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署

啟德河導賞徑

啟德河

啟德河

啟德河導賞徑地圖

 

前往方法

起點

公共交通 / 路徑

龍逸樓

巴士9, 10, 11, 82X, 85M

彩虹道 (黃大仙警署)

小巴 70, 70A, 805S, 79M

 

步行約1分鐘到達景點1

終點

公共交通 / 路徑

育群街 (近天主教伍華中學)

巴士3B, 3X, 5, 5C, 9, 111, 116, 203E

 

小巴70, 70A

 

步行約2分鐘到達景點9

上述交通路線僅供參考,實際所需時間受步速、公共交通路線更新/ 臨時改道安排、天氣及實際路面情况影響而有所不同。

 

活化後的啟德河

活化後的啟德河

啟德河舊稱啟德明渠,總長約2.4公里,是東九龍其中一條主要排洪渠道。由於城市發展及極端天氣影響,彩虹道在暴雨期間曾出現嚴重水浸,影響附近居民生活。由於該渠未達現行防洪標準,渠務署分階段改善黃大仙區內長1.1公里的渠段,以提升啟德河的排洪能力,減低相關地區的水浸風險。工程於2011年10月分階段展開,並於2018年完成。

渠務署亦把握機遇,一併優化該處的城市景觀,為市民提供休憩景點,以改善居住環境。啟德河改善工程因此加入不同綠化及生態元素,將啟德河活化成市區綠化河道走廊,展現河道與鄰近地區的緊密連繫。

渠務署沿黃大仙段啟德河設置導賞徑,起點於沙田坳道,沿啟德河畔的十個位置設有介紹展板,並於太子道東作為終點,全程約一公里,希望讓公眾了解更多啟德河的歷史及改善工程的資訊。

活化後的啟德河

活化後的啟德河

懸垂植物 簕杜鵑

懸垂植物 簕杜鵑

仿石種植盆

仿石種植盆

啟德河的演變

啟德河的演變

「啟德」名字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九龍城區啟德濱的發展,經歷了約一個世紀的變遷,啟德河不只在地理上,亦在歷史上與附近地區甚至整個九龍半島緊緊相連,並見證了香港發展和蛻變。

於戰前時期,第一期啟德填海於1920年完成,將該處闢為住宅區啟德濱,建成明渠連接附近小河。(圖片來源:高添強先生)

於戰前時期,第一期啟德填海於1920年完成,將該處闢為住宅區啟德濱,建成明渠連接附近小河。(圖片來源:高添強先生)

於40年代,擴建30年代已建成的啟德機場時,亦擴建機場旁的啟德明渠。(圖片來源:©英國會王版權所有國防部)

於40年代,擴建30年代已建成的啟德機場時,亦擴建機場旁的啟德明渠。(圖片來源:©英國會王版權所有國防部)

於50年代,隨著城市的發展和機場的擴建,啟德明渠也不斷地演變。(圖片來源:高添強先生)

於50年代,隨著城市的發展和機場的擴建,啟德明渠也不斷地演變。(圖片來源:高添強先生)

於70年代,因新蒲崗一帶工業發展蓬勃,未經處理的廢水直接排放到啟德明渠,造成污染問題,令水質變得非常惡劣。 (圖片來源:高添強先生)

於70年代,因新蒲崗一帶工業發展蓬勃,未經處理的廢水直接排放到啟德明渠,造成污染問題,令水質變得非常惡劣。 (圖片來源:高添強先生)

於90年代,政府實施一系列改善水質措施,及將沙田及大埔污水處理廠已處理的排放水輸送到明渠,以持續沖洗河道,明渠水質得以改善。 (圖片來源:高添強先生)

於90年代,政府實施一系列改善水質措施,及將沙田及大埔污水處理廠已處理的排放水輸送到明渠,以持續沖洗河道,明渠水質得以改善。 (圖片來源:高添強先生)

