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务署

背景资料

港岛北水浸回顾

下列图片摄于2005,2006及2008年,显示港岛北一带的水浸情况。

禧利街的水浸情况 (2005) 礼顿道的水浸情况 (2006) 黑雨时的干诺道中 (2008)

 

港岛北部水浸主因

过往每逢雨季来临,港岛北部多处地区都会出现水浸情况,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 

  • 地理位置 - 本港位处亚热带,属于海洋气候,易受台风和暴雨影响。

  • 高降雨量 - 香港毎年平均的雨量约为 2,200 毫米,是太平洋邻近地区最高降雨量主要城市之一。 

  • 市区发展 - 港岛北经过多年急速的发展,已成为楼宇密集的地区,大大增加了地面径流的流量。集水区上游地方社区不断扩展,亦增加了附近主要排水道使用量。

  • 低洼地形及潮水影响 - 上环、中环、金钟、湾仔、铜锣湾及跑马地等地区地处低洼,当潮水水位升高时,会影响现有排水管道的排水效能,令低洼地区积聚的雨水较难排走。 

  • 渠道老化 - 减低现有排水管道的排洪能力。早年的渠道设计已不能满足现今的排洪标准。

 

水浸带来的影响

  • 经济损失 - 上环、中环、金钟、湾仔及铜锣湾等地区是本港经济商业中心,水浸影响商业活动及部分商铺的运作,造成经济损失。

  • 影响民生 - 水浸影响巿民生活,令上班或上学途人不便,部份学校甚至需要停课。

  • 交通挤塞 - 当大雨引致港岛北部份地区如上环、中环、金钟及湾仔水浸时,路面积水会阻碍汽车行驶,引致严重交通挤塞。

 

香港岛北雨水排放整体计划研究

渠务署为了减低水浸为民生带来的不便及社会的经济损失,早于1996年便展开「雨水排放系统整体计划」的工程研究,其中一项为「香港岛北雨水排放整体计划研究」。

「香港岛北雨水排放整体计划研究」于西部的范围包括坚尼地城、石塘咀、西营盘、上环、中环和湾仔地区的排水系统,研究的目的为全面检查现有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以及筹划长期的排水系统改善措施,以符合现有的防洪标准和应付将来的需要。

在进行雨水排放系统整体计划研究期间,渠务署曾考虑下列多个渠务改善方案,包括:

  • 传统雨水系统扩大及改善工程
  • 蓄洪计划
  • 雨水截流隧道及
  • 防洪抽水计划
传统雨水系统扩大及改善工程 蓄洪计划 防洪抽水计划

 

在选择改善方案时,渠务署要视乎个别集水区的特点而作出选择,亦需要考虑下列的因素:

  • 当区排水系统的组合
  • 土地需求
  • 环境因素
  • 交通影响
  • 主要公共设施和地下结构物的位置

经仔细的筹划、分析及多次的谘询,渠务署最后决定采用截流方法,于港岛西建造雨水排放隧道,将港岛半山集水区大部分的雨水截取,经新建成的雨水排放隧道直接排出大海,减少雨水流向下游,从而减轻港岛北整体的水浸问题。「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工程于2007年11月已顺利展开并于2012年8月完成。

雨水排放隧道方案图

 

整体而言,在建造工程完成后,排水系统得以改善,环境质素将获得提升。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