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繁體] [图像版本] [核实声明] [回应表格] [主要统计数据]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内容索引] [网页指南]
为防治洪患及保障公众安全,我们确保辖下排水系统以国际标准建造,并适时妥善维修。本港2013年总降雨量超过2,800毫米,较1981至2010年约2,400毫米的平均降雨量高出接近20%。尽管大雨频繁,不时还有热带气旋掠过带来风暴潮,但年内并未发生任何严重水浸事故。
过去一年,渠务署继续进行多项防洪工程,以提升相关地区的防洪能力和减低其水浸风险。我们除了确保辖下设施妥善运作,目前亦正分阶段检讨各区的雨水排放整体计划研究及拟定相关策略,以配合香港高速发展的步伐及对排水服务的需要。
在2013-14年度,我们一如既往地就雨水排放设施进行定期巡查及预防性维修保养工作。为确保系统运作畅顺,我们定期检测设施的功能和结构,以适时为有问题的雨水进水口、雨水渠及河道进行维修;尤其在雨季前后,检修工作更为重要。过去一年,我们巡查了逾2,000公里的雨水渠及河道。
除了日常的运作及维修,我们设有「紧急事故及暴风雨应变组织」,全年无休地处理紧急和水浸事故。该架构下设有由高级专业人员督导的紧急事故控制中心,并在紧急情况下启动,负责协调全港紧急清理淤塞雨水渠和河道的工作,对水浸报告作出回应,以及向政府内部提供资讯,并在有需要时向公众发放讯息。
香港部分地区因上游发展引致高峰雨水流量增加,以致下游的排水系统不胜负荷;在此情况下,蓄洪方法便派上用场。当下游地区已完成发展,而上游地区仍在发展之中,采用传统方法在下游繁忙街道改善现有排水系统,将会引致严重交通挤塞,对公众造成滋扰。蓄洪计划的原理是在暴雨期间,将雨水引流至地下蓄洪池暂时贮存,以纾缓下游排水系统的压力。当下游排水系统的雨水量减退时,便可将蓄洪池中的雨水抽出及排放,腾出空间以应付下一场暴雨。
目前大坑东和上环的蓄洪计划已投入运作,大大减低旺角及上环的水浸风险,成效理想。在2013-14年度,我们继续为蓄洪池及其附属设施进行维修保养,以确保设施于暴雨期间正常运作。
[section5_photo1.jpg]
雨水排放隧道系统将高地的雨水截取,然后改道直接排出大海或河溪。此方案减少从高地流入下游市区的径流,从而大幅降低下游的水浸风险,同时无需于下游市区进行大规模排水改善工程,避免了对交通及市民的影响。
渠务署目前管理4条雨水排放隧道,包括启德雨水转运计划、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及荃湾雨水排放隧道,总长度约22公里。上述雨水排放隧道启用后,流入上环、中环、金钟、湾仔、铜锣湾、旺角、荔枝角、长沙湾、深水埗、荃湾及葵涌等下游市区的地面径流大幅减少,提升相关区内的防洪能力。
[section5_photo2.jpg]
渠务署现时正操作27个乡村防洪计划,为35条低洼乡村提供防洪保护,减低其水浸风险。乡村防洪计划的工程一般包括建造防洪基堤,将低洼村落与邻近土地分隔,藉以阻截雨水流入村内;另于村内建造蓄洪池及雨水泵房,在暴雨期间暂时将雨水贮存,然后在暴雨过后将雨水抽至村外的渠道排放。
乡村防洪计划采用自动运作模式,透过遥测装置控制,无需驻员监察。为确保设施运作正常,我们会定期巡查蓄洪池及排水道,并按时试行和测试雨水泵房。
[section5_chart1.jpg]
渠务署自1989年成立以来,迄今已完成8项雨水排放整体计划研究和3项雨水排放研究,范围涵盖全港所有容易受水浸影响的地区;我们亦完成了一系列排水工程,全面提升各区的防洪能力。为应对香港的最新发展及气候变化对排水系统的潜在影响,我们必须适时检讨和更新雨水排放整体计划,因时制宜地拟定策略,以回应日益提高的雨水排放需求。各项雨水排放整体计划的检讨研究经已陆续展开,以全面评估已竣工排水改善工程的效益,并按需要建议进一步的改善措施。
