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摘要] [English Version] [简体] [圖像版本] [獨立核實聲明] [回應表格] [主要統計數據] [全球報告倡議組織內容索引] [網頁指南]
2014年,渠務署正式成立25周年,而香港的渠務基建則已歷經近百年的發展。在此,讓我們回顧香港渠務發展的點滴。
[section5_photo0.jpg]
在19世紀中末葉,香港的渠道是「雨污合流」,利用雨水沖走污物,而污水會直接排到水體。當時,香港人口不足10萬,市民日常活動所產生的污水排放,並未對河流及沿海生態造成重大影響。相對於污水排放,暴雨對市民的影響較大,在缺乏防洪基建的情況下,暴雨經常對市民構成生命威脅。
在20世紀初,城市人口增加,為改善「雨污合流」衍生的衞生問題,政府於20世紀初開始實施「雨污分流」,雨水和污水排放系統開始分離、各成一體。
經歷數十年的社會發展,早年建設的渠務系統已未能跟上步伐。香港工業起飛,工廠和養殖場產生的污水量大增,不少污水未有得到妥善處理便排放至河流及海洋。加上數個新市鎮落成,大量土地表面被水泥覆蓋,而排水設施未有相應提升容量,令地面徑流大增,加劇水浸問題。
1956年,全港第一間污水隔篩廠在九龍晏架街啟用,成為香港渠務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為更長遠和全面規劃香港的渠務發展,政府開展了大型的「全港土地排水及防洪策略研究」,是當時首個該類型的研究。經過全面的研究後,政府認為需要成立一個獨立部門,專責檢視、規劃及建造全港的渠務系統。1989年9月,政府按《白皮書:對抗污染莫遲疑》建議成立渠務署。
經歷百年發展,香港的渠務系統由「雨污分流」的雛形,發展成今天總長度超過4,500公里的污水收集及雨水排放系統,為市民提供優質服務。為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渠務署一直未雨綢繆,研究及引進嶄新的雨水排放及污水處理方案,為未來挑戰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