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摘要]
[English Version]
[简体]
[圖像版本]
[獨立審核聲明] [回應表格]
[主要統計數據]
[全球報告倡議組織內容索引]
[網頁指南]
[獎項殊榮] [防洪] [污水收集、處理及排放]
[highlight1.gif] 2012-13年度獲得的獎項數目
林村河上游、社山河及大埔河上游河道改善工程於2013年1月12日舉行啟用典禮,正式宣佈這些河道的防洪水平提升至可抵禦50年一遇的大雨。
為紓緩水浸風險和配合大埔區的未來發展,我們於2007年9月開始在上述河道進行拉直、擴闊和挖深工程以改善河道。工程全面兼顧水利和環保兩方面,加強防洪能力的同時也充份保護這些天然河道的生態價值。工程進行期間,我們遇到不少障礙,例如惡劣天氣、工地出入受阻等,全賴本署一眾員工和承建商齊心協力,河道改善工程於2012年12月順利完成。更重要的是,透過本項目,我們與鄉民及環保組織建立了互信互諒的關係。
[section3_photo13.jpg]
[section3_photo12.jpg]
為進一步提升本港整體的防洪能力,港島西、荔枝角及荃灣雨水排放隧道3項大型雨水排放隧道工程先後於2012年8月、2012年10月及2013年3月正式啟用。3條雨水排放隧道採用截取上游集水區雨水的方式,能有效地長遠保障下游市區,免受水浸威脅。我們更特別安排在市區邊陲動工,避免在繁忙道路進行挖掘,務求將工程對公眾、道路交通和商業活動的影響減至最低。
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橫跨大坑至數碼港,全長約11公里,直徑介乎6.25米至7.25米。隧道啟用後可紓緩港島北部,特別是中環、金鐘、灣仔及銅鑼灣低窪地區的水浸風險。本工程開創了多項技術先河,其中包括廣泛採用反井鑽機由下而上挖鑽進水口豎井。這項技術能把挖出的泥石經地下隧道運走,大大減低工程造成的滋擾,並大幅減少工程車輛經狹窄繁忙路面運送碎石的需要。項目團隊在工程期間遇到不少嚴峻的挑戰,最後都一一克服,更憑着卓越成就,榮獲由英國工程雜誌《New Civil Engineer》及《Ground Engineering》合辦的「2011年國際隧道工程獎」之「年度隧道工程」(造價介乎一億美元至十億美元項目類別)大獎。於2013年,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在由香港工程師學會舉辦的「21世紀香港十大傑出工程項目」選舉中,成為得票最高的頭3個項目之一。
[section3_photo14.jpg]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全長3.7公里,直徑4.9米,截取九龍西北部高地上游的雨水,提高荔枝角、長沙灣及深水埗下游地區的整體防洪能力。工程採用多項創新技術,其中之一是全港首次以單一台隧道鑽挖機,建造兩段位處截然不同地質,一段位處堅硬岩石,另一段位處於軟土的隧道。相對於傳統上須採用兩台隧道鑽挖機,這創新方法一方面減少建造成本,同時可減省製造另一台鑽挖機的物料及相關使用的能源,從而減低碳足印。此外,為確保地下設施不受影響,工程人員須在4.2倍大氣壓力的環境下施工,氣壓之高打破香港隧道建築史上的紀錄,而安全方面亦實現了零減壓病的最高安全標準,為隨後香港開展的隧道項目開闢安全高壓施工新路向。
此工程憑着創新技術及持續改善服務,於2013年榮獲「香港工程師學會 — 工程創意獎」及「公務員優質服務獎勵計劃 — 一般公共服務銀獎 」。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於2012年10月18日舉行啟用典禮,為紓緩九龍西北部水浸問題奠立重大里程碑。
全長5.1公里、直徑為6.5米的荃灣雨水排放隧道,截取荃灣及葵涌半山上游集水區的雨水,然後輸送至油柑頭附近海域排放,有助紓緩下游市區現有排水系統的負荷。荃灣雨水排放隧道的排放量為香港所有雨水排放隧道之冠,最高流量時可在11秒內注滿一個奧林匹克標準泳池。為確保下游有充足水流維持生態平衡,所有進水口只會在黃色或更高暴雨警告信號生效時才發揮截流作用。
荃灣雨水排放隧道啟用典禮於2013年3月28日舉行,標誌着香港流量最高的雨水排放隧道正式投入服務。
[section3_photo17.jpg]
我們推進防洪工作不遺餘力,隨著多個主要防洪工程計劃相繼完成,全港所有餘下的嚴重或區域性水浸黑點已於2010年全部消除。
2012-13年,我們再接再厲,剔除了沙田下禾輋村和梅窩嶺咀頭村兩個水浸黑點。令全港水浸黑點由15個減至2013年的13個。
餘下的13個水浸黑點將分階段整治,其中6個黑點的改善工程已完成,並正監察其成效,其餘7個水浸黑點的改善工程現正在規劃、設計及建造階段。我們繼續在雨季密切監察餘下的水浸黑點的情況,並期望在其他改善工程完竣後逐步剔除餘下的水浸黑點。
[section3_chart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