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工程、兩個成果」:防洪 ‧ 惜水
渠務署過往採用「防洪三招」的策略—即「上游截流」、「中游蓄洪」、「下游疏浚」,解決市區水浸問題。但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的獨特之處,在於工程建造了一條隧道,但卻不是利用來「截流」,而是達至「蓄洪」,巧妙地騰出九龍副水塘的儲水空間作蓄洪之用,以減低深水埗、長沙灣、荔枝角一帶的水浸風險。轉運隧道巧妙地騰出九龍副水塘的儲水空作蓄洪之用。
防洪 – 透過預先將九龍水塘群收集的部分地面徑流轉運至下城門水塘,為九龍副水塘騰出約35萬立方米(約為150個標準泳池)的蓄洪空間,從而減少暴雨期間地面徑流流入下游市區,改善深水埗、長沙灣和荔枝角地區的防洪能力。
惜水 – 九龍副水塘的進水口設置了智能水閘,透過實時監測下城門水塘水位的數據,控制水塘間轉運隧道的流量,務求在大雨期間接收更多由集水區流入的雨水,減少九龍副水塘的溢流機會。這項工程預計平均每年可額外收集約340萬立方米食水,大約相等於1,360個標準泳池的容量。
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能達至防洪和惜水的雙重目的。保障市民生命財產之餘,亦可保存珍貴的水資源,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種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