於2010年代,啟德明渠改善工程於2011年年底展開, 以提升排洪能力。同時,政府亦把握機遇,將明渠活化成一條市區綠化河道走廊「啟德河」。

於2010年代,啟德明渠改善工程於2011年年底展開, 以提升排洪能力。同時,政府亦把握機遇,將明渠活化成一條市區綠化河道走廊「啟德河」。

黃大仙區水浸回顧

黃大仙區水浸回顧

啟德河是東九龍其中一條主要排洪渠道。因城市發展和極端天氣影響,昔日的啟德河未能符合現行防洪標準。過往暴雨期間,鄰近彩虹道曾多次水浸。

啟德河改善工程

啟德河改善工程

政府建議改善啟德明渠排洪能力,並與黃大仙區議會多次討論,其後分別於2010年和2011年舉行了「共建啟德河」的公眾參與活動,得出三大設計原則,包括:

  • 以排洪為先
  • 盡量不覆蓋河道
  • 活化成市區綠化河道走廊

美化摩士公園(一號公園)

美化摩士公園(一號公園)

渠務署把握改善啟德河的機遇,將相鄰的摩士公園(一號公園)一併實施美化及改善工程。

美化後的摩士公園(一號公園)無隔間設計以提升

  • 暢達性
  • 空間感
  • 與啟德河的共融感
摩士公園(一號公園)原貌

摩士公園(一號公園)原貌

摩士公園(一號公園)原貌

摩士公園(一號公園)原貌

美化後的摩士公園(一號公園)構想圖

美化後的摩士公園(一號公園)構想圖

保留舊石牆

保留舊石牆

沿東光道100多米長的麻石牆是啟德河原有特色之一,成為附近居民的共同回憶,渠務署進行改善工程時亦特別保留原有的石牆。

改善工程前舊石牆原貌

改善工程前舊石牆原貌

改善工程後保留了舊石牆

改善工程後保留了舊石牆

昔日的啟德明渠

昔日的啟德明渠

於60年代,市民在啟德明渠旁搭建寮屋生活,把生活廢水直接倒進明渠。

於70年代,新蒲崗的工業部分污水未經處理便排放到啟德明渠,令水質變得非常惡劣。

於90年代,政府採取了兩項措施來改善啟德明渠的水質:

  • 建造旱季截流器
  • 將沙田及大埔污水處理廠已處理的排放水輸送到啟德明渠以持續沖洗河道
60年代的啟德明渠

60年代的啟德明渠

60年代的啟德明渠

60年代的啟德明渠

70年代的啟德明渠

70年代的啟德明渠

綠化元素

綠化元素

渠務署加入四大活化元素,將啟德河活化為翠綠怡人的市區綠化河道走廊。

活化元素一:河邊花槽

在啟德河河岸兩旁種植季節性懸垂植物,營造具有特色及主題的啟德河景觀。

活化元素二:仿石種植

在河壁設置仿石並加設置種植盆用以種植十多種植物來營造啟德河的綠化及天然景觀。

啟德河原貌

啟德河原貌

河邊花槽 - 簕杜鵑

河邊花槽 - 簕杜鵑

仿石種植盆

仿石種植盆

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

活化元素三:河床種植槽

在啟德河河道比較寬闊的位置,栽種水生植物,在不阻排水的情況下能營造自然河流效果,也能吸引幼魚和兩棲動物在這裡棲息。

桐花樹

桐花樹

文殊蘭

文殊蘭

水蔥

水蔥

生機處處

生機處處

活化元素四:魚洞穴及導流石

渠務署將合適天然河道的生態元素應用於啟德河,加設魚洞穴及導流石,以改變水流方向及速度,供魚群在河道棲息,令啟德河的生態環境持續發展。

魚洞穴及導流石

魚洞穴及導流石

小白鷺

小白鷺

大白鷺

大白鷺

白胸翡翠

白胸翡翠

夜鷺(成鳥)

夜鷺(成鳥)

夜鷺(幼鳥)

夜鷺(幼鳥)

孔雀花鱂

孔雀花鱂

花身鯻

花身鯻

黑鳶

黑鳶

太子道東箱形暗渠

太子道東箱形暗渠

由於太子道東下的啟德河排水空間有限,為更進一步增加排洪能力,渠務署在太子道東地底的啟德河毗鄰加建一條長約100米的雙管箱形暗渠,連接啟德發展區段啟德河。

太子道東將啟德河分為黃大仙段及啟德發展區段,此處標誌著黃大仙段的結尾。

箱形暗渠入口

箱形暗渠入口

 

有關啟德河改善工程詳細資料,請瀏覽以下網頁:

啟德河改善工程網頁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