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生圍河流導賞徑
前往方法
起點 |
公共交通 / 路徑 |
---|---|
博愛醫院 |
巴士 68, 68F, 76K |
青山公路元朗段 (近博愛醫院) |
小巴 36, 37, 38, 75, 76, 78, 603 |
|
步行約5分鐘到達景點1 |
終點 |
公共交通 / 路徑 |
---|---|
景點1 (南生圍路近燈柱AD0554) |
沿南生圍路步行約12分鐘乘搭南生圍橫水渡前往對岸渡頭後,然後步行約16-22分鐘到達朗屏港鐵站 /元朗港鐵站。 |
上述交通路線僅供參考,實際所需時間受步速、公共交通路線更新/ 臨時改道安排、天氣及實際路面情况影響而有所不同。
聲音導賞
香港的河道工程主要是為了防洪和處理水浸問題,而工程技術會隨著時代改進。香港早期的河道治理工程是把天然河道拉直和挖深,並在河床和河岸鋪上混凝土,令洪水盡快排走,但這樣做有可能破壞河流天然的水文、生態和水質。原本由泥沙、石塊及植物組成多樣化的天然河溪環境,變成單一、平滑、沒有植物的混凝土表面,原本的生態受到破壞,水質也惡化。
現在的河道及河岸工程會採用改良設計,保留天然河床及河曲,例如九十年代在山貝河和錦田河進行的工程,保留了天然河床,為原本的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又種植紅樹以提升河道的生態價值等。
改良的河道工程技術有:「混凝土草格」、「拋石工法」、「石籠」等。混凝土草格-在河道混凝土表面開出很多方格,格中放置泥土和種草;拋石-於海岸防波堤常見的拋石工法亦用在河道工程上,只是使用的拋石較平滑及細小;石籠-以石塊填充鋼絲編成的籠去堆砌河床和河岸,現時不少河道工程都使用石籠。
在大家面前的元朗排水繞道,底部以「混凝土草格」建成,有孔洞,讓河水與地下水相互連通,並讓植物生長,河道走向模仿了天然的河曲,使人工河道看起來更自然。
你可在導賞徑找尋其他經改良的設計。你認為這些設計對防洪、景觀、生態和水質,是好還是壞呢?
聲音導賞
元朗平原位處低窪地區,過去經常受到水浸威脅。為了減少平原北面元朗市中心的水浸風險,渠務署在元朗市東南面沿著元朗公路南側修築了一條「運河」─元朗排水繞道,把元朗市中心南面的山貝河的河水引流到錦田河的新河道,而非元朗市的元朗明渠,以紓緩元朗市中心的水浸威脅。
元朗排水繞道全長3,800米,寬20多米,底部有一條旱季流,收集元朗區四成的雨水排往錦田河新河道。元朗排水繞道下游部分採用了「混凝土草格」這個人工植草的方法。混凝土表面滿布孔洞,洞中鋪有泥土供植物生長,讓人工河道也能長滿青蔥的植物,改善河道外觀。
除混凝土草格外,元朗排水繞道下游有一個長350米、面積達1.8公頃(相等於18個標準泳池)的淺水池。池內和河堤種有不同的濕地植物(例如:燈心草) ,形成一個濕地生態區,為不同動植物提供生境,作為元朗排水繞道工程的生態補償。
在元朗排水繞道和錦田河新河道交匯處前約180米,設有一道充氣堤壩,用作阻隔受污染的河水在潮漲時倒流入元朗排水繞道,以防止氣味及垃圾對上游附近居民帶來滋擾。
在大家面前的元朗排水繞道是由陸地開鑿而成的人工河道。因為城市發展導致的排洪量與日俱增,單靠改建原有河道,已不足以增加排洪量。
聲音導賞
在元朗排水繞道下游附近闢設了一幅7公頃的人工濕地,面積約等於10個標準足球場,由3個荒廢的魚塘改建而成,以補償因工程而失去的魚塘和農地,並為鳥類、蛙類、蝙蝠及蜻蜓等提供生境。人工濕地的南面又種有大片竹林,以吸引鷺鳥棲息。
人類活動,例如:經營食肆、車房、農業等,會在街道或土壤留下食物渣滓、化學物、肥料、農藥等污染物。下雨或沖洗街道時,這些污染物會隨水流直接或經雨水渠排入元朗排水繞道。由於這些污染物沒有固定的排放點,所以這類污染稱為「非點源污染」。
自然界的生態系統運作,免費為人類提供各種「生態服務」,例如:供應氧氣、降解污染物等。人工濕地亦是利用濕地生態系統,以天然方法淨化元朗排水繞道的河水,並處理非點源污染。人工濕地由三個主水池、一個深水池、一個季節性淺水池和一個永久淺水池組成。河水會被泵進人工濕地內,在碎磚池和蠔殼池沉澱以過濾水中的固體,並由蘆葦圃吸收水中的養分。其後,河水流入各個水池,經濕地生態系統再淨化後排出錦田河。
聲音導賞
