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摘要] [English Version] [简体] [圖像版本] [核實聲明] [回應表格] [主要統計數據] [全球報告倡議組織內容索引] [網頁指南]
首頁 | 署長序言 | 關於本報告 | 海綿城市:適應氣候變化 | 年度大事 重點輕描 | 管治方針 | 渠務署主要職責 | 環境管理 | 關愛員工 | 媒體參與活動 | 持份者參與活動 | 完成目標 |
「夏天為大地帶來雨水,疏導雨水,需要暢通的渠道……」不論是處理污水或疏導雨水,都與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本署致力提供世界級的污水和雨水處理排放服務,面對日益頻繁的極端天氣,本署會不斷加強應對能力,為市民締造更宜居的生活環境。
2016年,香港受極端天氣影響,頻繁暴雨為防洪工作帶來不少挑戰。當年全年總降雨量達3,027毫米,較1981至2010年的年平均值約2,400毫米高約26%。年內,天文台共發出1次黑色、5次紅色及21次黃色暴雨警告;於10月19日發出的黑色暴雨警告更是暴雨警告系統自1992年設立以來,首個於10月發出的黑色暴雨警告。當日下午廣泛地區錄得逾100毫米雨量,下午3至4時更錄得78.7毫米雨量,是1884年有記錄以來10月份錄得最高的時雨量。
為防治洪患及保障公眾安全,我們參考國際標準設計及建造雨水排放系統,並定期進行巡查及妥善維修。2016-17年度,本署進行多項防洪工程,以提升相關地區的防洪能力,減低其水浸風險。我們除了確保轄下設施妥善運作外,亦正分階段檢討各區的雨水排放整體計劃,擬定相關策略以配合香港未來發展。
2017年年初,我們評估各項已完成的排水系統改善工程的成效後,進一步剔除黃竹坑道與南朗山道交界的水浸黑點,令全港水浸黑點由8個減至7個。
[s6_chart1a_large.jpg]
在這7個水浸黑點中,3個黑點的改善工程已經啟用,我們正監察其成效,並正規劃和設計其餘4個黑點的相關工程。我們會在雨季期間密切監察這些地區的排水情況,致力盡早剔除所有水浸黑點。
本署負責管理總長約2,400公里的地下雨水渠、長約360公里的人工河道、長約21公里的雨水排放隧道,以及36所雨水泵房。2016-17年度,我們繼續定期巡查雨水排放設施及進行預防性維修保養工作,確保排水系統運作暢順。我們亦定期檢測設施的功能和結構,並在雨季前及大雨後清理淤塞渠道。過去一年,我們巡查逾2,200公里的雨水渠及河道。
[icon-s6-1.png]
[icon-s6-2.png]
[icon-s6-3.png]
[icon-s6-3.png]
渠務署已完成8項雨水排放整體計劃研究和3項雨水排放研究,範圍涵蓋全港所有易受水浸影響的地區。為配合香港未來發展及應對氣候變化,我們會適時檢討和更新整體雨水排放計劃,以評估排水改善工程的成效,並按需要建議進一步改善措施。
元朗、新界北區及跑馬地的雨水排放整體計劃檢討研究已於2011年完成,而研究所建議的改善工程亦正在建造或設計中。另外,西九龍及東九龍的檢討研究亦已於2015年完成。我們現正檢討大嶼山及離島、沙田及西貢、大埔和香港島北的雨水排放整體計劃,並正在籌備餘下的檢討研究。
工程旨在改善平原河河口至白虎山一段長約4.5公里的深圳河,以及建造容量達80,000立方米的蓄洪湖泊,從而提升平原河河口至蓮塘/香園圍口岸一段深圳河的防洪水平。我們冀在蓄洪湖中加入濕地元素,營造更佳的生態環境。
整項深圳河治理第4期工程預計2017年7月完成,工程預算費用約為10億元。
[section6a_1_1_large.jpg]
為提升東九龍的防洪能力,工程將重建及修復蒲崗村道至太子道東一段長約1.1公里的啟德河,並在河道上游旁邊建造一條長約400米的箱形暗渠,藉此提升啟德河排洪能力,同時將之活化成為一條市區綠化河道走廊,供市民享用。
啟德河上游及中游改善工程分別於2011年10月及2013年12月動工,工程預計於2018年完成。整項工程預算費用約為28億元。
[section6a_1_2.jpg]
[section6a_1_3.jpg]
我們正在九龍東進行活化工程,透過改善環境、生態和景觀,把現有沿敬業街、敬業里和翠屏道一段長約1公里的明渠活化成翠屏河。此項目同時美化毗鄰行人道,以及加強連接行人道,如增建河邊走道及園景平台。
勘測研究於2015年7月展開,預計2017年完成。第一階段的公眾參與活動已於2017年3月完成。
[section6a_1_4_larg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