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要] [English Version] [繁體] [图像版本] [独立核实声明] [回应表格] [主要统计数据]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内容索引] [网页指南]
2014年,渠务署正式成立25周年,而香港的渠务基建则已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在此,让我们回顾香港渠务发展的点滴。
[section5_photo0.jpg]
在19世纪中末叶,香港的渠道是「雨污合流」,利用雨水冲走污物,而污水会直接排到水体。当时,香港人口不足10万,市民日常活动所产生的污水排放,并未对河流及沿海生态造成重大影响。相对于污水排放,暴雨对市民的影响较大,在缺乏防洪基建的情况下,暴雨经常对市民构成生命威胁。
在20世纪初,城市人口增加,为改善「雨污合流」衍生的卫生问题,政府于20世纪初开始实施「雨污分流」,雨水和污水排放系统开始分离、各成一体。
经历数十年的社会发展,早年建设的渠务系统已未能跟上步伐。香港工业起飞,工厂和养殖场产生的污水量大增,不少污水未有得到妥善处理便排放至河流及海洋。加上数个新市镇落成,大量土地表面被水泥覆盖,而排水设施未有相应提升容量,令地面径流大增,加剧水浸问题。
1956年,全港第一间污水隔筛厂在九龙晏架街启用,成为香港渠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为更长远和全面规划香港的渠务发展,政府开展了大型的「全港土地排水及防洪策略研究」,是当时首个该类型的研究。经过全面的研究后,政府认为需要成立一个独立部门,专责检视、规划及建造全港的渠务系统。1989年9月,政府按《白皮书:对抗污染莫迟疑》建议成立渠务署。
经历百年发展,香港的渠务系统由「雨污分流」的雏形,发展成今天总长度超过4,500公里的污水收集及雨水排放系统,为市民提供优质服务。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渠务署一直未雨绸缪,研究及引进崭新的雨水排放及污水处理方案,为未来挑战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