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署

背景資料

港島北水浸回顧

下列圖片攝於2005,2006及2008年,顯示港島北一帶的水浸情況。

禧利街的水浸情況 (2005) 禮頓道的水浸情況 (2006) 黑雨時的干諾道中 (2008)

 

港島北部水浸主因

過往每逢雨季來臨,港島北部多處地區都會出現水浸情況,究其原因,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點 ︰ 

  • 地理位置 - 本港位處亞熱帶,屬於海洋氣候,易受颱風和暴雨影響。

  • 高降雨量 - 香港毎年平均的雨量約為 2,200 毫米,是太平洋鄰近地區最高降雨量主要城市之一。 

  • 市區發展 - 港島北經過多年急速的發展,已成為樓宇密集的地區,大大增加了地面徑流的流量。集水區上游地方社區不斷擴展,亦增加了附近主要排水道使用量。

  • 低窪地形及潮水影響 - 上環、中環、金鐘、灣仔、銅鑼灣及跑馬地等地區地處低窪,當潮水水位升高時,會影響現有排水管道的排水效能,令低窪地區積聚的雨水較難排走。 

  • 渠道老化 - 減低現有排水管道的排洪能力。早年的渠道設計已不能滿足現今的排洪標準。

 

水浸帶來的影響

  • 經濟損失 - 上環、中環、金鐘、灣仔及銅鑼灣等地區是本港經濟商業中心,水浸影響商業活動及部分商鋪的運作,造成經濟損失。

  • 影響民生 - 水浸影響巿民生活,令上班或上學途人不便,部份學校甚至需要停課。

  • 交通擠塞 - 當大雨引致港島北部份地區如上環、中環、金鐘及灣仔水浸時,路面積水會阻礙汽車行駛,引致嚴重交通擠塞。

 

香港島北雨水排放整體計劃研究

渠務署為了減低水浸為民生帶來的不便及社會的經濟損失,早於1996年便展開「雨水排放系統整體計劃」的工程研究,其中一項為「香港島北雨水排放整體計劃研究」。

「香港島北雨水排放整體計劃研究」於西部的範圍包括堅尼地城、石塘咀、西營盤、上環、中環和灣仔地區的排水系統,研究的目的為全面檢查現有排水系統的排水能力,以及籌劃長期的排水系統改善措施,以符合現有的防洪標準和應付將來的需要。

在進行雨水排放系統整體計劃研究期間,渠務署曾考慮下列多個渠務改善方案,包括:

  • 傳統雨水系統擴大及改善工程
  • 蓄洪計劃
  • 雨水截流隧道及
  • 防洪抽水計劃
傳統雨水系統擴大及改善工程 蓄洪計劃 防洪抽水計劃

 

在選擇改善方案時,渠務署要視乎個別集水區的特點而作出選擇,亦需要考慮下列的因素﹕

  • 當區排水系統的組合
  • 土地需求
  • 環境因素
  • 交通影響
  • 主要公共設施和地下結構物的位置

經仔細的籌劃、分析及多次的諮詢,渠務署最後決定採用截流方法,於港島西建造雨水排放隧道,將港島半山集水區大部分的雨水截取,經新建成的雨水排放隧道直接排出大海,減少雨水流向下游,從而減輕港島北整體的水浸問題。「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工程於2007年11月已順利展開並於2012年8月完成。

雨水排放隧道方案圖

 

整體而言,在建造工程完成後,排水系統得以改善,環境質素將獲得提升。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