12月动工,工程预计于2018年完成。整项工程预算费用约为28亿元。
[section6a_1_2.jpg]
[section6a_1_3.jpg]
我们正在九龙东进行活化工程,透过改善环境、生态和景观,把现有沿敬业街、敬业里和翠屏道一段长约1公里的明渠活化成翠屏河。此项目同时美化毗邻行人道,以及加强连接行人道,如增建河边走道及园景平台。
勘测研究于2015年7月展开,预计2017年完成。第一阶段的公众参与活动已于2017年3月完成。
[section6a_1_4_larg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