大家眼前這段錦田河是在1997年建成的新河道,原有的錦田河舊河道是典型的曲流,又窄又迂迴,暴雨時難以迅速排走洪水,導致錦田一帶的低窪地區經常水浸。
要解決錦田區水浸問題,其中一個方法是提升錦田河的排洪能力。在下游南生圍進行的河道工程,是藉開鑿大片魚塘貫穿南生圍,闢出一條約120米寬,約3公里長的人工新河道,並在山貝涌口村連接山貝河,以提升錦田河的排水能力。
這裏是錦田河新、舊河道的交點,亦是原本錦田河的下游。新河道在1997年建成後,舊河道與錦田河就不再相連。新河道的設計保留了天然的河床,營造原來的濕地環境,為野生生物提供合適的生境棲息、覓食和繁殖。當退潮時,大家更可看見河道兩旁露出的泥灘。
若大家想看看錦田河舊河道的面貌,可沿後面的岔路走。舊河道狹窄,迂迴彎曲,河岸長滿植物,與寬直的新河道截然不同。
聲音導賞
雨水落到錦田平原及其周邊的山嶺,便沿山坡匯成溪澗,眾多的溪澗匯聚成錦田河,流經錦田、南生圍,最後流出后海灣。
錦田河發源於香港第一高峰大帽山,幹流河源在大帽山山頂以北海拔約910米的地方,是香港發源地第二高的河流(第一是大城石澗,海拔約930米)。錦田河流域面積約為44.3平方公里,上游流域被東面的大刀屻、南面大帽山的山脊、西面的蠔殼山和北的雞公嶺的分水嶺包圍,形成菱形的盆地。
錦田河上游河段大部分是淺狹而陡峭的石澗,強烈的下蝕作用造成各種河流地貌,包括V形河谷、交錯山嘴、急流、壺穴等,在特殊的地質條件下,會形成瀑布、跌水潭和峽谷,與下流平緩寬闊的河道截然不同。下游的河流地貌主要是曲流,但因河道工程而變得殘缺不全。
在暴雨時,錦田河會收集整個錦田河河盆的雨水,導致河水暴漲,若河道未能及時疏導洪水便會氾濫。
聲音導賞
元朗有很多魚塘。山貝河河口、南生圍一帶的河流沖積平原,地勢廣闊平坦,黏土土質很適合開闢魚塘。所以,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這一帶已經有基圍和魚塘運作。及至五、六十年代,后海灣的魚塘養殖業開始蓬勃,有大量稻田和基圍轉為魚塘,使元朗成為香港最大的魚塘區。不過,現在不少魚塘已用作城市發展,例如錦田河新河道,也是藉開鑿多個魚塘而成。河道旁一些三角形的小水池,就是原來魚塘的部分。
八十年代是香港魚塘養殖業的全盛期。在1986年,香港魚塘的面積約達2,130公頃,養殖淡水魚的產量亦達每年近6,000公噸的高峰。可是,內地淡水魚供應造成競爭、加上城市發展和水質污染的影響,香港魚塘養殖業在九十年代開始萎縮。到2012年,香港魚塘的面積只有約1,150公頃,淡水魚產量有2,000多公噸。
以往本港魚塘飼養的魚種主要包括:鯉(Cyprinus carpio)、鰱(Hyp 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鯪(Cirrhinus molitorella)、鯇(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鱅 (Aristichythys nobilis)。烏頭(Mugil cephalus)是元朗魚塘的名產。以前,后海灣是烏頭的育苗場,漁民可在冬春期間於山貝河河口捕撈烏頭魚苗,然後放到魚塘飼養。可是,后海灣受污染影響,魚苗數目現已大不如前。現在,魚苗主要由內地或台灣入口。近年本地魚塘亦成功飼養黃鱲鯧(Trachinotus blochii)、盲鰽(Lates calcarifer)、龍躉(Epnephelus lanceolatus)等魚種。
魚塘除可養殖魚類,還甚具生態價值。相鄰的魚塘可形成大片濕地,供水鳥和其他野生生物棲息。魚塘的水在捕魚及清理後排走,塘底的小魚及無脊椎動物就成為鳥群的盛宴,所以魚塘是人類活動和大自然並存的好例子。這大片魚塘還有助穩定微氣候,並在暴雨時發揮蓄水緩洪的功能。
聲音導賞
流經南生圍的錦田河新河道於1997年建成。為補償受工程影響的濕地,新河道和山貝河河岸皆種有紅樹和類紅樹,品種包括秋茄樹(Kandelia obovata)、桐花樹(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紅樹林不但有助孕育生態,更能加固河岸。