元朗和北区的雨水排放整体计划检讨研究,以及跑马地雨水排放研究,已于2011年完成。我们现正检讨西九龙、东九龙、大埔、沙田及西贡区的雨水排放整体计划,预计于2014年及2015年完成。至于港岛北的检讨研究将会于2014年开始,并于2016年完成,其余的检讨研究则正在规划之中。
在2013-14年度,我们继续推展以下大型防洪工程:
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旨在纾减跑马地及湾仔区的水浸风险,工程项目包括建造一个容量达60,000立方米的地下蓄洪池、一所绿化泵房、一所设有垂直绿化的风扇房、一条长约650米的双管道箱形暗渠,以及相关的运动场重建工程。跑马地马场的主体合约工程已于2012年9月展开,第一期地下蓄洪池将于2015年雨季前落成启用,整项工程则预计在2018年雨季前完成。
[section5_photo3.jpg]
启德河上游及中游改善工程旨在提升东九龙的防洪能力,工程涵盖重建及修复蒲岗村道至东光道一段长约600米的启德河上游,以及东光道至太子道东一段长约500米的启德河中游,另于启德河旁建造一条长约400米的箱形暗渠。建造工程已于2011年11月展开,并预计于2015年至2017年分阶段完工。
为提升平原河河口至莲塘/香园围口岸一段深圳河的防洪水平,我们现正进行治理深圳河第四期工程。工程将改善平原河至白虎山一段4.5公里长的深圳河,以及在河岸建造滞洪区,以设置80,000立方米容量的蓄洪湖泊,同时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及改善环境。上述设施配合河畔的绿化元素,将丰富深圳河的生态环境。治理深圳河第四期工程的前期工程,即位于有关河段侧一段边境巡逻路的重置工程已于2012年3月动工,主要治河工程亦已于2013年8月开展,整项工程预计于2017年完工。
为保护环境,我们于河道工程的规划及设计阶段,继续加入「蓝、绿建设」的意念,藉以推广环境保育和可持续发展。在设计排水改善工程时,我们致力消除水浸风险之余,亦同时积极保留原有河道的生态功能、复修受损河道、于河堤及河床选用天然的物料,以及保育原有的生态环境。
我们相信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其渠务系统的设计应以「蓝、绿建设」的意念为本;「蓝」象征水体,「绿」则代表绿化景观。其特色包括蓄洪湖泊、绿化天台、多孔透水路面、雨水回用系统等。我们透过采纳合适的「蓝、绿建设」元素,在源头减少地面径流的高峰流量,从而提倡更符合自然的排水系统。渠务署会继续发掘更多「蓝、绿建设」的应用途径,同时研究如何在现有排水系统中加入此意念。
渠务署现时管理超过4,000公里的地下管道,包括污水渠及雨水渠。这些地下管道不少已使用数十年,有老化和损耗的情况。我们订立了定期检查计划,以监察管道的状况,并按需要进行复修工程。在2013-14年度,我们复修了总长约26公里的污水渠及雨水渠,工程费用约为9,500万元。
由于预计未来需要复修的管道将日益增加,我们于2012年10月展开了相关研究,制订长远及全港性的更换及复修策略,务求更完善地管理地下渠务管道。当研究完成后,我们将拟定全面的更换及复修策略及工程计划,以及时更新排水及污水收集网络。与此同时,我们亦会研究及采用各种先进更换及复修技术的可行性及优势,以便以最有效率和效益的方法进行工程。透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订定系统化和具成本效益的方案,有效保养管道网络,确保其功能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