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德河歷史背景

「啟德」名源於二十世紀九龍城區啟德濱的發展,而啟德河在周邊發展的過程中,曾被多次改造以符合當時的 需要。經歷了約一個世紀的變遷,啟德河不只在地理上,亦在歷史上與附近地區甚至整個九龍半島緊緊相連,見證了香港的發展和蛻變。

第一期的啟德填海區於1920年完成,該處被闢為住宅區-「啟德濱」,並建有啟德明渠匯集附近小河伸延至海岸。其後英軍於三十年代將啟德濱重建為啟德機場。

二次大戰時期,為了擴建機場,拆除了附近的建築物 (包括九龍寨城城牆),同時亦擴展了機場旁的啟德明渠。二戰後,露宿者開始在九龍寨城聚居,並修建樓房。政府於1993年將其清拆並改建為九龍寨城公園。

在五十年代末,隨著城市的發展和機場的擴建,啟德明渠亦不斷地演變。

在七十年代,新蒲崗一帶的工業發展蓬勃,工廠所排放的廢水污染了啟德明渠。此外,亦有市民開始在啟德明渠旁搭建寮屋生活。

在九十年代,政府實施一系列改善水質的措施,包括建造旱季截流設備將流入明渠的污水截返至現有的污水收集系統 ; 實施「吐露港經處理排放水輸送計劃」,將沙田及大埔污水處理廠已處理的排放水輸送至明渠,以持續沖洗河道

政府於2010年代展開啟德明渠改善及重建工程,以提升排洪能力,緩解周邊地區的水浸風險。同時,政府亦把握機遇,將啟德明渠活化成一條市區綠化河道走廊 -「啟德河」。

 

相關報告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