紅樹生長於河口和受潮汐影響的河道下游。只要細心觀察紅樹葉上的泥土痕跡,就可大概知道漲潮時的水位。漲潮時海水會淹蓋泥灘,潮汐漲退令水的鹽度經常變化,泥土鬆軟不穩,難以紮根,加上泥土缺氧,不利一般植物生長。然而,紅樹有特殊的結構,偏偏可以適應河口的環境,在這樣如此「惡劣」的環境生長。
紅樹有特別的構造適應河口經常變化的鹽度,例如以鹽腺排出鹽分;或把鹽分儲存在樹葉內,藉落葉帶走植物的鹽度。另外,紅樹因有不同的構造,能在鬆軟的泥土上生長,例如拱型的「支柱根」、在泥土中橫向生長的「纜狀根」,以及大塊直豎的「板根」。
某些紅樹有掛在樹枝上的筆狀胚軸。胚軸是已經萌芽的種子,當胚軸成熟落在泥土上,就可加速長成樹苗。外形獨特的紅樹胚軸也是辨認紅樹的好方法。
紅樹樹皮含單寧酸,可抽取作紅色染料,因為得名。所以這類生長在河口泥灘的樹木,泛稱紅樹。
聲音導賞
錦田河、山貝河和其他河道的河口在后海灣沉積,形成廣闊的泥灘,是水鳥覓食、棲息和繁殖的要地。每年冬天,成千上萬的候鳥會在此停留,當中包括多種世界性瀕危品種。所以后海灣的泥灘、紅樹林和魚塘等是重要的國際性濕地。
米埔和內后海灣約1,500公頃的泥灘、紅樹林和魚塘,已於1995年9月4日,獲正式列為拉姆薩爾濕地,具國際性認可。公約的正式名稱是《具有國際意義的濕地特別為水禽棲息地的濕地公約》,旨在保護及推廣善用濕地,是多國政府於在1971年2月2日於伊朗拉姆薩爾市簽訂的一條公約,因而又稱《拉姆薩爾公約》每年2月2日訂為世界濕地日以誌公約簽訂。
米埔及內后海灣獲列入拉姆薩爾濕地,需符合一些準則,包括每年冬季該處平均有超過二萬隻水禽棲息,當中更包括相當數量的瀕危水鳥,例如黑臉琵鷺(Platalea minor)。除水鳥之外,該處記錄到的野生生物種類,包括17種哺乳類動物、21種爬蟲類、7種兩棲類、37種魚類、400多種無脊椎動物和一140種植物等等,可見其生態價值很高,是香港珍貴的生態資源。
雖然大部分錦田河和山貝河未獲納入拉姆薩爾濕地的範圍,但河水為這片濕地提供沉積物和養分,起著關鍵作用。為保護濕地生態,進行錦田河和山貝河的治理工程時,亦在河口實施多項措施。例如,保存多個魚塘,在河岸種植紅樹,保留河床的天然土壤等。
近年每逢冬天,都有大量的水鳥在南生圍錦田河和山貝河河口覓食,吸引不少市民前來觀賞。
聲音導賞
鹹水草的學名是短葉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 Lam. var. brevifolius Boeck.),生長於鹹淡水交界,因而有鹹水草之稱。以往,鹹水草多用於包紮日常用品和食物,是街市商戶的必需品。
鹹水草是短葉茳芏的莖稈。曬乾後的鹹水草,可作綑綁繩子之用。鹹水草柔韌有力,不易移位,可用作綑菜、紮糉和織帽,可說是昔日生活的必需品。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對鹹水草的需求甚殷,每年從東莞輸入超過十萬斤!西營盤是香港售賣鹹水草的主要地方,售賣鹹水草的店舖遍佈每個角落,不過,隨著膠袋日益普及,鹹水草漸被淘汰。在西環可能只剩下最後一間的鹹水草批發商。
短葉茳芏屬於莎草科莎草屬,是多年生的水生草本植物。莖部呈三角形,是莎草科植物的特徵,高度可達一米以上。頂生聚繖花序,由5至10枝不同長短的輻射型分枝組成。它真正的葉子在莖稈的基部,而並不是在花序底比較明顯的苞葉。短葉茳芏容易成長,一年大約可以有兩次收成。生長地區遍及中國華南沿岸、台灣、日本及越南。在香港,常見於后海灣和沙頭角一帶。
聲音導賞
從這裏向元朗市中心方向望,不遠處就是錦田河的天然舊河道與山貝河交匯之處。現在錦田河與山貝河在南生圍以北匯合,但是在河道整治工程之前,錦田河天然舊河道與山貝河交匯之處是在南生圍以南。
明朝時,山貝河有不少河段,河道深可駛船。清朝時,人們利用街渡來往大奚山(即大嶼山)和元朗墟,航運發達,附近曾設有船廠製造木船和槳櫓,元朗墟市(即現在的舊墟)形成亦與此有關。昔日這裡較現在繁盛,沿河而建的山貝涌口村,現時仍可看到河邊的棚屋。及後至二十世紀初,青山公路直達元朗,加上元朗河道日漸淺涸,水路漸漸被陸路運輸取代。現在,山貝河基本上已沒有水路運輸。
河口是漁獲豐富的捕魚場。當時,漁民在山貝河河口的泥灘架起「插網」,退潮時隨水游出后海灣的游魚會被網住,例如黃腳鱲(Acanthopagrus latus)和白鱔(日本鰻鱺)(Anguilla japonica)。
© Copyright by Green Power